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间的路》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张岐
山顶上,绰约现出一幢小屋。白涛般的云雾绕着小屋翻涌,碧海似的森林在云雾间呼啸。小屋仿佛是只船,荡漾在碧海白涛之间……
小屋门前挂着一条白色的带子,它时隐时现地一直飘到山脚,就象是航船在海面上留下的浪迹。那是一条石径小路。
是的,小屋就是只船,路,就是浪迹。护林老人也这样比喻。他告诉我,开始造林的时候,在山脚支了个窝棚,后来,林子大了,在山腰盖了幢茅屋,现在林子漫遍了山岭,小屋又迁到了山顶。多少年来,小屋随着林海移,林海的大潮涌着小屋迁,老人的住处步步登高。
老人说:“登的高,瞭得远。”
我问:“要是林海再大了呢?”
老人指指头顶:“那就把屋子筑在云里!”
我认为老人说的并不是神话。事实上,他们的脚已经在云间蹚出路径来。他们在飘逸着云雾的巉岩上栽了树。他们在山鹰立不住的陡峭石硼缝间撒下了树种。他们使那风雨肆虐的山尖尖长出了青松翠柏……
老人想得远,因为他站得高。老人站得高。才看得那样远。因为老人胸中翻腾着一个海——一个覆盖着伟大祖国千山万岭的林海……
乍看是平实不过的一篇描景状物之作,细细寻思,却又觉得一路写来波诡云谲,境界迭出。这便是张岐的《云雾间的路》。
标题在“路”,偏不急于从路着墨,开篇却推出山顶上的“一幢小屋”,而且还是“绰约现出”的。这轻轻宕开的一笔,如云龙隐现,诱人遐想,落笔就显得不凡。也许人们会立即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那悠远而缥渺的意境,蓦然呈现于脑际。然而,不对了!这里的小屋却是另一番景象:云涛翻涌,林海呼啸,“小屋仿佛是只船,荡漾在碧海白涛之间……”一种壮阔之美刷新了古代诗人创造的意境。这不仅是两位诗人不同的审美发现,而且已经暗暗伏下当代诗人新的时代感受和生活体验,这是迥然不同于古人之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的。
当诗篇终于写到那条“石径小路”的时候,它那在小屋门前“挂着”、“一直飘到山脚”的形象,“就象是航船在海面上留下的浪迹”。云涛,林海,如船的小屋,浪迹似的石径小路,四个比喻意象连类而出,形成一个动态的、若幻若真的意境画面。作为艺术创造,这画面本身已经是美的完成了。可是,如果诗篇就此结束,那就未免少了点丰厚的生活意蕴和精警的哲理启示,“美”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漂亮躯壳。所幸在于诗人的情思仅仅开了头,接下去就着“船”与“浪迹”的联想引出了护林老人,并且转述了老人关于小屋迁徙史的陈述。几句似乎平实的交代,实际上蕴涵着不尽言说的苦斗和劳作,创业者的汗水和功绩尽在其中了。这里落笔在“小屋”,意旨在“护林老人”,实际是写老人随着“林海的大潮”“步步登高”。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老人的话语:
老人说:“登的高,瞭得远。”
我问:“要是林海再大了呢?”
老人指指头顶:“那就把屋子筑在云里!”老人谈的是本职工作,但他启迪于人们的却是意蕴绵邈的哲理和诗情。简单的几句对话,写出了护林老人的哲人气质和诗人情怀,诗篇于此展现出更加高远的艺术境界。是的,老人说的不是“神话”,那是他和他的同伴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因为,“事实上,他们的脚已经在云间蹚出路径来。”他们用登高望远的胸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着真实的“神话”。
诗篇最后一段是对护林老人精神内涵的解释。诗人从开掘之笔触,对诗篇主人公的精神掘幽发微;画龙点睛,将诗篇的思想意境推向纵深。谈到这里,人们领略到的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新人的赞颂之情,而且还有更深长的意味——倘若是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庸人,能象护林老人那样沿着“云雾间的路”步步登高,去辛勤培育“覆盖着伟大祖国千山万岭的林海”么?
欧阳修写琅玡山之醉翁亭是“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忖之这篇散文诗的章法布局,不也有同样的妙思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