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分析
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存在主义文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坛上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早在本世纪30年代便已经出现,真正形成一支流派是在战后。它的出现对欧美等西方国家和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文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等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存在主义“是指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主义这个流派到了鼎盛时期,60年代它便失去了发展的势头。在70年代,这个文学流派基本上已不复存在了。
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萨特*。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他一方面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他把自己的存在主义称作“人道主义”。
法国存在主义者,特别致力于文学创作,通过文学作品阐述他们的观点;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他们早期作品大多表现青年人的厌烦情绪,哲理性多于形象性,情调也较低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形式有所改变。开始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去指责和批判丑恶的社会现象,涉及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以表明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存在主义文学作家在艺术上力求打破传统手法,寓高度哲理性于文学作品之中,不追求小说情节的复杂、曲折;而是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展开哲理性的议论分析。往往采取寓意或隐喻的笔法。在语言上则运用简约明白、口语式的句子,不用重彩铺饰,却力图达到警句式的效果。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萨特的《恶心》*(1938)、《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加缪的《局外人》*(1942)、《鼠疫》*(1947)、《正义者》*(1949)、波伏瓦的《女宾》*(1943)、《大人先生们》*(1954)等。
存在主义文学在50年代出现了分化。加缪的思想转向右倾,公开反对社会主义。萨特的思想也有些摇摆,但基本上保持积极的思想立场。萨特与加缪曾因思想上的差异展开过论战。1960年加缪逝世后,存在主义文学发展的声势便开始减弱。但至今日萨特、加缪等的存在主义作品仍有相当多的读者。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植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抽象的民主、自由,以及浓厚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在揭露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和挖掘资产阶级本质方面,还不能达到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这种文学消极不足的一面是由存在主义作家哲学思想局限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