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耻
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中,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较长时期中,『耻』也都被列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无耻则无人格可言。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这与个人『耻』感紧密关联。『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既承载深厚的文化源流,也体现时代特色。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97
【解读】
“耻”不像“仁”、“义”、“礼”、“智”、“信”等诸德目一样,为从心性基础上所生长出的理性或智性。孟子曾指出,人的仁义礼智诸德,均是由先天的善性“四心”分别产生。
“耻”在一定意义上,为一种行为正确与错误的理性判断力,呈现为让人明确该做与不该做的道德标准。知耻,是道德的自觉,前提是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以荣为耻,以耻为荣。正因为此,孟子所谓“无耻之耻是为耻焉”,认为丧失了羞耻这一判断标准,那就是真正的无耻。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②之耻,无耻矣。”
——出自《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耻:羞耻、羞愧之心。
②无耻:没有羞耻心。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羞耻,就是真正的无耻啊!”
98
【解读】
孔子“好学近乎知(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力行近乎仁(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纵览历代圣人贤哲,哪一位不是知耻惜荣的人杰?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闭心自慎,终不失过也”;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耻之人,如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陷害忠良的秦桧,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贪赃枉法的和珅之徒,哪个不是遗臭万年?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这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民族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
知耻近乎勇。
——出自《礼记·中庸》
【译文】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99
【解读】
“耻”是一种以道德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有时并非完全符合道德规范。当人们进行自我道德审视时,有时会发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违反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在确定个人言行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这一前提下,人们会自觉萌发趋善意向和自新要求并产生自我道德训诫,这就是耻感。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虽然自己内心有欲望,非常想去做,但是人有了羞耻之心,就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知道不可为的事情,就绝不会去为了。由此可见,耻感意识是人们在道德自律和道德完善方面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原文】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译文】
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
100
【解读】
在吕坤生活的嘉靖、万历时代,物欲横流,“羞耻心”已被人们渐渐淡忘,社会道德体系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时局如吕坤形容的那样:“人心如实炮,火一点烈焰腾天;国事如溃瓜,手一触流液满地。”面对此情此景,吕坤痛感重树社会道德的重要,他痛切地指出,“五刑不如一耻”,即再残酷的刑罚,也不如让人懂得一个“耻”字,教育人懂得廉耻比重刑重罚更重要。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了,知道什么叫羞耻,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能明辨是非。人贵有“羞耻之心”,知羞是善的开端,无耻是恶的开始。人之所以是非颠倒,以丑为美,以耻为荣,做出种种不道德的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在以《呻吟语》为代表的诸多著述中,吕坤通过阐述自己对治国修身、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表达了他对重新树立晚明社会道德标准的迫切心情,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的羞耻心,希望重建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体系。
【原文】
五刑①不如一耻,百战不如一礼,万劝不如一悔。
——出自明代·吕坤《呻吟语·治道》
【注释】
①五刑: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译文】
用五刑使人免于犯罪,不如让他懂得羞耻;用百战使他屈服,不如教他以礼;万次劝勉,不如让他知道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