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旭并《抗倭演义(壬辰录)》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韦旭并《抗倭演义(壬辰录)》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韦旭并

【作品简介】《抗倭演义》原名《壬辰录》。由于一些野史也以“壬辰录”命名,1989年在中国出版的中文译本,由译者改名为《抗倭演义》,以避免史书与小说的混同,并便于中国读者根据书名了解该作品的实际内容。

公元1592年(即壬辰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怀着吞并朝鲜,进一步侵占中国的野心,大举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处于国防松懈状态的朝鲜王朝连连败退,釜山、庆州、汉城、平壤等地相继陷于敌手。爱国军民奋起抗击,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兵风起云涌。海军将领李舜臣将军以其卓越的韬略在海上接连重创日本海军,粉碎了日本水陆配合,迫使朝鲜全面投降的战略意图。虽然如此,战争形势依然极端不利于朝鲜。情况危急,朝鲜向明朝发出呼吁,请求救援。明朝眼见朝鲜受难,深感唇亡齿寒之险,不顾本身的困难,派出援兵。先是陆军支援,后又增派水军。援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战斗十分艰苦。几经曲折,终于在1598年打败日本,迫使侵略军撤出朝鲜半岛。拖延7年之久的战争在朝、明两国的共同奋斗下以辉煌的胜利告终。朝鲜史书称此次战争为“壬辰倭变”。

壬辰战后,在17、18世纪出现了不少书籍叙述和描写朝鲜历史上这一规模最宏伟的反侵略战争,其中一部分是如实记录事实的史书。此时期正值中国明清小说源源传入朝鲜并在朝鲜读者中逐渐普及的时期,其中的《三国演义》尤其受欢迎,拥有不少读者。在这种文学环境中,随着以“壬辰录”命名的一批野史的涌现,以艺术虚构的方法描写此次战争的演义性讲史小说《壬辰录》也就产生了。这些作品在写法上和内容上都清楚地显示出《三国演义》的影响。

《抗倭演义》是朝鲜第一部讲史小说,它对18、19世纪盛行的朝鲜“军谈小说”具有深刻影响。由于书中所包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它在日本统治朝鲜期间(1910—1945),虽被列为禁书,仍秘密地在民间流传。它以生动的反日斗争历史故事,激励了广大的朝鲜读者,增强了他们抗日的决心与信心。

小说《壬辰录》的作者不明,有汉文本与朝鲜国语本两大类版本。两类版本中,又各自有多种异本,内容有的彼此仿佛,有的则在故事和人物形象上有较大的差异。1989年10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抗倭演义〉及其研究》一书,其中收集了平壤出版的朝鲜国语本《壬辰录》的中译文和金日成综合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手抄汉文本《壬辰录》的整理本,中文本译者及手抄本的整理者是韦旭昇。

【内容提要】朝鲜李氏王朝建立两百年来未曾发生战灾兵祸,陈平日久,思想麻痹。远见卓识的礼曹佐郎赵亨预知倭人将侵犯,忠告国王,王不听,反惩治赵亨。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派遣间谍潜入朝鲜,探听虚实后,命令平行长、清正两将各率40万大军,于壬辰年4月13日登陆釜山、攻占半岛,又命令马多时、沈安顿吾两将,各率40万大军,由朝鲜西海直逼鸭绿江口,以断绝朝鲜与中国的联系。

朝鲜釜山佥使郑拨遭意外袭击,仓猝应战,兵败而死。东莱府使宋象贤以寡兵敌众,被擒不屈,壮烈牺牲。庆尚监司金晬畏惧敌势,逃离职守。倭兵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朝鲜国王宣祖急派李镒为巡边使抵御敌人,也败于庆尚道。大将申砬守岛岭,指挥无能,未利用天险,大败,投江殉国。

京城(汉城)告急,国王宣祖率文武百官与宫中嫔妃离城北逃,沿途遭百姓唾骂,又逢大雨,狼狈不堪,奔逃到宁边暂时栖身。名闻天下的妙香山高僧西山大师闻讯前来叩见国王,从宣祖相貌推断他必能保住王位,以“社稷必然得救”等语安慰宣祖。汉城、平壤相继陷落,宣祖又率众逃往义州。他遥望京城、痛哭:“先王二百年基业与朝鲜三百余州,一朝尽丧于敌手。寡人……将依托何处?”平壤守敌平行长则致书宣祖,迫令他投降。与此同时,朝鲜平民英勇抗敌,两位爱国百姓冒死拒绝为敌军领路,惨遭杀害。

明朝皇帝忧念朝鲜局势,尚书石星力主出兵救援。皇帝诏辽东总兵祖承训率兵援朝。祖承训初攻平壤,未克,撤兵返辽东城。

倭将马多时与沈安顿吾率水军80万向巨济岛攻来,庆尚右水使元均大惊而逃。朝鲜三道统制使水军大将李舜臣在露梁海面与敌舰勇敢接战,智胜敌军,敌主将马多时毙命。马多时之弟马适时率战船偷袭朝水军,图为兄报仇,被料事如神的李舜臣所识破与粉碎,全军覆没。李舜臣身中铁丸,面不改色,泰然接受开刀手术后,随即又投入战斗。李舜臣的水军在安骨浦重创敌水军,烧毁敌战船百余艘,迫使敌将沈安顿吾连夜逃窜。

在半岛东北部,咸镜道北评事郑文孚与镜城人李鹏寿等组织义兵,庆源、庆兴、稳城、会宁……等地军民闻风而至,参加义兵部队。郑文孚妙计诱杀卖国贼鞠世弼,讨伐倭将清正所部敌军,收复吉州、咸兴,败将清正勉逃一死,抱头鼠窜而去。

敌将金甲山闯入东海岸江原道金刚山,山中榆占寺的高僧惟政(泗溟堂)正义凛然,痛斥气势汹汹的敌将,大挫敌气势。惟政将1000余名僧人组成义兵队伍,由谷山经阳德、孟山,直奔平壤,准备参加收复平壤的战斗。

在东南一带,庆尚道的书生郭再祐眼见大好河山遭受蹂躏,决心献出家财,召募义兵,保卫家乡。他探知敌将安国寺率8万军企图趁夜蹚水过鼎津江攻打宜宁,就派人把敌人插在江中标志深浅的标木加以移动,使敌陷于深水中,难以动弹。郭跨白马,披红衣,举刀率众奋力冲杀,大败安国寺。他屡战屡胜,使敌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红衣将军”。郭的战斗保卫了宜宁、三嘉、合川等地百姓的安宁。

在光州,壮士金德龄告别传授他武艺和法术的老道士,下山抗敌。他见敌人调戏朝鲜妇女,愤而只身深入敌营,施展法术,使数万敌兵头上所插的旗帜,不翼而飞,令倭将清正为之惊心胆落,萌生撤兵归日本之意。

明朝皇帝见朝鲜国难深重,于壬辰年12月又下诏书,任命李如松为都督率百万大军赴朝。都督过鸭绿江受到朝鲜国王的热情欢迎。李如松在西山大师的建议下,任命朝鲜龙冈壮士金应瑞为先锋大将。金应瑞利用他和平壤名妓桂月香的旧交,在桂的协助下,深夜潜入敌营斩杀武艺绝伦的平壤敌守将小西飞。壮士得胜而归,桂月香则因情势危急,难以脱身,她怀着对祖国和情人的挚爱,自刎而亡,以青春年华殉国殉情。

金应瑞率兵协同明军收复平壤后,又和明将韩泰益并肩进军汉城。汉城守敌清正闻讯弃城而逃。朝明联军追至公州,与清正展开恶战。朝、中两国将领彼此助援、配合,奋勇杀敌,清正终于死在金应瑞的青龙剑下。庆功宴上,李如松向朝鲜国王奏道:“残余贼寇,应瑞将军足可荡平,望勿挂虑!”在国王欢送下,李撤兵回中国。

在对日反击战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朝鲜却发生了两大悲剧:一是爱国义士金德龄蒙冤而死,一是常胜将军李舜臣被诬陷而遭免职查处。

金德龄曾深入敌营以法术儆诫敌人,但因居父丧不能赴战场杀敌,被权臣诬告通敌,缉拿到京城。在被押解途中,金德龄略施神通,折断铁枷,纵身跃入云端,使负责押送的官吏为之目瞪口呆。忽然间他老师拨开青云悠悠来到,劝他顺从天命勿抗拒王命。金德龄应命束手就擒。他要求国王承认他为“忠臣孝子”,国王见他深通法术,无可奈何,答应了他的要求,亲笔写下绝代英雄金德龄历忠臣兼孝子”,刻成扁额。英雄见此,仰天痛哭,收起了法术,俯首就死。

屡屡重创敌水军的爱国将领李舜臣,功高招嫉,被元均诬告下狱。元均接替李的统制使职位,却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思御敌之策,终至大败于闲山岛。国王赦免李舜臣,重新起用他为统制使。李在珍岛一带以少胜多,斩杀倭将,重振朝鲜水军威风。然而在丁酉年11月19日,李在对日作战的最后一次激烈的海战中,不幸被倭枪射中,倒于血泊之中。临死前,嘱侄儿李莞,换上他的戎装,继续指挥战斗。倭寇误以为李舜臣死而复生,惊惶万状。李莞趁势追杀,击沉敌战船500余艘。余寇逃之夭夭,朝鲜海面从此恢复平静。立下了丰功伟绩的李舜臣的牺牲,是朝鲜一大损失,国王及群臣流泪痛悼这位爱国英雄。

日本败退回国,朝鲜国王派高僧泗溟堂(惟政)赴日受降。日本君臣,为泗溟堂设下了一道道难关,直至用烈火烤他所居住的铜室,但全被惟政识破、粉碎。泗溟堂为敌人的狡猾所激怒,向朝鲜妙香山的西山大师借得片片乌云,使日本连下倾盆大雨。面临全岛行将沉没于汪洋大海的灭顶之灾,倭君臣苦苦哀求泗溟堂宽恕,泗溟堂在痛责日本君臣后息怒,迫使日本投降,为宣扬国威立下了丰功。

【作品鉴赏】《抗倭演义》是朝鲜第一部讲史小说,它是史料加民间传说再经过民间的粗通汉文的文人加工润色而成。由于异本多、佚名的作者多,它在艺术上是比较粗糙的、原始的。但它和收集了大量民歌的中国古代诗集《诗经》一样,在其本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质朴的语言风格、简单的结构和幼稚的艺术手法,使当今读者在读惯了结构复杂和手法细腻的作品之余,感到自有另一种特殊的纯朴之美。

读者可以从《抗倭演义》中感受出两点:一是小说人物和历史实际人物的同和异,从而了解到小说作者——人民群众是怎样将历史人物艺术化的,在这个艺术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二是小说和中国通俗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和《三国演义》的关系。以上述的两种“对比”方法去读这部小说,那么小说的思想、艺术就会产生一定吸引力,使读者从这古朴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意义,有如古董的鉴赏家或考古学者面对一件铜锈斑驳的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皿那样,体会到产生该器皿的那个时代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习俗风尚及美学趣味,感受到一种特殊的韵味。

以西山大师为例:由于他在朝鲜佛教中的地位和他的品德、学识,尤其是他在壬辰战争中的表现,他在朝鲜已成了一位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凭借着他的威望,他在国难当头时,确实号召并组织了僧兵。他的僧兵队伍参加过收复平壤的战斗。但他由于年迈和不谙兵法,并没有实际指挥战斗,只是挂了一个名,而把指挥权交给了别人。他的弟子泗溟堂不但组织而且指挥过僧人义兵,而且是位战略家、外交家,多次赴敌营与敌人针锋相对地论辩。他的活动也为西山大师增添了光彩。小说中把西山大师描写成了一位爱国活佛,他向国王预言国势,为明军将领荐举先锋大将,保证了平壤的光复和战争的胜利。他选定泗溟堂为赴日使节,并施展神术,从朝鲜妙香山送出片片乌云给在日本的泗溟堂,帮助他惩治倭王,赢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他的弟子泗溟堂,也成了佛法无边的传奇式人物。小说的这些写法,反映出人民群众憎恶敌人,希望为国复仇的理想和对民族英雄的自豪。

此外,小说中对于史实中确系蒙冤而死的义兵将领金德龄既作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夸张,也用生动的写法,表现出了他的悲剧式的一生。在李朝时期,由于上层的腐败,多次发生英雄功不得赏,无罪受诛的悲剧,和庸将懦夫保全官位、安享荣耀的怪事。就连起过扭转乾坤作用的赫赫名将李舜臣都曾一度蒙冤下狱受刑。金德龄的悲惨遭遇,是时代环境造成的,小说的写法,反映出了他的悲剧的时代性,是深刻的。

《抗倭演义》深受《三国演义》及中国一些神魔小说的影响。其中的事件叙述(如郭再祐诱敌深入)、战斗描写(如朝、明四将共战倭将清正)、词语运用(如“赤手单剑”、“整枪出马”),乃至嘲弄敌人的手法(如李舜臣水兵嘲讽敌败将马适时)……等等,都明显地表现出《三国演义》的影响。而泗溟堂、金德龄的法术,则与《西游记》、《封神榜》有些类似。至于有些版本的《壬辰录》中明万历皇帝为刘备投胎、宣祖为张飞后身的故事和关云长英灵助战的情节,则更加直接地体现出《三国演义》的影响。

《抗倭演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朝鲜古典小说——尤其是对中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