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居》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五世同居
【原典】
张全翁①言,潞州②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③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④之曰:“若⑤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耳。”太宗以为然⑥。
【注释】
①张全翁:北宋时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事见载于北宋王得臣的《麈史》,其文为:“张翁朝议为予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邪?其长对曰:臣无他,惟能忍耳。’”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辨误”中认为此事与唐代张公艺事同。②潞州:今山西长治。③太宗: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④讯:问。⑤若:你。⑥以为然:认为很有道理。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宋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让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老人家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
【延伸阅读】
人是社会的动物,具有多面的性格。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印象,即一个人在外面表现得乖巧,待人处事也很仗义,但回到家中却叛逆暴躁,做事极无耐心,同样一个人,在内在外的表现可以截然相反。然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的人格分裂,而实在是人性中的惰性使然。一般人身在社会之中,就如同是演员登上了舞台,感觉一切都有了规范的约束,虽然这种规范并非法律上的强制,但却对个体行为产生了很明显的正面影响。一个显然的现象就是,大多数的人在公众场合都会比较文明,行为举止都会比较注意;而如果是一个人独处,身边没有了他人的关注,很多人不见得都能做到自律。与社会中的约束不同,回到家中,很多人都会感觉身心放松,而且觉得面对的是知根知底的家人,也就不大讲究了。中国俗话常说“一家人就不必太客气”“太客气反而显得见外了”,然而正是在这种不讲究、不客气的心态下,我们很多无心的行为和言语,反而带给了家人深深的伤害。于是家人之间便产生了距离,若不加修复,这道裂缝便愈演愈烈,最后兄弟反目,父子暌隔。家庭甚至家族的最终分裂,大体就是如此。然而也有一些家族数代同堂,男女老幼其乐融融。而这种和谐的良性关系的得来,除了彼此的“亲”之外,还有彼此之间的“敬”。然而无论是“亲”还是“敬”,其本质都是“忍”,即给彼此之间留有余地和空间,不轻易去侵占,也不过多干涉。所以古代的模范夫妻,通常都有一个共性,即相敬如宾。从春秋时期晋国贵族的冀缺夫妇到汉代名士梁鸿伉俪,都是如此。因为能忍,就会对对方的行为多持肯定,而不会过分挑剔;即便是否定,也都会从友善的立场予以同情的理解,而不会心存芥蒂。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亲”为前提的,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大家才走到了一起。宋代老者的“忍”字诀,虽然直白,但却道出了很多家庭和睦的秘密,毕竟“忍”是不分内外的,在某些时候,在亲人之间,“忍”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