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戏番使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李白戏番使

李白戏番使



李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于公元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碎叶城是突厥部落和唐朝的必争之地,随时都可能爆发互相争夺的战争。因此,这一带的局势很不稳定,连年战乱,居民人心惶惶。

李白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客带着在西域经营了几代的财产离开了碎叶城向中原进发。他们沿着丝绸之路,经秋甫、龟兹等地,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到达大唐京城。李客没有当过官,但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并且精心培养他。

在大唐京城定居后,李客就开始指导李白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司马相如的辞藻华丽,你可以学习。我希望你成为和他一样的文人,也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后来李白开始写辞赋,就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某天,李白写完一篇辞赋,增删数次,觉得作品文采风流,很是自得,便兴冲冲地拿给李客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父亲的一番点评让李白深思不已,回到书房后,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入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少年李白除去诗赋,还喜欢舞剑。剑在古代曾被誉为“百兵之首”。唐代时尤其流行佩剑,那时的文人都以“书剑”为时尚。佩剑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现,加上满腹诗书,便是文武双全的象征了。李白自少年时习剑,其启蒙老师仍然是父亲李客。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李白接过父亲交给他的龙泉剑,辞亲别友离开蜀中。从此,龙泉宝剑成了他的心爱之物,伴随着他开始了遍访祖国名山大川的壮游。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他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见闻了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天宝年间,他再度回到长安,学成文武艺,要售于帝王家。

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大唐盛世,威名赫赫。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来自渤海国的番使带着国书到达长安,朝廷派贺知章迎接安排番使。这个番使送给朝廷国书一封,用的是自己小国的文字。唐玄宗宣召翰林学士,打开番书,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翰林们都跪在地上说道:“这封信上都是些鸟兽文字,我们学识浅薄,一个字也不认识。”

玄宗宣诏文武百官,但还是没人认识国书上的字。他非常气愤,说:“你们这些官员,一个个都自称饱学之士,却连这种小国文字都不识,如何为国家分忧解难?这封信认不出来,怎么回话,怎么能让番使回去?让他们耻笑我大唐王朝,以为我大唐王朝无人?如果三天内没人能翻译出国书,全部革职查办。”

圣旨一下,文武百官都默默无语,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讲话。玄宗更加烦恼。当时李白游学到长安,与翰林学士贺知章相识,两人彼此非常投机,贺知章便邀请李白到酒店喝酒,还卖了金貂,当作酒钱。然后贺知章又请李白搬到他家里去住,以便谈论天下大事,饮酒赋诗。这天贺知章下朝后脸带愁容,将朝廷上皇帝震怒的事情告诉李白。李白听完,抚掌大笑说:“这有何难?不过是渤海小国的文字。我以前学过,可惜我不能上朝,不能给天子分忧解难了。”

贺知章大吃一惊,连忙说道:“你博学多识,连番书都难不倒,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荐你。”第二天,贺知章就向玄宗汇报说:“我家有一个秀才,叫李白,博学多识,要想认识番书,非他莫属。”玄宗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大臣,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贺知章家,要李白奉诏上殿。李白对宣诏大臣说道:“我李白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百姓,无才无识,朝廷里有很多官僚,都是博学之人,为什么要向我这样的人请教,我不敢奉诏,生怕得罪朝廷显贵。”

大臣把这事向玄宗禀奏。玄宗便向贺知章说道:“李白不肯奉诏,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贺知章回答说:“李白文章盖世,学问渊博,人也有点傲气。传他上朝,应以国士待之。”玄宗说道:“同意你的意见。赐李白进士及第,可以穿紫袍金带。”

贺知章领了圣旨,回到家中,请李白去阅读番书,把玄宗求贤若渴的心情一一说给李白听。李白就身穿御赐紫袍金带,骑马随着贺知章一起入朝。唐玄宗叫侍臣把番信捧出来给李白看。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番信用流利的长安话翻译出来。其实,那封信也很简单,无非是警告玄宗皇帝不要再侵犯它,并要玄宗将高丽割让给他,如果不答应,就兴兵讨伐。信中还语带威胁地说:“大唐中如有人能识得表中的字,我邦就年年来朝贡,不然我们就要率兵进攻长安。”

文武百官听完李白翻译的番书,面面相觑。当年唐太宗三次征伐高丽,不知死伤多少人马,消耗多少财物,也没有取胜。幸好高丽盖苏文死了,盖苏文的几个儿子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才让唐兵乘虚而入。如今天下太平,多年不遇战事,既没有良将也没有精兵,如果打起仗来,很难说能不能取胜。兵连祸结,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宁。所以满朝文武都沉默下来。

唐玄宗问道:“我们该怎样回答番使?”贺知章道:“皇上可以问问李白,他必定善于辞令。”玄宗于是召见李白,询问如何回复的事,李白说:“皇上不必多虑。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也用鸟兽一般文字。信中言语,一定羞辱番家,一定要他们的可毒知我大唐王朝的威严,拱手来降。”唐玄宗问道:“谁是可毒?”李白奏道:“渤海这个地方的风俗,称他们的大王为可毒,就好像回纥族人称他们的大王为可汗,吐鲁番叫赞普,诃陵称悉莫一样,都是各地的不同风俗。”玄宗见李白应对自如,滔滔不绝,心下大为欣喜,当下设宴款待李白,并问:“你是如何得知这些风俗民情?”李白边喝酒边说:“没有什么,第一是读书破万卷;而后行万里路,用了心思,自然万事皆知。”

第二天早朝,玄宗召见番使,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就像神仙驾临人间一样。他双手捧着番信,站在左边的大柱子下,朗读起番信来,声音铿锵悦耳,一字不差。番使很是吃惊,不知李白是哪里来的高人,居然如此精通番国文字。这说明大唐人才济济,对周围各国的形势还很了解。正惊异害怕间,李白朗声说道:“小小番国,竟敢如此无礼,蔑视天朝上国,怎不知是螳臂当车?现在皇上有诏在此,请番使仔细听好。”

于是番国使臣战战兢兢,跪在阶下。唐玄宗准备好和阗白玉砚,象管兔毫毛笔,独草龙香墨汁,五色金花信笺。吩咐李白到御座前,坐在锦墩上写诏书。李白说:“我的靴子不干净,恐怕弄脏了席,请赐臣脱靴解袜上去。”玄宗同意了,叫内侍上前给李白脱靴。李白说:“昔日闻说杨太师高太尉性格很是骄傲,不少学子都受过他们的侮辱。我虽然没什么才华,但也觉得要杀杀他们的脾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免得让人才流失。” 唐玄宗传旨,叫“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

于是李白手持毛笔,在五花素笺上挥洒起来,真正是笔力有神,横扫三军。一会儿,写好了吓蛮书。只见字画整齐,没有错落,然后献在玄宗面前。玄宗看了,大吃一惊,都是番书,一个字也不认识,递给文武百官看时,没有一人不惊骇万分。玄宗叫李白朗诵一遍,李白就在御座前把吓蛮书朗诵一遍。内容无非是大唐王朝将勇兵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多少小国家向我大唐王朝朝贡,小小渤海国,和大唐比起来,只不过是大唐三朝的一个郡县。希望渤海可毒不要作茧自缚,被人耻笑。

渤海国番使看到这篇酣畅淋漓的国书,默默退下。几个月过后,蕃使又来大唐,随行带来进贡之物,并说,我们愿意按期朝贡。因为李白国书退番国,有人写诗赞道:“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十万师。”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他那傲视权贵的个性、才华横溢的文章。

入选理由:

博闻强识和学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阿离之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这个男人的名、字、号层层递进,纯洁得就像那朵白色的大莲花。现在有句话叫“内心纯洁的人前途无量”,所以李白他应该前程似锦。实际历史上这个男人也真是名声响亮,被称为“谪仙”,即因在天庭受到处罚而被贬到人间的神仙。

其实我挺想不通古代男人,为何都有点官瘾,往高尚里说,就是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说实话,最合适李白的工作应该是诗人,其次是酒店老板,可他偏偏想当官。他的人生理想是“济苍生,安社稷”,伟大得一塌糊涂。

在当时的情况下,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应该是所有文人的终极目标。还好,我以为超凡脱俗的李白,至少还是回归人民群众的。只是苍生社稷,应该专人专工。会写诗的,不代表会做官。这是古代分工不明的贻害。

李白的官运和他的文采成反比。42岁才被唐玄宗召见,畅快淋漓地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没多久又被贬出宫去。当官和当文人完全是两回事,豪放派文人是放肆不羁,真性情真性灵,官员则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个“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诗人,在严谨的官僚体系里如何生存?实际上,在历史里,豪放浪漫派的诗人词人都混得不好,李白的前辈屈原跳水了,后辈苏轼,被流放了半辈子。性格造就命运,果然如此。

不当官的李白要可爱许多,他好像有钱,又挺败家,故千金散尽。他自己写自己“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他的钱从哪里来,我们不清楚。文人有个挺糟糕的习气,就是轻钱财,还为之取了个名叫“阿堵物”,所以李白不会写诗说自己怎么赚钱,只说自己怎么花钱。其实他的一生都很模糊,除去那些诗歌是真实的。历史本来就常掩盖住真相,我们只能凭借碎片来拼凑,如此而已。

他的传说有很多,小时候的铁杵磨成针,可以给勤奋学习下注脚;成年后江湖漂泊,银鞍白马度春风,又是何等潇洒狂放;再后来庙堂失意,也仍高歌“天生我材必用”。还有就是故事里他以国书退番邦,还有说他写国书之时,要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就我看来,这个男人活得如此真实、自我,即使传奇故事里,他也不会如此狷介。我可以想象他在金銮殿上的潇洒不羁,那个理想中的男人,他白衣仗剑,慷慨而歌。我看着他在历史里,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