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服雅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人服雅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人服雅量

【原典】

王化基①为人宽厚,尝知某州,与僚属同坐。有卒过庭下,为化基喏②而不及,幕职怒召其卒笞③之。化基闻之,笑曰:“我不知其欲得一喏如此之重也。昔或知之,化基无及此喏。当以与之。”人皆服其雅量。

【注释】

①王化基(944~1010):字永图,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北宋大臣。太平兴国二年(977)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淳化中,拜中丞,俄知京朝官考课,迁工部侍郎。至道三年(997),超拜参知政事。咸平四年(1001),以工部尚书罢知扬州。移知河南府,进礼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宋史》卷二百六十六有传。②喏:古代指出声打招呼。③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译文】

王化基为人宽厚,曾任某州知州,与同事坐在一起谈话。有一位士兵从院子经过,王化基招呼他,他没有答应就走开了。管事的人很恼火,用鞭子抽打了那位士兵。王化基听到这件事后,笑着说:“我不知道士兵没有回应招呼,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过去如果知道这一点,我就不必打这个招呼了。”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延伸阅读】

司马迁曾高度评价古代的侠客,他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之所以持肯定的态度,正在于游侠身上的信守诺言的品质。因为信诺,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许诺,所谓“一诺千金”,指的就是诺言的珍贵。有时候一个人的诺言,可以敌过国家的信誉。春秋时期,小邾射带着句绎这块地准备投奔鲁国,但是怕有变数,就指定子路来做担保,否则就作罢。但是子路不肯去,鲁国执政就派冉有去劝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子路回答说:“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左传·哀公十四年》)因为子路信诺,所以不肯轻易许诺,这正是他为人所重的原因。不过本文故事中的士卒的“诺”,却与上述的“诺”全不相干。他因为没有回答长官的招呼,而招致了鞭笞的惩罚。不过长官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恰如交际场上,你若向对方伸手示好,但对方却无视你的存在,这当然是莫大的羞辱。然而事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看的,仁者看到仁,诈者看到诈,角度全因人而定。因为王化基为人宽厚,他才会视此事为小题大做,才会认为对方反应过度。他没有觉得这件事情很严重,而且从宽恕的角度看,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听见才没有回应,从士卒的身份处境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试想一名小卒,如何敢无视长官的垂询呢?王化基待下宽厚怜悯,让他赢得了大度的美名;但是现实生活,很多老百姓还在睚眦必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