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失之忍第六十四》译文与赏析
失之忍第六十四
失之忍第六十四
自古达人,何心得失。子文三已,下惠三黜,二子泰然,曾无愠色。
银杯羽化,米斛雀耗,二子淡然,付之一笑。
盖有得有失者,物之常理;患得患失者,目之为鄙。塞翁失马,祸兮福倚。得丧荣辱,奚足介意。噫,可不忍欤!
【译文】
自古以来,达人知命,他们心胸宽广,对于个人得失哪里还记挂在心上。春秋楚国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之官,又三次被免去官职;鲁国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罢免官职,但是他们二人对于免职之事却都泰然处之,没有丝毫怒色。
唐代柳公权笑称被奴婢们偷走的银杯是成仙飞走了;南朝梁人张率笑对米被老鼠和鸟雀偷吃掉的回答。柳公权和张率二人对这些财物上的损失都淡然处之,一笑了之,并不追究。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人世间事物变化的永恒规律。如果一个人患得又患失,那么就可以鄙视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塞翁失马,虽然是祸,但是福却紧随其后。既然得与失、荣与辱、祸与福可以互相转化,那么又何必太介意它们呢?啊!失去了东西、遭受了耻辱,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何不忍耐这种损失呢?
【评析】
人们很容易一意孤行,但只有在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时才这样做。一旦明白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有所得,反而有可能使自己遭受损失,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停止了这种做法。实际上,这就是人们在通晓得失厉害而自觉地忍受得的欲望和失的痛苦的结果。
典例阐幽 有“舍”才有“得”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坏的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