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不必饮恨吞声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自古皆有死,不必饮恨吞声

自古皆有死,不必饮恨吞声

季先生语录:

江淹的《恨赋》最后两句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第一句话是说,死是不可避免的。对待不可避免的事情,最聪明的办法是,以不可避视之,然后随遇而安,甚至逆来顺受,使不可避免的危害性降至最低。如果对生死之类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挑战,则必然遇大灾难。“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秦皇、汉武、唐宗等等是典型的例子。既然非走不行,哭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不如笑着走更使自己洒脱、满意、愉快。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一说就明白的。我想把江淹的文章改一下:既然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呢?

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有生必有死。死生乃人间大事。但是,好生恶死,亦是世间常情。如此看来,死亡似乎是人生不可承受之重。纵然如此,但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才高八斗,还是大富大贵,抑或是德高望重,都免不了一死。长生不老,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幻想与追求,然而,即便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医学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尽可能地延长人们的寿命。若想永生永世,无异于异想天开。

如此看来,人生几十年,忙忙碌碌也好,风风光光也好,落拓形迹也罢,到头来,终归要以死亡为归宿。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当对死亡持以什么样的态度呢?季先生说:“我觉得,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叹老不必,嗟贫无由。将来有朝一日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也决不会饮恨吞声。”

的确,生死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带着生命来,也将带着生命而去。即便人们的智慧再高,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和创造规律。所以说,谈到死亡,面对死亡,我们要看得开。要知道,自古皆有死,人必有一死,不必饮恨吞声。若不然,成天因为死亡而忧伤,而担心,而害怕,活得战战兢兢,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乐趣?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成就?

人生在世几十年,即便我们最终必将死去,可能到头来,一切终成空。但是,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不仅是从容对待死亡的表现,更是重视生命,成就有意义的人生的表现。

从季先生的散文《八十述怀》、《九十述怀》与《迎新怀旧》中,我们不难体味到季先生面对死亡时的豁达与从容。季先生说自己是陶渊明的虔诚信徒。他非常欣赏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先生还把这首诗当做是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我感到,我现在大体上能够做到了,对生死之事,我确实没有多虑。关键在一个‘应’字,这个‘应’字由谁来掌管,由谁来决定呢?我不能知道,反正不由我自己来决定,既然不由我自己来决定,那么——由他去吧。”

所以,季先生从容地说:“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

确实,人生几十年,终究还是要“尽”,要死的,所以,死亡面前,不必战战兢兢,要如季先生一样从容面对。这样,才能让未“尽”的生命绚丽。否则,终日惶惶恐恐,或者借故浑浑噩噩,不仅是对生命的亵渎,更是对死亡的逃避。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生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从容淡定地面对死亡,这样才能看开生死,收获生命与人生的意义。

据说,佛陀在世时,碰到一个抱着死去的孩子到处求医的母亲。

这天,这位母亲找到佛陀,恳求佛陀救活自己的孩子。

佛陀看到这位因痛失爱子而近乎发狂的母亲一时无法从容地接受孩子已经死去的事实,于是只好告诉她说:“你的孩子能救活,但是你要先去付出、尽心。”

这位母亲一听,连忙答应。

佛陀见状,便对她说:“只要你能向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讨到芥菜子,我就能让你的孩子复活。”她想,这个好办,心中大喜,觉得自己的孩子有救了。于是,这位母亲便挨家挨户去讨芥菜子。

每到一户人家,她就问人家:“请问你们家死过人吗?”结果,家家都有芥菜子,但是家中没死过人的家庭,不论她如何尽心尽力地去找,都找不到。

最后,这位母亲空手而归。佛陀见她回来了,便慈祥地问她:“找到了没有?”

她只好如实地回答说:“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不曾死过人的家庭怎么找都找不到。”

听完她的回答之后,佛陀平静地对她说:“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无常,没有长短的固定。因缘来人间,因缘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

这位母亲听完佛陀的话,心平静了下来,终于明白,生死无常,无法强求。于是她静静地抱起了孩子,准备好好安葬他。

这就是人间的常态——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这种自然规律,就像小鸟要唱歌,花儿要开放一样普通而又平常。对于一个豁达的人来说,看透生死,杂念顿消,才能摆脱世俗的纠纷。禅宗哲学家对于生死,提倡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两忘法,主张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死,人只要顺应自然地生活,就可以从容生活。季先生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他能够把握住现世,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从而体现出其生命的全部意义。

平凡如你我,也要看开生死。不必贪生怕死,也不要奢望长生不老,即使不能如庄子那般在面对妻子的生死时鼓盆而歌或者在面对自己的生死时平静如常,也要如季先生般从容镇定地看待死亡,“须尽便尽”,不必饮恨吞声。这才是我们该拥有的人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