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赏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点睛之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语见于《论语·颜渊》,是孔子对“礼”思想的具体阐述。
【经典解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大意是,君主要做君主该做的事情,大臣要做大臣该做的事情,父亲要做父亲该做的事情,儿子要做儿子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孔子希望社会各阶层都各安其分,不做超越自己所在等级的事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社会秩序就会稳定,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二者相辅相成,仁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品质,他的言行就不可能符合礼乐制度。另外,礼是仁的延伸,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不学礼,无以立”。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礼遇臣下,臣下就会忠于君主。在家庭方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对待长辈无论生死都遵守礼,就是孝的体现。
孔子强调“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不在其位却谋其政,都不符合礼的原则。
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代,孔子提出通过恢复周礼来约束残暴统治者的贪欲,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的主张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周礼早已不适合春秋时代的发展要求,孔子把恢复天下秩序的希望寄托于已经过时的西周制度,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