国学《井田制名称的来历》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国学《井田制名称的来历》赏析

井田制名称的来历

【点睛之笔】

“井田”这个词,最早见于《穀梁传·宣公十五年》。夏朝已实行过井田制,商周两代的井田制皆因夏而来。

【经典解读】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叫做一“夫”,即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土地。井田规划各地区不一致,有些地方采用十进制,有些地方则以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所以有了“井田”这个词。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

在井田的田与田、里与里、成与成、同与同之间,分别有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suì)、沟、洫(xù)、浍(kuài);与渠道平行,还有纵横的通行道,叫径、畛、途、道。各种渠道的大小、深浅和通道的宽窄,都有一定的规格。

周朝施行的井田制,既是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是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允许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庶民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以离开土地,更不允许转业。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了井田制,进而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的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仿。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却事与愿违,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而后,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也就是必然的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