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霓裳羽衣舞》赏析
霓裳羽衣舞
【点睛之笔】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是唐代的宫廷乐舞。
【经典解读】
《霓裳羽衣舞》是由唐玄宗作曲创制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他精于音律,乐师的演奏一旦出现失误,他能马上察觉。此曲成于公元718~720年间,至于《霓裳羽衣舞》的来历,则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一次唐玄宗梦游月宫,看到仙女身穿五色羽服正在翩翩起舞,歌声玄妙优美,舞姿轻盈。他醒来之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便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但无论如何回忆,就是谱不全这首曲子。后来,唐玄宗来到三乡驿(驿站名),幻觉中望见了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顿时把在梦中听到的舞曲全想起来了。他立即记录下来,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舞》。刘禹锡就有“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的诗句。
第二种说法则出自《唐会要》的记载,754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舞曲,此曲就是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改编而成。
第三种则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认为此舞曲前半部分(散序)是玄宗幻觉中看到了传说中的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半部分(歌和破)则是吸收了《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按照白居易的说法,该舞曲共分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霓裳羽衣舞》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但可惜的是已在安史之乱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