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祖《粤西游日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徐宏祖《粤西游日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徐宏祖:粤西游日记(节选)

徐宏祖

二十六日,昧爽发舟,西北三里,为横埠堡。又北二里,为画山。其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九头,山之名“画”,以色非以形也。土语:“尧山十八面,画山九个头,有人能葬得,代代出封侯。”后地师指画山北面隔江尖峰下水绕成坪处为吉壤,土愚人辄戕其母,欲葬之。是夕峰坠,石压其穴,竟不得葬,因号其处为忤逆地。余所恨者,石坠时不并毙此逆也。

舟人泊舟画山下晨餐。余遂登其麓,与静闻选石踞胜,上罨彩壁,下蘸绿波,直是置身图画中也。崖壁之半,有洞北向,望之甚深,上下俱无所着足。若缘梯缀级于石纹之间,非直空中楼阁,亦画里岩栖矣。返而登舟,又北一里,上小散滩。又北二里,上大散滩。又北七里,为锣鼓滩。滩有二石象形,在东岸。其处江之西涯,有圆峰端丽,江之东涯多危岩突兀。其山南岩窍,有水中出,缘突石飞下坠江,势同悬瀑。粤中皆石峰拔起,水随四注,无待破壑腾空。此瀑出崇窍,尤奇绝。又北八里,过拦州。西北岸一峰纯透,初望之,疑即龙门穿穴,以道里计之,始知另穿一峰,前以夜棹失之耳。舟转西北向,又三里,为冠岩山。先是江东岸崭崖,丹碧焕映,采艳画山,冠岩即在其北。上突崖层出,俨若朝冠,北面山麓,则穹洞西向临江,水自中出,外与江通。棹舟而入,洞门甚高,而内更宏朗,悉悬乳柱,惜通流之窦下伏,无从远溯。……

又五里,泊于斗米、寸金二滩之间。中夜仰视,萤阵烛山,远近交映。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自绘也。

崇祯十年(1637)五月二十五日,徐霞客离阳朔返桂林,这篇日记写的是二十六日返桂林途中所见景色。

五月,正是桂林山水最美之时。小舟游弋漓江之中,山环水曲,回清倒影,景物纷呈。作者或坐于舟中,欣然观赏两岸景色;或泊舟探胜,游目纵览。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文章开头点明出游时间:“二十六日,昧爽发舟”,天将明未明之时,作者就乘船出发。这时,山水都沉浸在一片迷蒙之中。作者没有记下什么景物,只是将横埠堡一笔带过。船行五里,时已晨光璀灿,画山迎面而来,使作者兴致勃发。因此,画山便成了他重点记叙和描绘的对象。先是交代画山的方位和走向:“其山横列江南”,言简意明。随着视线的贴近,作者多侧面、多层次地描绘了画山的特色:一是写壁立江面的峭崖的成因:“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这既揭示了水流侵蚀的力量,又形容其陡拔险峻,而“有纹层络”四字则为下文描绘画纹石色作了铺垫。二是以“绿树沿映”描绘了画山的秀色,山上的绿树与漓江的绿水相映成趣。三是写画山的石质,因半剖为削崖,岩层纹络毕现,因此,石质的黄、红、青、白等颜色分外显明,“杂彩交错成章”,把画山五彩缤纷的石纹描绘得淋漓尽致。四是以“上有九头”四个字形象地写明了画山有九峰簇立。如此写来,画山形、色俱佳。作者说:“山之名‘画’,以色,非以形也”,既强调了画山以“色”称奇,又与前面的“杂彩交错成章”相呼应,点出“画山”取名的缘由。作者于写景之中很自然地插入一个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赋予画山以神奇的色彩。同时通过“余所恨者,石坠时不并毙此逆也”的恨语,抒发了奉母至孝的作者对那欲封侯而杀其母的逆子的憎恶之情。

继而写登山所见之景。作者身临其境,感受颇多,文章又进一层,犹如一名丹青妙手绘出了一幅清幽奇崛、令人陶醉的山水长卷。“上罨彩壁,下蘸绿波”,虽只有八个字,但不仅描绘了画山的风采,又写出了漓江的神韵,画山漓江,山水相映,美不胜收,油然而生“直是置身图画中也”的感叹。作者继续探胜,在半崖上发现一个很深的山洞,上下都没有落脚的地方,渲染了美中有险,又发出了“非直空中楼阁,亦画里岩栖矣”的赞叹。反复咏叹,情景交融,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返而登舟”一段,文章又一转折,再写行舟所见之景。对几个主要景观,作者抓住其不同特色,稍加点染便形神皆备。写锣鼓滩,突出其“象形”:滩边有两块巨石,一似铜锣,一如铜鼓。以“江之西涯”的“圆峰端丽”,对“江之东涯”的“危岩突兀”,文势跌宕,波澜顿生。写山南岩窍,突出其“奇绝”:崇窍之水“缘突石飞下坠江,势同悬瀑”与“水随四注”的其它粤中石峰相比,更为奇绝。写冠岩山,突出其“艳丽”:“丹碧焕映,采艳画山”。此山形似紫金冠,色彩艳于画山。写冠岩洞,则突出其高深宏朗:洞门甚高,洞内宏敞明朗;洞内布满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一条地下清溪又经洞底流入漓江,更兼山水之奇。又因“通流之窦下伏,无从远溯”,所以不知源从何处而来,更是幽邃莫测。可见,在作者笔下,山峰洞窍各具神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扎实的文字功力。

“中夜仰视,萤阵烛山,远近交映”。这是山水之外的奇观,而又与山水相映成趣,画面极为优美。萤火虫的光亮本来很微弱,但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聚集得多了,连成萤阵,悠悠冷光竟然照亮了山峰,映红了天地。正是这奇异的景观触发了作者的思绪,由写景很自然地带出了议论:“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自绘也。”作者从自然景观中领悟出人生哲理,又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融为一体,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山能自绘,物能自绘,人更能自绘。人们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同样可以描绘出人生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篇游记从天将拂晓写起,止于中夜。一程一程写来,水陆交错,山水更互,富于变化,移步换形,次第分明。文章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即景议论。漓江山水,历历如画,情景交融,议论精当,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使人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堪称游记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