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鄱阳七谈》译文与赏析
鄱阳七谈
鄱阳七谈
【原文】
鄱阳素无图经地志[1],元祐六年,余干进士都颉,始作《七谈》一篇,叙土风人物云:“张仁有篇,徐濯有说,顾雍有论,王德琏有记,而未有形于赋之流者,因作《七谈》。”其起事则命以“建端先生”,其止语则以“毕意子”。其一章,言澹浦、彭蠡山川之险胜,番君[2]之灵杰;其二章,言滨湖蒲鱼之利,膏腴七万顷,柔桑蚕茧之盛;其三章,言林麓木植之饶,水草蔬果之衍,鱼鳖禽畜之富;其四章,言铜冶铸钱,陶埴[3]为器;其五章,言宫寺游观,王遥仙坛,吴氏润泉,叔伦戴堤[4];其六章,言鄱江之水;其七章,言尧山之民,有陶唐之遗风。凡三千余字,自谓八日而成,比之太冲十稔、平子十年[5]为无慊[6]。予偶于故簏[7]中得之,惜其不传于世,故表着于此。其所引张、徐、王、顾所着者,今不复存,更为可恨[8]也。
【注释】
[1]图经地志:泛指地理方面的着作。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地志,记载国或区域的地形、气候、居民、政治、物产、交通等的变迁的书。[2]番君:指秦代番阳令吴芮。《汉书·吴芮传》:“吴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3]陶埴(zhí):谓烧制砖瓦。[4]王遥仙坛,吴氏润泉,叔伦戴堤:王遥仙坛,为当地的道教胜地,相传为道士王遥成仙的地方。王遥,后汉时人,字伯辽,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善于治病,但每以驱鬼神之法治之,颇有怪诞之例,事见《神仙传》。吴氏润泉,约为当地的一处名泉。叔伦戴堤,指鄱阳城东湖边的柳堤,相传为戴叔伦(732—789)所植。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5]太冲十稔、平子十年:刘太冲,唐诗人。郡望彭城(今徐州),宣州(今属安徽)人。少时师事萧颖士,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平子: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官至尚书,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6]无慊:不逊色。[7]簏:竹篾编的盛物器,形状不一。[8]可恨:可惜。
【译文】
鄱阳地区一直没有地理方面的着作,哲宗元祐六年(1091),余干(今江西上饶余干)进士都颉才作了一篇《七谈》,叙述这一地区的风土民情,他写道:“张仁、徐濯、顾雍、王德琏等人曾经写过文章,却从来没有人用诗赋的形式对这一地区的风情加以记述,所以我写下这篇《七谈》。”它的记事起于“建端先生”,止于“毕意子”。第一章讲了澹浦、彭蠡的险要山川、番君的英明;第二章讲述湖滨地区发达的渔业、农业和蚕桑业的情况;第三章讲述林业、蔬菜和副业生产的情况;第四章记述冶炼、陶埴等手工业生产;第五章记述寺院情况:王遥仙坛、吴氏润泉、叔伦戴堤;第六章讲鄱江之水;第七章讲当地纯朴的民风。一共三千余字,都颉自己说八天写成,比之太冲十稔、平子十年一点也不逊色。偶然中我从旧籍子里翻到了它,为它没有流传于世而感到惋惜,所以写在这里以示表彰。他所引张、徐、王、顾的着作,现在都已失传,更为可惜了。
【评析】
早先,余干进士都颉才作了一篇《七谈》,叙述鄱阳地区的风土民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转下来。作者在自己书斋里发现了《七谈》的孤本,觉得非常之好,若失传非常可惜,于是写下这则随笔,呼吁后人留心保留这部文献,作者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