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自处不怨天,自然生活无忧惧
泰然自处不怨天,自然生活无忧惧
两个小和尚在习武的时候吵起来了,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越吵越激烈。师兄师弟们在一旁劝架,但是他们俩谁也不肯让谁。大家看出劝说也无济于事,于是便都散去了,而他俩还在僵持着。
这时候,其中有一个小和尚终于憋不住了,他跑去请师傅来评理。师傅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小和尚就一五一十地把吵架的过程告诉了师傅。师傅听完之后,摸了摸小和尚的脑袋,说:“你是对的。”听完之后,小和尚便飞出去告诉另外一个小和尚说:“师傅说我是对的,说明你错了,你向我道歉!”
这个小和尚一听,很不服气。于是气冲冲地跑去请教师傅。师傅也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小和尚又把吵架的经过说了一遍。师傅也摸了摸这个小和尚的头,和蔼地说:“你是对的。”
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小和尚听完师傅的话,心里很费解。他终于沉不住气,问师傅说:“师傅,您怎么对两位师兄说同样的话呢?难道您就分不出对错吗?而且您平常教导我们要做个诚实的人,师傅您这样不就等于撒谎吗?”
小和尚一说完,心里就有些忐忑,他本以为师傅会生气,没想到师傅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说:“你是对的。”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领悟一个现实的道理,即凡事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之分,对与错,好与坏,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的。
对于这一点,南怀瑾先生有更为形象和精辟的解释:我们研究《易经》,都知道综卦。综卦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种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阴阳方面的说法,在学术思想上,则为祸福相倚,正与反,是与非,成与败,利与害,善与恶,一切都是相对的,互相生克。
之于我们的现实,也是一样的。凡事,对错、好坏、优劣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必太过计较。做一件事,做好了,不必得意忘形;做不好,也不必怨天尤人;执著于某个东西,得不到,不必耿耿于怀,也不必因之而忧伤、沮丧甚至是绝望。其实,想想又何必?凡事都是相对的。泰然处之、坦然面对就足够了。
不然,就算你怨恨这、怨恨那又如何?既成的事实还是不会改变。俗话说,三分人事七分天命。人生在世,不求事事圆满,凡事尽了心尽了力,结果如何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过程反而更为珍贵。况且人在自然的面前,本身就很苍白、很脆弱,任你怨天尤人也好,呼天抢地也罢,不会变的依然不会变,会变的还是会改变。
所以,生活中,我们不妨做一个泰然自处、自然生活的人。不去计较许多,以免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忧伤和困扰中。说到底,其实这是一种心态的选择。幸福不幸福,就看你能不能泰然自处了。
对此,南先生在讲到佛法所在的时候指出,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里,一切现成,待人处事,无一不合乎慈悲喜舍,遇事临境自自然然无着无依,这样便是菩萨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将幸福快乐带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南先生追溯的是佛法的来源,但同时南先生也教会了我们幸福快乐的方法,即“遇事临境自自然然无着无依”。换句话说,就是无须太计较,不必太较真,更无须怨天尤人。
现实生活中,南先生自小便是一个能够自自然然、泰然自处、不怨天地的人。
据南先生自己说起小时候,有一次,他母亲在做饭,一看酱油没有了,便叫他拿碗到附近的店里去买回来。那是南先生第一次去买酱油,他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做好这件事情。
当他买好酱油走在路上的时候,他生怕酱油洒出来,于是一直盯着碗看,但是越看,手越是抖,走到半路,连碗都扣在地上了。路上被人笑话,回家也可能被母亲责备,但是南先生对打翻的碗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别人问他,他就说:“已经打翻了,有什么可看的?看了还可能会想,怎么运气这么不好?又少不了怨天尤人一番。”于是,南先生回家拿了个碗,又去买酱油。这一次,南先生端着酱油,泰然地走回了家,一点事也没有。经过这件事,南先生悟道:“事情就是这样,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难稳定,越不平衡。”
正是因为南先生遇事临境能自然处之,能泰然自处,所以南先生一生纵然遇到了许多波折,但他的内心始终都是快乐的,而他的人生也比较幸福。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若想如南先生一样活得快乐、幸福,就必须拥有泰然自处的心境,如此一来,才能自然为人处世,也才能无忧无惧。人生在世,能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才能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