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如观佳山水》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如观佳山水》经典解读
如观佳山水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文若稚子之眼,若水般干净清爽。
文若赤子之心,若火般炽烈真诚。
稚子之眼,赤子之心,都是成字行文的基本,只有具备了这两项,你的文字才会自然如栩。
文字之美,这些还是其本。而其质,往往在于文字的张力。
要想文字的张力越大,需释放其力量,尽其本真。
犹如孩子一样,想要他越真实自然、活泼可爱,就越不能过于严加束缚,否则只会成为教条的牺牲品。
王国维在此则中强调诗词之无题的说法,提出:“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说到题目,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题目使得文字更具有中心,也更有主题。
若是所有文字在形成之前,便在题目的暗示下一一归位,那么题目便成为了文字的枷锁。
文字的灵气便被题目所束缚。
犹如一个范围,被题目所限定了的文字,它的魅力似乎总局限在某一处。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理解起来再容易不过了,而整首诗歌的情感也就局限在这里。
读这首诗,除了明白了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之外,便什么感悟也没有了。
其实那些直白、浅露的诗词,固定上题目之后,写起来是非常方便的。
但诗词有了固定的题目之后,在立意、意境的开拓上就没有大的审美效果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就说过:“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不是一个题目可以归纳概括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恐怕也不是一个题目可以归纳概括的。
诗词的意境,往往也是“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多的是读者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一个题目,那么不仅会局限于作者创作的发挥,束缚作者的思路和想象力,还会束缚读者读到文字后的想象力。
题目不仅会影响作者的创作,更会影响读者的欣赏程度。有了题目,犹如给马套上了缰绳,你还未在文字里任意驰骋,就被指明了奔跑的方向。
犹如你在欣赏一幅山水画,在为其中的意境深深陶醉之时,一人突然得意洋洋地告诉你:“你知道吗?我画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你本在意境之中,这意境或许不是绘画的原型“桂林山水”所给你的,你也仅仅就是被这幅画打动了,于是才深深沉醉。
可这个时候你的沉醉,被他人粗暴地打上烙印,你沉醉的就是“桂林山水”。如果你的沉醉和那个所谓的“桂林山水”扯上了关系,你顿时会觉得索然无味。
【注】
黄升,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南宋词人,编《花庵词选》,共二十卷。
《草堂诗余》,词集,原编二卷,今传本前后二集,各二卷,题何士信编集,以宋人词为主,间有唐、五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