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中庸之道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职场中的中庸之道

职场中的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中庸”一词的出处。

现代学者对于“中庸”的解释不一。因此,有的人推崇中庸之道;而有的人,则严厉批判中庸之道。对于有的解释,南怀瑾先生批评道:“现在也有很知名的学人写了文章,说中庸就是马马虎虎的意思。他曲解说,张三说对,李四说不对,而王五说对与不对没有关系,就中庸吧!这位学者竟如此解释中庸,他们这些人对于中庸是什么,自己都没有好好的研究。”

那么,所谓的“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此,南先生说,我们现在说中庸,就是能够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理,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同时《易经》告诉我们,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

由此可见,“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之意。

在《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这里的“过犹不及”所强调的就是要采取中庸之道,即南先生所解释的“中和”,好比一根平衡木,不走任何一个极端,而是占据中央的位置。这与一般人所认为的中庸之道是“和稀泥”、缺乏原则性的妥协式的折中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先生进一步解释道:“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与此同时,南先生感慨道:“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走偏锋的后果可想而知,要么闷头走进死胡同,却依然不见棺材不掉泪;要么走得茫然,最后失去方向,不知所向。而涉及人际关系,走偏锋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我们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有的时候,可能总是和某个人针锋相对,处处为敌。久而久之,可能某天便因为这个极端而吃亏。

无可辩驳,走偏锋和极端是一个要追求成功的人必须要规避的,不仅在生活中是这样,在职场中更是如此。

毋庸置疑,中庸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陷入两难的选择。

比如,作为一个领导,当你要带领大家作某种选择的时候,恰好你最中意的两名下属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在这样的两难困境中,综合各方面的权衡与考虑,你该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诚如南先生所说的,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能够使它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就需要运用中庸之道,而不是走极端,走偏锋。

又如,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不论是工作上的合作,还是日常的人际关系的维持,若是身边正好有两个同事处处针锋相对,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如果又恰好碰上需要你们三个人通力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情况,你该如何处理与两个同事之间的关系,竭力完成工作任务呢?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他们俩合不来,那就自己完成这个任务好了,何必卷入他们的旋涡中?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极端。或者,可能索性加入某一方,与另一方为敌,这又是另一个极端。事实上,要真正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关系,以高效地完成任务,那也必须采取中庸之道,使二者能暂且摒弃前嫌,通力合作,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实际上,中庸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恰好不偏不倚可能难以实现,但是少有偏颇,尽力达成一致是可以实现的。在职场中,若想打造和谐的职场关系,不论是上司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去平衡分歧。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友可交。让公司或者一个团体成为一个大家庭,让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通力合作。这也正是中庸之道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