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
叙事诗
即讲述故事的诗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史诗及民谣两大类型。有人认为传奇诗歌应当列为叙事诗歌的第三种类型,但是因为它涉及的主题和叙述形式都与史诗相同,一般都把它作为史诗的一个类别。史诗和民谣在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及作为文学形式出现以前都作为口头相传的文学而渊远流长。它们在文学形式上的发展过程,可以从文献资料中得到考证;它们作为口头文学的起源,无疑要追溯至人类的史前时代。
一、古典时期
有些学者认为,运用诗歌形式讲述故事起源于吟唱与宗教仪式有关的神话。叙事诗歌与神话的这种早期关系可见之于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诗歌的节奏与适合古人迷信的魔法节奏相似,所以古人采用了诗歌而不用散文讲述故事;(2)史诗中普遍使用头韵及元音谐音技巧,这也与咒语的音韵结构有密切联系;(3)最普通的故事在结构上与神话相符;(4)史诗的吟唱与宗教庆典有关;(5)吟游诗人在传统上也是占卜师。
在回答为什么要用诗歌的形式讲述故事,而且要用能够吟唱的诗歌讲述故事这一问题时,人们经常说诗歌只是单纯地起着帮助记忆的作用:用诗歌讲故事比用散文容易记忆。实际上,这种结论缺乏事实根据。20世纪时对于口头诗歌的考查和研究清楚地表明,口头叙事诗歌并不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背诵的;这种体裁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即兴创作”手段而不是一种便于记忆的手段。用诗歌吟唱故事很可能与人们相信这种形式具有某种魔力有关,同时也和宗教的典礼仪式有某种联系。这种起源可以说明在叙事诗歌及其他一切口头诗歌中普遍使用声音的重复(如头韵及半谐音)之原因所在;因为这种音韵特点对符咒的效果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技巧后来不再用于魔法符咒,而只是作为一种写作方法,然后又作为一种惯例被保存了下来。
在古代,故事吟唱者或诗人可能就是某种会施魔法的人。这种人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送者,是受到“缪斯”灵感启发的特殊人物。而听众则是典礼的参加者,从仪式上吟唱的神话中获得福祐。叙事诗的这种起源可以说明吟游诗人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可以合理地解释某些故事的格式和细节为什么会持续不变,反复出现;同时也为理解残留于后世的史诗及民谣中的一些格式和细节的意义提供了线索。
史诗和民谣很可能都是出于宗教仪式的同源产物,而不是如人们经常认为的那样,前者产生于后者。民谣代表了叙事与舞蹈的结合,而史诗则是叙事与咒语的结合。在戏剧中可以看出宗教典礼遗留的三个因素仍然互相关联,它们是:叙述的神话;在唱诵和舞蹈两个方面的音乐成分以及演员的表演身段和手势;根据神话内容进行的直接或是象征性的表演。
原始的史诗和民谣在演出上可能有所不同。史诗由单个的祭司或巫师唱诵;民谣则由一群虔诚的善男信女载歌载舞集体演出,由一名领队唱出故事的副歌,其他歌舞队员以结尾的叠句相和。神话究竟首先与念法诵咒结合起来,还是首先与歌舞相结合,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似乎应当把神话或叙事诗歌看作是与当时已经存在的歌舞与咒语两者结合的一种产物,而不是把短的形式变长,或者是把长的形式分裂成短小的片断。
史诗最常采用的是分行而不分节的诗歌形式。像其他诗歌那样,叙事诗歌本来是用于歌唱的,至少也要当众吟诵的。经常要有乐器伴奏,来保持诗句以及全篇的节奏感。不过最初乐器很可能也与施行魔法有关。在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某些常见的因素导致了诗节的产生。这些因素之一是用双行体联结诗句;这一方面是排比句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应答轮唱的必然产物。乐曲旋律的格式也能反映出这一倾向,因为在双行结构中,韵律其实只是出现在第二行的末尾。由于排比句法不仅是一种句法结构,而且也是一种语音结构.所以联结诗句的做法也就可以超出双行体结构以外。在有些语言中,由于词形与句法特征易于组合一系列的韵脚相同的诗句,因而吟唱者连续使用相同韵脚创作便成为一种风尚。阿尔巴尼亚的史诗在传统上大多采用这种格式。法国的武功歌中常见的以元音谐音结尾的诗句形式很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这种倾向还不足以导致真正诗节的产生。我们应当从其他方面去追溯民谣划分为诗节形式的根源。诗节形式的出现要以更加复杂的音乐结构为其前提,在三行或四行诗句后面出现乐曲式的节奏。古代法文中“民谣”(ballde)的意思是舞曲;正如“民谣”的这一词源意义所显示的那样,它与舞蹈有关。总的来讲,有诗节的形式不如无诗节的形式更加适合于长篇叙事诗歌,它比较适用于仪式活动中的哑剧以及戏剧中的合唱颂歌。
神话一旦与史诗和民谣相结合,二者的主题就很可能互相转换。而且在大部分语言中,只要格律容许,甚至一些结构章法也可互相借用。因此史诗和民谣从一开始就是典礼仪式上同一种叙事吟唱的两个形式。
在叙事诗歌的发展历史中,除了神话的诞生以及它与歌曲的结合之外,另一个具有最重大意义的转变,是叙事诗歌的内容从明显地与神话和魔法有关改变为关于人类的故事。讲述这种故事没有明显的魔法含义,而是为了歌颂或纪念伟大的人物。起初,神话中的天神变为具有神性的国王;后来,国王又丧失了神性,成为人间的英雄。神话的结构仍然保留了下来,但是它的内容及意义则按照人的标准重新加以阐释。神话中超自然的鬼神之间的冲突成为鬼神与人世间英雄的冲突;到后来,这些英雄人物的对手变为部落的、然后是民族的敌人。这并不是说,英雄人物是“褪了色的天神”,而是说英雄在故事中代替了天神的地位,从而要对故事加以修改,以便与人间英雄的身份相符,于是英雄也就获得了其前身某些神的特点。史诗并非产生于历史上的英雄时代,而是产生于一个全新的时代。
可以设想,当具有神性的国王、半神半人的仙人以及最后的人间英雄代替了神话中的天神时,故事的内容也会转变为展现真实世界中的人间事件。史诗的世俗化导致英雄诗歌的产生。讲述故事是为了故事本身,是要使讲故事成为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英雄人物的顽强坚毅,他为维护自身威望而进行的防卫,为某种事业而进行斗争,总之,一切我们列入“英雄”范畴的概念都成为故事中具有首要意义的成分。这类史诗的代表作有:巴比伦的《咏吉尔伽美什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法国的《罗兰之歌》,英国的《贝奥武甫》等等。这些史诗中的夸张因素都有助于强调英雄人物的超凡品德。
故事人物从宗教人物转变为历史上的真实英雄人物,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可能同时借助于叙事诗歌本身的发展;这种叙事诗歌是从一种有联系的但是截然不同的来源发展而成的。神话中有一种关于人物身世或事物来源的故事,它的目的是通过讲述这种来源,对这些人物或者事物施以咒语,取得对它们的控制力量。讲述这类神话时,没有宗教仪式性的戏剧,所谓宗教仪式也只是限于念诵咒语本身。这类神话最好的实例可见之于芬兰的史诗传说。例如,要对一把造成伤害的铁斧加以控制时,就由一位巫师念诵关于铁的来源的神话咒语。要对一名死者的灵魂这种潜在的敌对力量加以控制时,就要念诵关于死者的出身、作为、如何死亡以及为何要复仇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史诗往往与对死者的崇拜有关,也与另一种诗歌形式——挽歌有所联系。
如果说在一个好战的社会中,由于强调取代了神话中天神地位的英雄而产生了英雄史诗,那么由于强调人物的奇异冒险和恋爱情趣又产生了“传奇诗歌”。这些传奇诗歌以超自然的成分为中心,这样的故事由一系列离奇的冒险组成,只是作为娱乐而讲述的。后世的一些武功歌如《亨·德·波多尔》以及希腊的韵文传奇都属于这一范畴。南斯拉夫的口头史诗包含有英雄史诗与传奇诗歌两方面成分,二者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划分;诗人在演唱时向听众和盘托出,不能按照不同听众摘取出不同内容。
有记载的口头叙事诗歌大致可以分成四个主要历史阶段:(1)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的流行地区为苏美尔(即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地区、埃及、中东及近东一带);(2)公元前1000—400年左右,主要地区为巴比伦、希腊及巴勒斯坦一带;(3)中世纪,主要指欧洲;(4)近代,大约从1750年至今。历史上著名的叙事诗歌当推《创世史诗》以及《咏吉尔伽美什史诗》,大约起源于苏美尔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故事为阿卡得文本(阿卡得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奴隶制国家名)。对口头诗歌进行记载的第二个时期产生了希腊的荷马诗歌、赫西奥德诗歌和成套的史诗以及希伯来语圣经旧约的一部分。现存的第一个时期的史诗文本是属于口头文学,还是属于书面文学,目前尚难断定,但可能属于前者;书面史诗当时可以已经产生。另一方面,至迟在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真正的书面叙事诗歌,其格式是采取已经记载下来的口头资料,不再属于当时流行的口头诗歌。
现存最早的书面叙事诗歌是古代希腊品达罗斯的叙事颂歌。这些合唱颂歌大约写成于公元前5世纪,是用来庆贺体育竞赛胜利的。之所以说它们是叙事诗歌是因为其中叙述了与这种胜利有关的神话故事。品达罗斯的《皮托竞技胜利者颂·4》讲述了贾森和阿尔戈船英雄们寻找金羊毛的故事,是这一故事最早的完整文本。可以和品达罗斯相提并论的诗人还有斯特西科罗斯、希俄斯岛的西摩尼得斯以及巴克基利得斯等。但是他们留传下来的叙事诗歌很少。现存最早的书面史诗是亚历山大里亚时代诗人阿波罗尼奥斯所写的《阿尔戈船英雄记》。这是一首长达5834行、分作四卷的史诗巨著。当时社会上偏爱短小的诗体,他因这首长诗曾与当时另一位学者兼诗人卡利马科斯发生激烈争论。据说后者认为写作长诗贻害无穷。卡利马科斯(约生于公元前330年)创作的短篇史诗在叙事诗歌中独树一帜。他的两首叙事史诗对罗马时代的创作也有影响:一首是《赫卡勒》,叙述赫卡勒如何招待前去杀掉马拉松公牛的英雄忒修斯的故事,罗马时期诗人奥维德所写的菲利蒙与鲍西斯的故事与它十分相似;另一首诗《贝雷尼切的头发》的希腊文原著现已失传,现存的是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的译本。卡利马科斯还以哀歌体写过4卷叙事诗《起源》,叙述各种风俗和传说的起源,罗马时期奥维德的《变形记》,在形式上和它不无相似之处。和卡利马科斯同时而比较年轻的诗人忒奥克里托斯也写过一些短篇叙事史诗,如《海伦》《海拉斯》《幼年赫拉克利斯》以及《迪奥斯库里》等。这类短篇史诗往往具有嘲讽英雄主义的特点,后来也不时出现于各个历史时期。
希腊时期所奠定的书面文学传统经过罗马时期和中世纪,一直流传至今。在发展过程中,这一传统也不时受到各个地区方言口头文学传统的影响,但是它最终吸收、同化了各种地方性、部族性的题材,而保持了传统的特色。例如,古罗马的农神体诗中可能有着意大利当地的口头叙事诗歌传统,大约公元前3世纪时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曾将荷马的《奥德赛》翻译成这种诗体,奈维乌斯也用农神体诗写作了第一部罗马史诗《布匿战记》;但是这些口头诗歌没有一首被记载或流传下来。恩尼乌斯的写作风格和奈维乌斯一脉相承,恩尼乌斯在史诗《编年纪》里率先使用了诗歌中的六音步诗律格式,此后罗马诗人便纷纷用这种希腊形式创作本民族的叙事诗了。
罗马时期遗留至今的最早史诗就是奈维乌斯的《布匿战记》和恩尼乌斯的《编年纪》。维吉尔的12卷史诗《埃涅阿斯纪》仿照荷马的诗格,叙述罗马早期传说,但是也充满着当时的历史色彩,在第6卷中简练地展示了罗马历史的发展全景。后来奥维德以六音步诗格写作了叙事诗《变形记》,其结构酷似卡利马科斯的《起源》。诗中叙述了250余个变形故事,很像一系列短篇史诗。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与奥维德的《变形记》是罗马奥古斯都时代影响最为长远的诗歌。当时著名的叙事诗人还有卢卡努斯(作品有《内战记》)、斯塔提乌斯(作品有(《忒拜战纪》、《阿基琉斯纪》)、瓦勒里乌斯·弗拉库斯(作品有《阿尔戈船英雄纪》)、西利乌斯·伊塔利库斯(其作品有《布匿战纪》)。古罗马最后一位叙事诗人是克劳狄安,他在公元4世纪晚期问世的长诗《普罗塞尔平娜被劫记》标志着古典时代拉丁史诗的终结。
几个世纪之后,到了东罗马帝国时代,希腊文学中才又有史诗出现。当时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有昆图斯的14卷《续荷马史诗》(约400)、农诺斯的48卷《狄奥尼索斯纪》(约420)、特里菲奥多普斯的《特洛伊攻占记》(约470)、科卢图斯的《海伦受辱记》(约490)以及一部题为《奥尔菲卡》的文集中无名氏的作品《阿尔戈船英雄记》。公元6世纪中叶,缪西阿斯写作了最后一部古典希腊叙事诗歌《英雄和利安德》。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用希腊文创作的史诗绵延不绝,其内容都是非基督教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古典希腊史诗与罗马史诗有所不同,其主题不牵涉具体的历史事实。
二、中世纪时期
拉丁语叙事诗的创作形式并未随着古典时期的结束而销声匿迹。这种以维吉尔和奥维德为代表的写作传统在中世纪时为基督教作者所承袭。大约公元330年时,尤文库斯以拉丁语六音步体写作了3000多行的诗歌《福音书》;5世纪中叶,塞都利乌斯写作了5卷《复活节诗篇》,这两部基督教叙事诗在中世纪享有盛名。5世纪末,德拉康提乌斯在他的《赞美上帝》一诗中叙述了《创世纪》的故事。6世纪时,阿拉托尔写了一首关于《使徒行传》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都按照维吉尔六音步扬抑抑格的诗律写成;此外也有些哀歌双行体。这标志着基督教叙事诗歌的诞生,因为这是用非基督教的文学形式表达新的基督教神话内容。嗣后又出现了叙述圣徒传说的诗歌和散文。例如,公元8世纪时,英国的比德用诗歌和散文两种体裁写作了圣卡思伯特的传说;9世纪时,圣阿曼德的米洛写作了2000行的圣阿曼达斯传记诗,海里克用诗体写作了3400行的圣赫尔马努斯传记。在卡罗林王朝,与这种基督教叙事诗歌流传的同时,也出现了拉丁语的历史叙事诗歌。撒克逊诗人创作的查理大帝年代记,用六音步和哀歌双行体写成,共计3000多诗行;圣热尔曼的阿波用拉丁语写了两卷史诗(约公元900年),叙述诺曼人于885至886年进攻巴黎的情形。奈吉拉斯用哀歌双行体写的史诗,共2500行左右,歌颂法国国王路易一世(778—840)的丰功伟绩。
中世纪早期,叙事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支——传奇诗歌也与圣徒传记同时产生。公元2世纪时,出现了拟凯利斯尼茨体的希腊文《亚历山大传奇》,3世纪时由尤利乌斯·瓦勒里阿斯译为拉丁语。但直到13世纪时才出现诗体拉丁语的亚历山大传奇故事,即奎利奇努斯的《亚历山大之歌》。此外,早在公元4世纪或5世纪左右已有了狄克蒂斯的传奇、达雷斯的传奇和拉丁语故事,但直到12世纪才出现用拉丁语写成的这类诗歌。12世纪出现的传奇诗歌还有乔安尼·采策斯的希腊语六音步叙事诗《伊里卡》,伯努瓦的30000行长诗《特洛伊传奇》,普罗德罗玛斯的长诗《罗丹斐与多西克勒斯》和曼纳西斯的《亚历斯坦达和卡利蒂亚的恋爱》。13世纪的著名传奇诗歌有无名氏的《贝尔坦德罗斯与克里山特扎》。
另外,乔治·皮西达在7世纪左右率先用希腊文写作历史诗歌,作品有叙述东罗马皇帝海勒克留斯与波斯人交战的故事以及其他的丰功伟绩,还有一首是叙述阿瓦人于626年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故事。其后的历史诗歌只有一些散见的片断;12世纪时,君士坦丁人马纳塞斯用诗体写作了一部大事记,另一位君士坦丁人斯蒂尔贝斯写作了两首诗歌,叙述1197年和1198年君士坦丁堡的两次大火。
寓言诗歌作为叙事诗歌的一种形式出现较早。奥维德、维吉尔等拉丁诗人在作品中常常使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一首完整的寓言诗歌是公元4世纪末期鲁登提乌斯(约348—410)的《召魂占卜记》,叙述德行与罪恶的战斗。于是寓言诗歌便成为一种新的道德和宗教性的教诲手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史前的神话战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以至旅途的所见所闻,都可以编成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寓言诗歌,正像原有的圣徒行传以及伪经故事已经被改编成寓言诗歌一样。最出色的宗教寓言诗歌当推但丁的《神曲》,诗中叙述了他的地狱之行,以及在获得真知后又返回人间的经历。男女爱情故事在中世纪非常流行,随即产生了爱情寓言诗歌,最著名的作品是《玫瑰传奇》,由纪尧姆·德·洛里斯在1230年开始着笔,于1270年由让·德·墨恩(又名让·克洛皮内尔)续完。
8世纪以后,一些口头史诗又被陆续记载下来,使用的文字是多种西方方言。用中古希腊语创作的一部著名作品是《狄根尼斯·阿克里塔斯》,叙述一名武艺高强的侠盗;这篇口头诗歌大约形成于8世纪至9世纪,完成于10世纪,最早的希腊文完整手稿可能写于14世纪;但是在12世纪它曾流传于俄罗斯一带。西班牙古老的民间史诗《熙德之歌》,叙述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据信这篇史诗目前惟一的手稿是佩德罗·阿巴德在1307年的抄本。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古代叙事诗歌主要有《埃达》中的30多篇作品,大约写成于12世纪,都是关于神话与民间英雄的故事。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大约流传于8世纪中叶,写成于公元1000年。中世纪时法国流行的武功歌大约有100首,其中最早的是著名的《罗兰之歌》,叙述778年龙瑟斯瓦尔之战的故事;现存的最早手稿是1170年的牛津抄本。最古老的德语史诗是用古高地德语写作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现存的残篇大约抄写于公元800年。最著名的中古高地德语史诗是《尼贝龙根之歌》,大约产生于13世纪早期。这两首史诗都是叙述传说和历史中的英雄故事,但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后来都夹杂有宗教色彩。
和方言史诗同时出现的还有宗教叙事诗歌。大约在《贝奥武甫》流传的前后,英国出现了用盎格鲁-撒克逊语写作的关于《创世纪》《出埃及记》《但以理书》《基督》《安德烈亚斯》等内容的诗歌。相传其中一部分诗歌系卡德蒙及基内伍尔夫所作,其余的作者已不可查考。用古高地德语写作的宗教诗歌有9世纪奥特福里德的《福音书》和无名氏叙述基督生平的《海利安德》。我们必须指出,在此以前,除了东部的希腊文作品之外,宗教方面的叙事诗歌都是使用的拉丁文,但到这时,宗教叙事诗也与世俗诗歌一样,开始使用各地方言。另一方面,用各地方言写作的传奇故事诗歌也有了发展,主题多是叙述特洛伊和亚历山大的故事。除此之外,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及圆桌骑士们的故事。
在中世纪末的14世纪,与意大利的但丁同代或稍晚些时候,英国出现了一种既非史诗,也非传奇的叙事诗歌。其中有威廉·兰格伦(约1332—1400)写的《农夫皮尔斯》,是长达7000多行的头韵体诗歌。这是一种虚构的故事诗;作者通过农夫皮尔斯之口,叙述他在梦中的所见所闻,如关于田野中各式各样人们的梦境、关于“神圣教会”的梦境、关于“奖赏夫人”的梦境、关于“七大罪恶”(即骄傲、淫欲、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的梦境等。英国文学中最享盛名的虚构叙事诗是乔叟(约1343—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这首诗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故事、是富有现实性的诗歌作品。
14世纪的意大利像英国一样,涌现出一批叙事诗歌的作品。除了已经提及的但丁《神曲》外,彼特拉克曾用拉丁文写作了《阿非利加》,这是一首取材于罗马历史、叙述有关斯齐皮奥战胜汉尼拔的故事诗歌。薄伽丘以散文故事《十日谈》闻名,也作了传奇诗歌《菲洛斯特拉托》,这是一首取材于特洛伊传奇关于特洛伊拉斯和克莱西德的故事,对英国乔叟的《特洛伊拉斯和克莱西德》有很大影响;他还以抑扬格八行体写作了《苔塞伊达》,是关于阿尔奇塔和帕勒莫尼的故事。大约14世纪时,希腊出现了传奇诗歌《卡利马库斯与赫里索尔荷》。
三、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传统滥觞于意大利为埃斯泰家族服务的诗人博亚尔多(1441—1494),由阿里奥斯托(1474—1533)所继承发扬。博亚尔多以《热恋的罗兰》驰誉于当时文坛;这首诗歌以古代法国传说中的骑士罗兰为主人公,赞美骑士式的爱情。这首诗似乎称作传奇诗歌更为恰当;可惜未能完成,第三卷只写到第9章第26节,便由于查理八世的入侵而中断。阿里奥斯托承接了故事的线索,创作了更加闻名的《疯狂的罗兰》,为欧洲叙事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塔索(1544—1595)对叙事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更加重要的贡献;他把古代英雄史诗和当时兴起的传奇诗歌结合起来,写作了著名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这首诗歌的史诗部分取材于11世纪时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故事。其传奇部分取材于当时的历史情节。有人认为这是自维吉尔以来的第一首民族史诗。16世纪的西班牙史诗是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苏尼加(1533—1594)写作的《阿劳卡纳》,叙述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故事(“阿劳卡尼安”是智利印第安人一个部族的名称);葡萄牙的史诗是路易斯·德·卡蒙斯(1524—1580)的《卢济尼亚人之歌》,叙述瓦斯科·达·伽马于1497—1499年远航印度的故事。法国16世纪的叙事诗歌较少,但是龙萨(1524—1585)也在1572年发表了未完成的《法兰西亚德》头四章。以上西、葡、法三国的史诗都是历史性的、古典性的和民族性的诗歌,不带有塔索作品那样的传奇色彩。16世纪时,法国另一位诗人纪尧姆·德·S·杜·巴尔塔斯(1544—1590)是新教徒,从世界创始的传说中寻找主题。他从《圣经》的逸经故事取材写作的《朱迪思》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喜爱的主题。
杜·巴尔塔斯从古老的传说和圣经中提取素材写作叙事诗歌的做法导致了两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在英国的发展,其最高成就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著名诗篇,都是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史诗。另一方面是在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的发展;马尔科·马鲁利奇(1450—1524)早在1501年就曾发表过以克罗地亚语写的《朱迪塔》,在1521,1522,1523年连续三次出版。马鲁利奇是克罗地亚文学之父,像杜·巴尔塔斯一样,他不主张从非基督教的异教传说中选取写作素材。他的另一首拉丁史诗《大卫吉雅达》叙述的就是圣经故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整个达尔马提亚在16世纪呈现了叙事诗歌繁荣发展的景象。诗人佩塔尔·海克托罗维奇写作了一首描述捕鱼经历的叙事诗,仿照意大利的渔歌形式,以渔夫和水中仙女代替牧歌中的牧童和林间仙女,但是除仙女形象外,表现的完全是现实的场面。杜布罗夫尼克的诗人马夫罗·韦特拉尼奇(1482—1576)写作了史诗《朝圣香客》,叙述人经过犯罪、忏悔,终于悟道的历程;但是这首寓言性的哲理诗歌没有写完。在达尔马提亚沿岸的札达尔有一位诗人佩塔尔·佐拉尼奇(1508—约1569)写作了牧歌传奇《山》(1569),这部作品诗文兼用,叙述一位名叫佐兰的牧人去到深山寻找草药医治他的相思病的故事。他的冒险经历之一是他碰见了一位叫作克罗地亚的山神,抱怨人们对克罗地亚语言缺乏兴趣。这种民族意识在以后两位札达尔诗人的作品中得到承袭。一位是布尔诺·克尔纳卢蒂奇(1520—1572),他创作了史诗《茨盖特城的陷落》,叙述该城在英勇自卫后终于被土耳其人攻占的情景;另一位是尤拉伊·巴拉科维奇(1548—1628),他于1614年发表了《斯洛文斯克城》,这是一首叙述札达尔历史的史诗。17世纪早期,达尔马提亚的著名诗人伊凡·贡都利奇(1588—1638)开始了创作活动。他遵循意大利诗人塔索将古典的英雄体与传奇体恰当结合的理论,创作了一部未完成的史诗《奥斯曼》,但是他的主题来自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历史现实;主人公是一位波兰王子,在十字军东征的精神引导下与土耳其人进行斗争。
牧歌式传奇的写作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希腊时忒奥克里托斯、比翁以及罗马时代维吉尔的田园诗歌中就有叙事的片断,也可见于15世纪时意大利诗人薄伽丘诗文兼用的《亚梅托的女神们》。但是文学史上一般都以意大利诗人桑纳札罗(1456—1530)于1504年发表的《阿卡迪亚》作为牧歌式传奇的起源。这也是一部诗文夹用的作品。牧歌传奇一般是叙述男女牧人一边放牧一边谈情说爱的故事,境界典雅,宛若天堂。但是这种体裁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虽曾在英国流行一时,但到17世纪末期便被牧歌戏剧、牧歌抒情诗以及牧歌体小说所取代。
英国的叙事诗歌除了15世纪、16世纪的牧歌外,一般是承袭欧洲大陆的格式。15世纪时约翰·里德盖特(约1370—约1451)的《君王的倒台》,长达36000行,实际上是薄伽丘作品的英语译本;他的《特洛伊书》(1412)是奎多作品的英译。霍斯在1509年发表的《欢乐的消遣》是一首寓言诗歌,叙述一位在世者的灵魂朝圣的经历。斯宾塞的《仙后》(1590—1609)也是一首以寓言形式描述高尚爱情的叙事诗歌。当时发表的历史叙事诗有爱德华·霍尔的《编年史》以及塞缪尔·丹尼尔(1562—1619)的《内战记》(1595)。迈克尔·德雷顿(1563—1631)在1597年发表的《英格兰英雄诗体书信》,是一部像奥维德叙事短诗集一样的诗集。另一方面,16世纪伦敦的街市和英伦三岛的城镇中流传着大量单面印刷的民间叙事歌谣。1520年,以单面印刷的《罗宾汉》民谣诗开始在牛津出售。现存《切维狩猎》民谣史诗的最早手抄木约写于1559年。英国民谣的搜集、出版工作始于17世纪;最先是托马斯·珀西主教收集的民谣稿本大约完成于1650年,但直至1765年才出版,取名为《英诗辑古》。但是大规模搜集、出版民谣的上作真正开始于18世纪。
四、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叙事诗歌在16世纪曾一度繁荣,但到17世纪便开始走向低潮。17世纪流行的是即兴诗,尤其是讽刺诗。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以后,叙事诗才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再度兴起。意大利和德国在这一期间几乎没有著名的叙事诗篇问世。在法国却出现例外,仍有叙事诗歌出版。布瓦洛(1636—1711)的模仿讽刺史诗《唱诗班》写于1673—1683年;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中有些作品属于叙事诗歌。比较重要的作品有两篇,一篇是费纳隆(1651—1751)的散文诗《忒勒马科斯历险记》(1699),叙述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寻找父亲的历险故事;另一篇是18世纪的时伏尔泰(1694—1778)的《亨利亚德》(1728),这是一首以宗教战争为主题的民族史诗。这两首诗歌或取材于古代故事,或取材于当时历史,都是作者用来发表他们关于政治、社会以及教育等方面观点的作品。这类史诗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叙事诗均倾向于讽刺用法。这类作品的故事都十分有趣,或带有尖锐的讽刺意味,或结构形式完整,但已不再具有愉悦读者的魅力。
英国在16世纪末叶还有两名诗人承袭了过去的史诗传统。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于1593年写作了《希罗与利安德》,后由乔治·查普曼(1559—1634)于1598年整理续写出版;亚伯拉罕·考利(1618—1667)以维吉尔风格在1656年写作了《大卫戴斯》,是一部以维吉尔风格创作的圣经史诗,但最终未能完成。17世纪时,独步英国叙事诗坛的是伟大的弥尔顿,他最驰名的作品是《失乐园》(1667)。这首诗歌的题材取自古代的史诗、宗教神话,创世传说和天神之间的战争,其目的是把亚当树立为新型的英雄人物。这首诗歌可能是西方文学中最后的一部伟大史诗。其后也有一些相似类型的作品,如维多利亚时期的史诗,但是内容空洞,表现无力,不能与弥尔顿的作品相比。
如前所述,这一时期的英国诗人大多从事戏曲或讽刺写作,当他们转而写作叙事诗歌时,则以翻译为主,而不尚创作,但是他们的译著日后却成为英国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在这一领域卓有建树的诗人有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翻译过奥维德、维吉尔、薄伽丘、乔叟(由中古英语译为现代英语)的叙事诗歌;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和威廉·考珀(1731—1800)都翻译过荷马诗歌,但是最佳的荷马译本是乔治·查普曼(约1559—1634)的译作。
五、浪漫主义时期
18世纪中叶,在浪漫主义的推动下,人们对叙事诗歌又重新焕发起兴趣。由托马斯·珀西搜集编辑的《英诗辑古》于1765年出版,标志着这一新潮流的开始。在这部诗集中,“民谣”指的是叙述人物活动的诗歌,“歌曲”指的是表达某种激情感受的诗歌。但是实际上,在珀西选本出版之前几年,已经有一些类似书籍问世,如苏格兰作家麦克菲森(1736—1796)于1760年发表的《古诗片断,搜集于苏格兰高地,译自盖尔语或埃尔斯语》,1761年发表的《芬戈尔,六卷古史诗,附芬戈尔之子莪相诗歌数首,译自盖尔语》,1763年发表的《贴莫拉》以及1765年把这两部古代史诗合集出版的《莪相作品集》等。以上这些诗集的出版在三个方面对叙事诗歌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第一,通过德国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1744—1803)和雅各布·格林(1785—1863)与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的作品,在欧洲兴起了搜集和研究民歌及民间史诗的兴趣;第二,促进了19世纪对中世纪史诗稿本的发掘、出版和学术研究工作;第三,使书面民谣作品成为一种文学传统。除以上影响外,这些民间史诗集在诗歌的起源、流传、创作等问题上以及在形成新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等方面,都对新兴的浪漫主义运动有过不小影响,而且从实践上促使一些作者以浪漫主义精神写作出关于古老主题的史诗。
从写作领域来看,彭斯和司各特是在叙事诗歌园地中创作民谣体诗歌的卓越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1796)虽然以创作抒情诗歌著称,但是他的《汤姆·奥桑特》等诗歌,也展示了他在民歌写作上的才华。沃尔特·司各特(1711—1834)的写作风格比较严肃。他在1802至1803年出版的3卷《苏格兰边区歌谣集》为他赢得了名声,他自己创作的著名叙事诗歌有:《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玛密恩》《湖上夫人》等,都是英国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司各特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小说写作,但他的诗歌刻画深刻,形象生动,同样表现出他天赋的叙事才华。
使英国诗歌从理论及实践上跨入浪漫主义时代的著名抒情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也创作了不少叙事诗歌,其中《古迪·布莱克和哈里·吉尔》讲述了民间故事;《迈克尔》取材于宗教故事;《雷阿德迈亚》取材于古典神话。华兹华斯的《序曲》共有14章,一般认为是他的最重要作品。他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叙述了自己成长为诗人的过程。和他在英国诗坛上具有同等地位的柯尔律治(1772—1834)在创作上以民谣体诗歌为主,他的《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都是英国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们叙述逼真,形象自然,把读者引入浪漫的、超自然的、充满想象的世界而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克里斯特贝尔》是他的另一首叙事诗歌,可惜未能完成。
驰骋英国浪漫主义诗坛的三位青年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在叙事诗歌创作方面都表现了出众的才华。拜伦(1788—1824)于1812发表了记游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2两章,一举成名。嗣后他又发表了《异教徒》(1813)、《海盗》(1814)、《莱拉》(1814)等一系列长篇叙事诗,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叙述主人公与命运抗衡的故事,创造出所谓“拜伦式英雄”的形象。拜伦诗歌还以讽刺见长。他以意大利八行体创作的《别波》(1818)生动地渲染了威尼斯人在爱情婚姻上的轻浮风尚,篇幅较短。他的长诗《唐·璜》写了16章,约计16000行,是世界文学杰作之一。这首诗歌通过欧洲传说中的青年唐·璜之口,叙述、反映和评论了19世纪的欧洲现实,是一首独树一帜的“讽刺史诗”。雪莱(1792—1822)的著名叙事诗歌有《仙后麦布》(1813),叙述仙后遨游宇宙,俯查世情,对人间事物进行评论;《莱昂和西丝娜》(1817)又名《伊斯兰的反叛》,叙述一对神话中的情侣在“黄金邦国”造反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济慈(1795—1821)的作品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和感受而见长,他的叙事诗歌具有同样的特点。他的叙事诗歌中的名篇有《恩底弥翁》(1817),这首4000行的长诗以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恋爱的神话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美的感受;《伊萨贝拉》(1818)叙述一对纯真恋人的悲惨结局;《圣爱格尼斯之夜》(1819)是一首绚丽多彩的爱情故事诗歌;《莱米亚》(1819)叙述了一个关于蛇化美女的神话故事;《许佩里翁》(1819)是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叙述新神与旧神之间互相争斗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战胜衰朽的信念。这三位青年浪漫主义诗人叙事诗歌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发表对社会对艺术的观点或评价,因此他们的作品富有时代精神,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六、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至今
在维多利亚时代,叙事诗歌的创作仍然不乏佳作。丁尼生(1809—1892)的《国王叙事诗》(1859—1885)取材于英国6世纪传奇人物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带有骑士传奇色彩。麦考莱(1800—1859)的《古罗马叙事诗》(1842),叙述古罗马时代初期的故事。马修·阿诺德(1822—1888)的《邵莱布和罗斯托》是取材于古代波斯的历史与叙事诗歌。威廉·莫里斯(1834—1896)的3卷《地上乐园》(1870)包括24篇古希腊及中世纪北欧流传的故事新编。其中的《沃尔松族的西古尔德》(1876)是一篇以冰岛文学中在中世纪常见的西古尔德英雄事迹为蓝本的长篇叙事诗歌。这一时期的叙事诗歌都有着梦幻式的古代色彩,辞藻动人,节奏悦耳,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着重铺陈叙述。自此以后,诗人们大多从事抒情诗歌及戏剧诗歌的创作,叙事诗歌日渐式微。吉卜林(1865—1936)的歌谣短诗流畅和谐,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梅斯菲尔德(1878—1967)有叙事天赋,他的长篇叙事诗《永恒的宽恕》(1911)、《僻巷孤孀》(1912)使许多读者难以忘怀。约翰·文森特·贝内特(1898—1943)的《约翰·布朗的尸体》(1928)是以叙事体写的抒情诗歌。
1938年,现代希腊著名诗人卡赞札基斯(1883—1957)发表了题为《奥德修续纪》的长篇史诗,叙述古代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荷马史诗所述事迹之后的其他冒险故事;它的英语译本于195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