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之道》鉴赏
作者: 刘芳
泰戈尔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样天真的原故。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象一个乞丐。
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原故。
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拥抱着,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原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郑振铎 译)
诗人往往是真诚、善良的,有的甚至带有几分天真,因而,批评家常常把诗人称为“人类的儿童”。
在众多现代诗人中,泰戈尔更被称作“孩子天使”。他对孩子,有着特殊的理解与热爱,而且总是认真接近孩子,诚心诚意地帮助孩子。
泰戈尔认为,孩子是“自然的创造”,孩子身上的新鲜、天真与纯洁,亘古以来始终存在,永恒不变,泰戈尔常常对此惊叹不止,当“他说起儿童的时候,他自己的好大一部分似乎就具备这种特色。”
《孩童之道》就是泰戈尔对孩子行为的诠释和对孩子心理的妙解。孩童对母亲深深依恋的纯真感情,母亲的永久的神秘与美,母亲的温柔与甜蜜,是这首散文诗集中表现的内容。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母爱是作家、艺术家永恒表现的主题之一。讴歌母爱、反映母子亲情的作品不胜枚举。泰戈尔出于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表现这一内容时别开生面,另臻其妙。
首先是对孩意的认识与评价独树一帜。
其他作品中的孩意,虽天真纯洁但不免蒙昧无知,虽活泼可爱却顽皮娇泼。泰戈尔笔下的孩童却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是成年人远不能及的精灵和天使:他们具有“此刻便可飞上天去”的本领;他们懂得世间人很少懂得的“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他们富有,“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他们自由,自由得“一切束缚都没有”;他们无比聪明与狡黠,懂得怎样去征服妈妈的心,从而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的评价新鲜而独特,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乎情理,从而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无限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颇具神秘诱人
其二是表现角度的新鲜别致。
散文诗避开对母爱的正面描写,母亲对孩子的挚爱与呵护几乎是一字不着,只着力去写孩童对母亲的热切依恋和须臾不离:孩子向妈妈撒娇,是“乞求妈妈爱的财富”,用可爱的微笑去引逗妈妈的爱心,又用“小小的哭声”,编成“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把妈妈的关注和爱心紧紧地系于己身。作品只是通过孩子的感受和行动,从孩童一边去歌颂母亲,侧面表现母爱的快乐与甜美。
在《孩童之道》的各节里,作者反复运用反衬手法。孩子会飞而不飞去,懂话而不说出,有巨额财富却做裸身的乞丐,宁愿放弃自由而来接受束缚,其原因,都是为了母亲的爱心,“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拥抱着,其甜美远胜过自由。”这一系列反衬的结果,突出了母爱对于孩童的强烈诱惑,揭示了母爱带给孩子的无比幸福与温暖,赞颂了母爱的无私,博大与崇高。
在泰戈尔笔下,孩子胜过一切,母爱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