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易传·文言》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易传·文言》原文鉴赏
《文言》曰①:元者,善之长也②;亨者,嘉之会也③;利者,义之和也④;贞者,事之干也⑤。君子体仁足以长人⑥,嘉会足以合札⑦,利物足以和义⑧,贞固足以干事⑨。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注释】 ①文言:阐释《乾》《坤》二卦卦、爻辞的传文。 ②元:始,指乾阳元始之气。长:首。 ③亨:通,指乾坤交会。嘉:美。会:会合、会聚。 ④利:和。义:宜。言阴阳相和,利育万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 ⑤贞:正。干:树木的主干,指根本。 ⑥体仁:以仁为体。长(zhang掌)人:为众民的首长。 ⑦合礼:合乎礼仪。⑧利物:推行《乾》卦的“利”德,即以利育万物之心待人。和义:合乎五常之义。 ⑨贞固:居正不偏,坚固恒常。干事:干举万事。
【今译】 《文言》说:“元”是众善之首,“亨”是众美的会聚,“利”是万物的和谐,“贞”是众事的主干。君子进德修业,体现“元”德,就足以做众民的首长,实践“亨”德,就足以合乎礼仪,推行“利”德,就足以合乎大义,坚持“贞”德,就足以干举万事。君子实行这四种德性,才算体现了《乾》卦的“元、亨、利、贞”的义理,而与天地合德。
初九曰①:“潜龙勿用②”,何谓也?子曰③:“龙德而隐者也④。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⑤,遁世无闷⑥,不见是而无闷⑦,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⑧,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也⑩。庸言之信,庸行之谨(11),闲邪存其诚(12),善世而不伐(13),德博而化(14)。《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15),夕惕若(16),厉无咎(17),”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18)。忠信所以进德也(19)。修辞立其诚(20),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2)1;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22)。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23)。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24)。”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25)。”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26);进退无恒,非离群也(27)。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28),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9)。”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0)。水流湿,火就燥(31)。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3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33)。”
上九曰:“亢龙有悔(34)。”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35),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释】 ①初九:《乾》卦初爻之名。初:爻序;九:阳爻之称。②潜龙:潜伏的龙。龙:象征乾阳的神奇莫测的动物,借比君子之德。③子曰:孔子说。或谓《周易大传》作者假托孔子之名以立己说。④龙德:此以人事阐释潜龙之义。龙以显现、腾飞为功,非潜藏不动之物,隐正是喻指君子有善德而隐居,并非不欲出世、乃养晦待时。 ⑤易:变动、移易。成名:成就善名。 ⑥遁:隐避、逃遁。闷:烦懑。 ⑦见:为、被。是:肯定、称许。 ⑧确:心志坚刚,守道不移。不可拔:坚刚不拔。 ⑨见:显现。大人:德业广博的君子。 ⑩龙德:有龙德的“君子”。中正:中正之道。 (11)庸言:常言,即中正之言。信:诚实。谨:谨慎。 (12)闲:防。 (13)善世:为善于世。伐:夸。 (14)博:广博。化:化物。这里是指君子德博,能感化世俗。 (15)终日:终竟此日。乾乾:健行不息的样子。一说忧深思远的样子。 (16)惕:警惕、忧惧。 (17)厉:危。咎:灾祸、过失。 (18)德:品德、德行。业:功业。 (19)忠信:忠实守信用。 (20)修辞:修饰言辞。居:积蓄。业:功业。 (21)与:参与。几:几微,指事物发展到转折之际所显示出的吉凶先兆的微妙变化。 (22)存:守而不失。存义:言知存亡之理而保存自身进退相宜的原则。 (23)不骄: “知终终之”的缘故,所以不骄。不忧:“知至至之”的缘故,有进修的希望,故“不忧”。 (24)因:依据。时:时机、时势。 (25)或:或者。跃:上。在渊:潜伏深渊。 (26)邪:邪枉。非为邪:君子处危疑之地,能审时度势不为邪枉之事。 (27)恒:恒久。群:同类。 (28)及时:君子要善于把握时机上下,进退,关键在于及时而动,与“因其时”意合。 (29)见:现。 (30)同声:声音相同。同气:气质相同。 (31)湿:低洼湿润之地。燥:乾燥之物。 (32)作:始作八卦。万物睹:指万物生消变化尽显现于易卦之中。 (33)各从其类:物之相感皆从其同类,如声、气之相应、相求。 (34)亢:穷高。亢龙:飞至极高的龙。悔:灾祸、过失。 (35)贤人:贤德之人。辅:辅助。
【今译】 初九爻辞说:“潜伏地下的龙,不可施展才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有龙的德性而隐居的君子。他不为世俗变移,不求成名于世,遁避世俗不感到苦闷,不被世人称许也不苦闷。感到有乐趣的事就去做,感到有忧虑的事就回避,心志坚刚不拔。这就是‘潜龙’的德性。”
九二爻辞说:“龙显现于田地上,利于出现大德大才之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有龙德的君子已得中正之道,平常的言谈无不诚实,平常的行为无不谨慎,能防止邪恶的侵蚀而保存诚信,为世人做善事而不自夸,德业广博而能感化一切。所以《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说大人已具备了君主的品德。”
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行事不息,直到夜晚还时时警惕,即使遇到危难也没有咎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君子增进美德,积修功业。至诚守信,品德就可以有所进取;修饰言辞以确立至诚的心志,功业就可以日益藏积。了解事物不断发展的趋势,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微妙变化,参与几微之事了;参透事物存亡之理,处理事情就能当止则止,十分适宜。这样,虽居上位而不骄傲,虽处下位而不忧闷。所以行事不息,时刻警惕,即使身临危难也不会有过错。”
九四爻辞说:“龙或者腾跃上进,或者潜伏深渊,均无过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君子可上可下没有一定常规,却不做邪枉之事;进与退不会恒久不变,却并非离群孤立。君子素常增进美德,积修功业,是希望抓住时机,及时进取,所以才无过咎。”
九五爻辞说:“龙高飞于天,利于出现大德大才之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声音类同的事物相互感应,气质类同的事物相互追求;水向湿洼的地方流,火随乾燥的东西烧;云跟着龙腾而兴,风随着虎啸而生。圣人作八卦而万物变化感应的至理奥义能够明白显现,凡以天为本而衍生的事物就亲附于上,凡以地为本而衍生的事物就亲附于下,各种事物皆随从它们的同类。”
上九爻辞说:“飞至极高的龙将有忧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就象帝王贵为人君而失掉君位,虽高踞于上却没有民众,贤人居下位而不予辅助。因此,知进无退的妄动必招致忧悔。”
【总案】 本节是《文言》阐释《乾》卦卦、爻辞义理的重要文字,是《文言》思想的集中体现。《乾》《坤》二卦为《易》之根本与门户,体现着以乾为首,乾施坤承,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奥秘。所以,专释《乾》、《坤》二卦的《文言》便具有着概括易蕴精要,揭示易理变化规律的总纲的特殊价值。
本节随《乾》卦卦辞与六爻爻辞逐段问答成文,采取依据经文以穷理尽意的方式,逐段阐释,层层剖析,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其中排比句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就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形象而准确地揭示出事物“各从其类”的道理。另外,《文言》运用儒家“比德”理论,将健行不息的乾阳龙德,譬喻为君子之德;将乾阳龙德的发展变化,譬喻为君子进德修业,依据六爻象喻揭示出君子从潜隐、出世到腾达、亢悔的不同处境和不同境界,阐明君子身临不同处境应如何体现《乾》卦阳刚健强之德性,可以说是古代儒家为君子进德修业所规划的一幅理想蓝图和在不利境遇下如何处置的原则。
“潜龙勿用”,下也①;“见龙在田”,时舍也②;“终日乾乾”,行事也③;“或跃在渊”,自试也④;“飞龙在天”,上治也⑤;“亢龙有悔”,穷之灾也⑥;乾元“用九⑦”,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⑧;“终日乾乾”,与时偕行⑨;“或跃在渊”,乾道乃革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11);“亢龙有悔”,与时偕极(12);乾元“用九”,乃见天则(13)。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14);利贞者,性情也(15)。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16),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17),旁通情也(18);时乘六龙(19),以御天也(20);云行雨施,天下平也(21)。
君子以成德为行(22),日可见之行也(23)。“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24)。
君子学以聚之(25),问以辩之(26),宽以居之(27),仁以行之(28)。《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29),上不在天,下不在田(30),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31),故“或”之(32)。“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33),与天地合其德(34),与日月合其明(35),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36)。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7)。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注释】 ①下:指阳气潜萌于下,象君子处卑贱之位,未为时用。 ②舍:止。时舍:随时而止。 ③行事:行进德修业之事。④试:考、验。自试:指德业渐成,以自己的进退来试探时世人情之可否。 ⑤上沿:指君子德业有成,有君德亦有君位,得以居上位而治下民。 ⑥穷之灾:喻君子处穷极之境而不知变通所招致的灾难。 ⑦乾元:为乾之“元亨利贞”的开始。《易》经的“元亨利贞”是依“春夏秋冬”时序无限往复循环的,乾“元”是“元亨利贞”无限循环的每一单元的开始,即“贞”后继起之“元”的永恒往复。用九:发挥九变六的作用,指《乾》卦六爻皆为阳爻,则乾阳六爻(九)皆变为坤阴六爻(六),阳刚化为阴柔,实现乾坤对转,阴阳易位,以柔济刚,永无止境,天下可以长治久安。 ⑧文明:指阳气升出地面,草木萌发,文采焕然,象君子之德普化于世。 ⑨行:指行进德修业之事。 ⑩乾道:天道。革:变革。 (11)位:居天位。天德:乾阳化生万物的功德。喻君子居君位又有君德。 (12)极:穷尽而终止。 (13)天则:自然的法则、规律。 (14)始而亨:乾之阳气始生万物,万物始生必然亨通。 (15)性情:指“利”、“贞”是天固有的本性与内情。 (16)乾始:即“乾元”,以“元”代指“元亨利贞”四德。美利:美善利物之德。 (17)发挥:犹变动。 (18)旁通:广泛会通。 (19)时乘:随着时势、条件而变化。六龙:指《乾卦》六爻。 (20)御天:驾御天道而健行不息。 (21)天下平:天下安定。 (22)成德:成就忠信之德。行:行动,指进取、作为。 (23)日;每日。见之行:见之于行动,指大有作为。 (24)弗用:即“勿用”,不可有作为。 (25)学:勤学。聚:积。 (26)问:多问。辩:通“辨”,辨别是非得失,择善而从。 (27)宽:优游、从容,以融会贯通其所聚之德,所辨之理。居:守、据,指持守中正之道。 (28)仁:仁爱,以仁爱为本。行:实践,指身体力行。 (29)重(chong音虫)刚:两刚相重。九三接九四,以乾接乾,故曰“重刚”;位非二、五,故曰“不中”。 (30)天:天位,指五、上。田:地位,指初、二。九三居中间人位,过九二而不及九五,故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言其未得中正之道,不尊不卑,处于危惧难测之地。 (31)中不在人:九四与九三皆居中间人位,但九三近地,乃人之所居;九四升入上卦,近天位而与地隔离,故九四虽居人位,上近于天,下远于地,非人之所居。 (32)或:指忧疑斟酌,审时度势以判断、抉择或上或下。 (33)大人:将九五喻为德业博大的君子。 (34)与:即“偕”。德:化育万物谓之“德”。 (35)明:普照四方。 (36)鬼神:指阴阳往来变化。 (37)先天:先于天道,预先于天道尚未出现变化时采取行动。违:背。 (38)后天:后于天道,随天道出现变化之后采取行动。奉:尊奉。
【今译】 “潜龙勿用”,是喻君子处卑贱之位;“见龙在田”,是喻君子随时势而止;“终日乾乾”,是喻君子不断实行进德修业之事;“或跃在渊”,是喻君子以自身进退试探时世之可否;“飞龙在天”,是喻君子居上位而治理下民;“亢龙有悔”,是喻君子处困境而不知变化必然要招致灾难;乾元“用九”,是喻君子掌握穷极通变的规律而使天下大治。
“潜龙勿用”,表明阳气潜藏地下;“见龙在田”,表明阳气出潜,天下文彩焕然;“终日乾乾”,表明随四时推移一同运行;“或跃在渊”,表明天道将要出现变革;“飞龙在天”,表明阳气盛于天位,化生万物的功德已成;“亢龙有悔”,表明阳气随着时穷而终尽;“乾元用丸”,表明阳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乾元”者,是乾天阳气始生,万物亨通;“利贞”者,是乾天固有的本性和内情。《乾》之“元亨利贞”四德,能以美善利物之德施利于天下,而不言其所施予的利惠。这种利物之德太大了啊!伟大的乾天啊!刚直健行,居中守正,纯阳不杂,通体精粹。《乾》卦六爻变化,其作用可以广泛旁通于天地万物之情理。六爻犹如乘御六龙,驾御整个天道规律的变化。飞龙御天而行,便行云降雨,润生万物,使天下太平。
君子须成就自己的忠信之德去行事,自然会日日可见之于行动而有所作为。初九爻辞所讲的“潜”,意思是说初九隐藏而不显露,进德而未成功,所以君子暂时不可有作为。
君子勤学以蓄德,多问以辨别是非,心地宽宏以博纳众长,仁爱为本以身体力行。《易》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表明“大人”已具备了君主的品德。
九三处于阳刚重叠而不中正的位置,上不及于天道,下不立于地道,因此要忧深思远,随时警惕小心,这样虽然有危难,也不会遭到咎害。
九四处于阳刚重叠而不中正的位置,上不达于天道,下不行于地道,中不处于人境,所以特别提出“或”。特别提出“或”的意思,是要说明君子处事戒躁勿妄,要审度而行,这样就能没有咎害。
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其道德能与化育万物的天地的功德相契合,其圣明能与照临四方的日月的光明相契合,其言行能与春夏秋冬四时健行不息的时序相契合,其体察吉凶能与阴阳往来莫测的变化相契合。他先于天道而动,天道不违背他;他后于天道而行,也能遵奉天道时势。天尚且不违背他,更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上九爻辞所讲的“亢”,是说只知进取而不知随时引退,只知生存而不知极盛衰亡,只知获得而不知得而必失。大概只有圣智的君子才是通变明达的吧!参透进退、存亡的微妙道理而不丧失其中正之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总案】 总的看来,《乾》卦《文言》大体由三段文字构成:首段概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为《文言》之总纲;二段剖析《乾》卦之卦、爻辞,集中了孔子以儒理阐释《乾》卦义蕴的精粹;末段,即本节可以说是对二段的发挥和补充。其中虽无“子曰”之辞,思想却渊源于孔子,就二段所做的哲理发挥,依然以君子进德修业的儒理来阐发易蕴,是《乾》卦《文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以独立阐理为主,多用韵语,或偶、或散,排句刚健,显示出语言的整饬与文采。同时,作者还随文抒发感叹、赞美,象“大矣哉!大哉乾乎!”“其唯圣人乎!”使阐发易理的抽象文字洋溢着由衷叹美之情,堪称辞情并茂,但绝无任气骋辞之习,保持着儒家学者从容、典雅的风范,醇厚、中和的文风。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①,至静而德方②。后得主而有常③,含万物而化光④。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⑤。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⑧,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⑨!由辩之不早辩也⑩。《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11)。
“直”其正也(12),“方”其义也(13)。君子敬以直内(14)。义以方外(15)。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16),”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17),含之以从王事(18),弗敢成也(19)。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20),草木蕃(21);天地闭(22),贤人隐。《易》曰:“括囊(23),无咎无誉。”盖言谨也(24)。
君子黄中通理(25),正位居体(26),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27),发于事业(28),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29),为其嫌于无阳也(30),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31),故称“血”焉(32)。夫玄黄者(33),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释】 ①坤:《坤》卦之名。动:变动,指坤随乾动。 ②德:化育万物之德。方:广,广布四方。 ③后得主:坤随乾后,故乾施坤受,天先施而地后生,即坤地得乾天之施而后生万物。有常:有常规。④含:涵,内蕴。含万物:指内蕴万物,孕育万物。化光:运化光大。⑤顺:坤顺于乾,为坤之德性。承天:承顺乾天。时行:依时而行。⑥余庆:多余的吉庆,指福泽延及子孙。 ⑦余殃:多余的祸殃,指祸殃累及后世。 ⑧弑:臣下杀君,子杀父母。 ⑨由来:指事物由始至终的发生发展过程。渐:逐渐,积久。 ⑩辩;通“辨”,辨别。(11)顺:犹驯、循。 (12)直:正直、刚直。 (13)义:合乎大义。 (14)敬:敬顺。内:内心。 (15)方:广。方外:广接外物。 (16)不习:不学习。 (17)美:指才德之美。 (18)含:藏。从:服从,辅助。 (19)弗敢成:不敢自居成功之名。 (20)变化:指阴阳交感而化育万物。 (21)蕃:蕃殖茂盛。 (22)闭:闭塞、隔绝。 (23)括:结、闭。囊(nang曩阴平),布或皮革所做的袋子。括囊:束紧囊口。 (24)谨:谨慎。 (25)黄:释《坤》卦六五爻辞“黄裳元吉”。坤为地:“黄”为坤地正色。中:中正,中和。通理:通晓事物相中相和的情理。 (26)正位:中正之位。居体,指有柔顺美德。 (27)畅:畅通。支:通“肢”。 (28)发:发达。(29)战:接,阴阳交合。 (30)为:因为。嫌:疑虑、担心。 (31)类:朋类,阴阳合为类,故“类”指乾阳配偶。 (32)称血:释《坤卦》上六爻辞“其血玄黄”。血:即阴阳交合之血。 (33)玄:青苍之色。玄黄:天玄地黄。
【今译】 《文言》说:坤性极为柔顺而它随乾阳变动就会转为刚强,它极为安静而化育万物之德广布四方。它以乾为主而守坤阴的常道,它含藏、孕育万物而运化光大。坤道的德性是多么柔顺啊!它秉承着乾天之命依时而行。
积修善德的家族,必有福泽延及子孙;积聚恶德的家族,必有祸殃累及后世,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它的来由和发展也是积久渐萌的了。这是由于君父不能及早地辨察事故萌发的苗头而防微杜渐的结果。所以《易》说:“足践微霜,就该知道坚冰将要来临”,大概就是说邪恶之事能积小而成大吧。
“刚直”,是说内怀正直;“广博”,是说处事方面合于义。君子以正直作为内心修养,守义利物而广接外物,内立敬顺之德,外立守义利物之行,则美德广布而不孤立。“正直、广博、宏大,所以不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利”,那就无须疑虑其所作所为了。
坤阴虽有才德之美,却含而不露,待时而发,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敢自居成功的美名。坤道,就是地顺天之道,妻从夫之道,臣辅君之道。地顺天之道在于坤地不以成功自居,而要代乾天最终完成所开始的事业。
天地阴阳变化,草木就会蕃茂;天地闭隔,贤人也会隐遁。所以《易》说:“束紧囊口,就会既无咎患,也无赞誉。”大概就是讲君子处世谨慎吧。
君子之德,如黄色中和,文理亨通,立身中正,居体谦下,美德蕴藏心中,而畅流于四肢,发达于事业,这是坤之美德的极至啊!
阴与阳相遇必然交合,由于担心人以为《坤》卦六爻无阳,所以在爻辞中特别称“龙”为喻,明示有阳;但坤阴并未脱离它的阴类,所以在爻辞中称“血”,以喻阴阳交合。那苍色与黄色,就是天地阴阳的交杂混合,天是苍色而地是黄色。
【总案】 《坤》卦《文言》反映了“周道尊尊”,崇尚父统,贵刚尚健的时代观念,与“殷道亲亲”,尊重母统,贵柔尚静的传统思想形成鲜明的差别。
本段行文从容、舒缓,以释义阐理为主,很少有象《乾》卦《文言》中“大哉乾元”之类的感叹、赞美之辞。文中或韵语连珠,如首节卦辞;或偶句,或散句,象“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上下句排而不偶,似乎有意化骈为散,因此句式长短错落搭配,文气自然流畅。
【附录】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文心雕龙·宗经》:“夫《易》惟谈天,人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文心雕龙·总术》:“《易》之《文言》,岂非‘言’文!”
《文心雕龙·丽辞》:“《易》之《文言》、《系(辞)》,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宋·陈骥《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
清·阮元《文言说》:“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孔子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而自名曰‘文’”。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言必有文。专名之曰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左)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古人言贵有文。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非清言质说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涩语者比也。……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韵语凡三十有五,岂可以为非文之正林而卑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