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集《谏诤章第十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孝经全集《谏诤章第十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1]慈爱、恭敬、安亲[2]、扬名,则闻命[3]矣!敢问:子从父之令[4],可谓孝乎?”曰:“是何言与[5]!是何言与!”

【译文】

曾子说:“诸如爱亲、敬亲、安亲、扬名于后世等等。已听过了老师的教诲,现在我想请教的是,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不可以称为孝呢?”孔子说:“这算是什么话呢!这算是什么话呢!”

【注释】

[1]若夫:发语词。

[2]安亲:父母亲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即《孝治章》所谓“生则亲安之”。

[3]命:指示,教诲。

[4]从父之令:听从父母的命令或指示。

[5]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是,代词。与,语气词。

【解析】

父母的行为也不是百分之百都正确的。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个孝顺的子女并不代表就一定要父母说什么子女就听什么。在他们犯糊涂的时候要耐心劝诫,做父母的那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呢?只要是委婉真诚的劝诱,每一个父母都是深明大义的。

典例阐幽

荀灌娘退敌救父

晋朝愍帝建兴元年,襄阳太守荀菘升调为平南将军,领兵驻守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荀菘膝下有一个女儿,叫灌娘,此时虽然才13岁,却武艺出众,舞枪如游龙戏水,射箭能百步穿杨。南阳城外是一片平原,灌娘整天驰骋在这广漠原野之中,猎射飞禽走兽,常常满载而归。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对她称赞有加。

有一年的春末夏初,匪首杜曾带领几万贼兵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余人,又值青黄不接的季节,贮存的粮草有限,很难长期坚守,情况十分危急。

匪首杜曾原是官家子弟,因全家遭奸人所害,含冤莫白,便招亡纳叛,落草为寇。起初只想为父报仇雪恨,怎奈招募的匪徒成分复杂,到处奸淫掳掠,骚扰州县,危害很大。经朝廷派兵连番围剿,流窜到了宛城,想占领这个富庶之地作为根据地,修养整备,以图一逞。

荀菘自忖城中兵微将寡,倘若长此困守,待到粮尽援绝之时,后果不堪设想!思前想后,只有派遣一个智勇双全之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城求救。因襄阳太守石览,原为荀菘的旧部,此时他兵精粮足,雄踞一方,只要他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满城文武官员十分赞同荀菘的计划,但没有一人愿意担当突围求救的任务。

正当荀菘感叹不已、一筹莫展之际,蓦然间,荀灌娘从屏风后转出,朗声对父亲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菘闻言大惊,即时拒绝道:“你这么小的年龄,怎能突出重围抵挡贼兵的追杀!”不料灌娘却回答说:“女儿虽小,但已练就一身武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可突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试。倘能如愿,则可保全城池和拯救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事败,不过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已至此,荀菘考虑良久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便选派了壮士十多人,组成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夜幕作掩护,一拥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情急马快,穿垒而过,贼兵一时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夜幕之中。

一路奔波,于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13岁的女孩子敢于冒险,突破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同时修书一封派人昼夜飞驰荆州请太守周仿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两路大军赶到宛城,与杜曾之贼兵展开激战,荀菘也率兵从城里杀出,三路夹攻,荀灌娘亦挥舞银枪左冲右突,奋勇杀敌。杜曾抵挡不住,顿时兵败如山倒,只得率领剩余的残兵败卒溃退逃窜,宛城之围遂解。

绝笔救父

复生:

你大逆不道,屡违父训,妄言维新,狂行变法,有悖国法家规,故而断绝父子情缘。倘若不信,以此信作为凭证,尔后逆子伏法量刑,皆与吾无关。

谭继洵白

谭继洵是谭嗣同的父亲,复生是他对儿子的称呼。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英雄,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并称“戊戌六君子”。

都说父子情深,那么父亲又缘何如此抵抗变法之事,写下如此恩断义绝的家书呢?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当时,谭嗣同正在浏阳倡办《湘报》,成立学社。之后,他就以学社为阵地,联合志士仁人积极宣传新学,探讨爱国真理,寻求救亡之法。这期间,谭嗣同的才华被光绪皇帝赏识,不久被授予四品衔,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成为光绪推行新政的心腹参谋。

但新法一开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他们企图置维新派于死地。事态演变得越来越激烈,到1898年9月21日,赞成维新派的光绪皇帝被囚,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于是慈禧下令大肆搜捕维新志士,谭嗣同自然在劫难逃。当时梁启超等人劝他一起逃往日本避难,但是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愿自我开始!”他又对梁启超说:“你快走吧,多多保重,将来变法要靠你们了!”

梁启超等人离京以后,北京城内乌云密布,眼看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袭。

谭嗣同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但他知道清政府一贯厉行“一人犯法,累及家族”的株连法,想到自己被捕后定会累及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他顿时心如刀割。父亲是他唯一的亲人,早在谭嗣同1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哥哥三人均病死于一场瘟疫,母亲临死前对他说:“你父亲脾气倔强,我死后你要好生顺着他,照顾他。”在母亲病故之后,谭嗣同也感染了瘟疫,一连三日高烧不退,父亲到处求医治病,日夜在他身边守护,终于使他逃脱了死神的魔爪。然而现在眼看父亲会因自己而受刑,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却束手无策,谭嗣同既心痛又着急。

然而逆境之中显奇着儿,他心中忽然一亮,转身走到书桌前,取出信笺秉笔而书。写好之后,他长长吐了一口气。他将信笺折好放进抽屉后,走到窗前仰天自语:“父亲,孩儿有难,决不牵累您老人家,母亲生前重托,我也绝不会忘记!”原来他写下的,就是故事开头那封父亲要求断绝父子关系的家书。落款是父亲的名字,笔迹是父亲的笔迹,不过这一切都是谭嗣同为了搭救父亲伪造的。

果然到了第二天,一队清兵冲进浏阳会馆抓谭嗣同,还四处搜寻书房里的“罪证”。这时,谭嗣同看到书桌里那封伪造父亲笔迹的信笺被清兵搜到,心中的石头才落地,父亲终于有救了,他也可以安心地走了。

1896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大街刑场上发出震撼天地的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英勇就义。

而那封使父亲幸免于难的书信,也成为谭嗣同的绝笔。

对父母“强迫”的孝心

金巧巧是知名的青年演员,沈阳人,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职业为大学老师,由于严格的家教,金巧巧从小就养成了自立的个性和坚强的性格。幼儿时期,父母就送她学习芭蕾舞,小脚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但懂事的金巧巧总瞒着父母,想方设法不让他们看见。有一次,妈妈洗袜子看到了金巧巧发肿的小脚丫,心痛得直掉泪,可乖巧的金巧巧却学着大人般的口吻安慰妈妈说,一点也不疼。当时妈妈真是悲喜交加,为自己养了这么一个懂事、孝顺、疼爱父母的女儿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金巧巧只身一人在北京奋力打拼,演艺事业刚有起色的金巧巧便拿出了自己全部家当,在北京购置了一处房产作为新家,为的是把父母从沈阳老家接过来,好好孝敬二老。光阴似箭从1998年到现在,一晃十年过去了,金巧巧一直陪在父母身边,细心呵护、照顾,寸步不离。圈子里的朋友,曾经不解地问金巧巧,和父母住在一起多不方便,为什么不搬出来住?金巧巧说,她从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怎么会感到不方便呢?要是他们不在她身边,她反而担心的不得了。她要每时每刻都看到他们健康、快乐,这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和幸福了。为此,金巧巧的爸爸还透露了女儿给他们二老制定的“四强迫”:一、强迫体检。每年春天,女儿都会精心安排好医院和医生,带父母去做例行体检。为此金爸爸还颇有微词,其实,父亲心疼女儿挣钱不容易,自己身体又这么硬朗,何必花这冤枉钱!可金巧巧从不这么认为,她说这钱花得值得,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只要父母健康,她就有了奋斗拼搏的原动力,只要父母生活幸福,自己辛苦一点算不了什么。二、强迫上医院看病。每当父母身体稍有不适,总逃不过女儿锐利的眼睛。每到这个时候,金巧巧都会拉着爸妈上医院看病。用金巧巧自己的话说,就是父母的健康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否则有一天自己会后悔莫及的,她不想让自己留有遗憾。三、强迫买衣服。金巧巧平时很节俭,如今还穿着几年前购置的衣服,舍不得丢掉。然而,女儿为父母购置衣着却十分大方,遇见称心合适的衣服就会给爸爸妈妈买回来。她说爸爸妈妈年轻辛辛苦苦操持家庭生活,舍不得穿什么好衣服,如今自己能挣钱了,一定要父母享受享受生活。四、强迫上饭店改善生活。平时,父母的饮食很简单,金巧巧会不时带他们到有特色的饭店换换口味。

金巧巧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每每提及择偶标准,金巧巧总是把是否孝顺双方老人作为挑选另一半的必要条件。金巧巧说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丝毫没有责任感的,没有爱心的,这样的男友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其实不光对未来的男友,对身边的朋友,金巧巧也是这样要求他们的。在她看来,只有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情,才能担负起对朋友和社会的责任。

【原文】

“昔者,天子有争臣[1]七人,虽无道[2],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3];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4];士有争友[5],则身不离[6]于令名[7];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译文】

“从前,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天子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五人,诸侯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亡国;大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家臣三人,大夫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丢掉封邑;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父亲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入错误之中,干出不义的事情。”

【注释】

[1]争臣:直言劝告的臣子。

[2]无道:没有仁政。

[3]国:指诸侯的治邑。

[4]家:指大夫的食邑。

[5]争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

[6]不离:不失。

[7]令名:美好的名声。

【解析】

孝不是一味的顺从,孝是建立在走正途的前提下。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

典例阐幽

目连救母

从前有个叫目连的佛弟子,他在俗世的母亲叫青提夫人。他们住在西方,家里很有钱,有数不清的东西,数不清的牛马。青提夫人为人又小气,又贪心,还喜欢滥杀小动物。丈夫死了之后,她一个人带着儿子过活。这个儿子小名叫罗卜,他妈妈没有善心,他却很有善心,经常施舍穷人,尊重和尚,布施捐钱,每天设素食招待僧人,用心读大乘的教义,从不间断。

有一天,罗卜要出去做生意,先到屋里向母亲告别:“儿子要去做生意,挣了钱来侍奉您,家里的钱,我想分成三份:一份我带了去,一份留着您用,另一份施给穷人。”

母亲听了,觉得很符合自己的心意,就让目连去了。自儿子走了之后,青提夫人在家过得十分可心,天天杀鸡宰羊地烧好东西吃,一点也不想儿子,更不要说弄清自己行动的好坏了。每逢尼姑和尚来的时候,就叫佣人棒打着赶他们出去。看到孤老,就放狗去咬。过了半个来月,罗卜做完生意回来了,在回家之前,他先叫佣人回家报告一声。青提夫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匆匆忙忙地在院里周围挂了彩旗来欢迎,以至于把草皮也踩坏了。过了两天,罗卜回到家,拜见母亲,向母亲问好。青提夫人见了儿子,十分欢喜,说:“自从你走了之后,我在家里,经常做善事。”

有一天儿子在邻居家谈到了青提夫人。邻居说她不做善事,每天杀生来吃,不拜佛祖却拜鬼神,和尚尼姑来了,她叫人欺侮他们。儿子听了,闷闷不乐地回家,问母亲这是不是事实。母亲听说了,怒气冲冲地说:“我是你妈妈,你是我儿子,我们是怎么样的至亲,不相信我的话,反而听别人乱嚼舌头。今天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就发咒,我如果说了谎话,七天之内就死掉,死了下地狱。”

罗卜听了,哭着叫母亲不要生气,不要发这样的咒。哪知青提夫人发誓,上天早就知道了。青提夫人七天之内果真死了,灵魂到了地狱受苦。罗卜见母亲死了,十分悲痛,戴了三年孝,设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斋饭,他想着如何来报答母亲的恩德,想来想去,只有出家最好。

如来佛什么都晓得,等罗卜出了家,就让他学到了第一流的神通,给他取了号,叫做大目连。大目连晓得很多知识,本领超过了罗汉,有了尊贵的地位。他还在想怎样来报答父母,所以用天眼来看两位老人托生什么地方。看到阿爹已升入天堂,天天过得快乐逍遥,母亲却在地狱里受折磨。

目连看到母亲受苦,十分难过,就前来告诉如来:“如来佛啊!我母亲生前做了许多善事,应该升到天堂的,却下到了地狱,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虽然和罗汉一样尊贵,能耐却是有限,弄不清其中的道理,所以我来问您。希望您可怜我,告诉我这里的奥秘。”

如来把目连叫到跟前:“你听我说,不要这样哭个不停。只因为你母亲活着的时候不行善事,天天杀生,欺侮和尚尼姑。是她自己作了孽,就一定要受到报应,到地狱里受苦,有谁能救得了呢?”

目连听了,苦闷极了。既然知道了母亲受苦的根源,他就打算去救母亲,只是恨自己神通不够,进不了地狱的门。他向如来请求说:“我想见一眼我的母亲,可是我的神通还不够。希望您能发发慈悲,拿出您的威力来,就算只能看一眼,我也永生不忘您的恩德了。”

如来的神通是别人想象不出的,听了目连的多次恳求,如来见他可怜,就借给目连一条神奇的拐杖,一个神奇的钵盂。目连借来神通,“腾”地升到空中,像风一样快,一会儿到了地狱门口,摇着拐杖,地狱门就自动开放了。

地狱里面黑洞洞的,许多重黑色的墙壁,许多扇漆黑的大门,四面是黑铁做的城墙,城中有许多铜做的烟囱,黑红的火焰从里面喷出来。在城中受罪的人,每天要死去活来上万次,有的要走刀山,穿剑林,有的用铁犁拉过身子,有的用铜汁灌到嘴里,有的被迫吞下滚烫的铁丸,有的手抱着热的铜柱,身体被烤得焦烂了。他们身上带着刑具,一刻也不能脱下。牛头小鬼每天来割他们身上的肉,看守的小卒每天来拷打他们。放在锅里又煎又煮,受的罪实在难当。目连的妈妈青提夫人也在这些人中间,遍体伤痕,哪里还有往日的模样!

目连想见母亲,就低声下气地再三请地狱的看守照应,才算被允许了。这时青提夫人虽然听到了儿子的叫声,可是浑身像是散了架,如何挣得起来?夜叉查点过罪人的人数,把要领出的罪人名单交给小鬼,牛头和狱卒拿着棒,举着叉,将青提夫人拉了出来。目连这才看到了母亲,几步抢上前去,哭着抱住母亲,长久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久,才边哭边说:“母亲,您做了那么多善事,总应该升入天堂,为什么却落得今天受这样大的苦?”

青提夫人叫目连的名字:“罗卜啊罗卜,今天落到这样的下场,都是因为我生前造的孽。想我活着的时候,为人小气,嘴巴又馋,老是杀生,不做善事,哪想到有今日哪!罗卜啊罗卜,娘现在遭的是什么罪呀,每天里又渴又饥,有时叫我上刀山穿剑林,有时把我扔到沸水里煮,有时铁犁拉过我的身体,有时用铜汁倒进我嘴里,还把我绑在烫铁床上。这么多年了,我还没有喝到过汤水,我的身体差极了,还全是伤疤啊。”

目连听了,更加难过,看母亲生前生后,面貌像变了个人。自己地位高贵,常有好菜好汤,自己的亲生母亲却是连一口汤也喝不上。目连施展神通,变来了好吃的饭食,端给母亲吃。哪知青提夫人活着时罪太深了,汤一端上来就成了铜汁,饭菜刚想吃就变成了大火,目连看到这个情景,知道是母亲以前做错了事,流下了眼泪。

目连施展本领又回到了如来佛那里,把看到的跟如来讲了,请求如来佛救救自己的母亲。如来佛本来是个很慈悲的人,无时无刻都想为别人做好事,看目连这样孝顺,为了救母亲,做了那么大的努力,就告诉目连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要多多准备些好的果子和吃的,等到有一天,许多和尚都解去忧愁,罗汉们都欢喜的时候,你把好菜好果端出来,再三地恳求他们救你的母亲,或许能成功。佛祖在世的时候曾经留下过这个仪式,把它叫做盂兰会,所以现在还推崇它。”

目连听了,非常高兴。就照着如来说的去做,每个座位上都用彩条和花朵来装饰,香炉里焚上上好的香,准备了好多稀罕的食物,在案桌上供起来,真心真意地企求如来和众多的佛爷,救救自己的母亲,让她离开阴间,早日升入天堂。

这样的诚意,终于使得目连的母亲提早离开了地狱,免得长期遭受折磨。但因为罪孽深重,不能够升到天上,脱胎变成了都城里一条母狗。每天在街上跑着,吃着不干不净的东西。

目连的天眼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了京城寻找这条母狗。狗见了这个和尚很高兴。目连知道这是母亲变的,眼泪流了出来,就问母亲现在做狗,比在地狱的时候,情形怎么样。青提夫人见儿子发问,心中也很高兴,就说在地狱里,白天黑夜都受苦,这也是自作自受。幸亏目连设了盂兰会,才让她离开那里。虽然变成一条母狗,东西不干净但毕竟还能吃下去,比在地狱时要好多了。只是觉得太对不起目连了。

目连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再次救母亲上天,就又来告诉如来。如来正好在讲授这方面的教义。被目连的一片孝心打动,就叫目连记着:在庵园里,请上四十九个和尚,设上七天的道场,日日夜夜要念经拜忏。挂上布幡,点上灯笼。看到动物就要放它一条生路,自己要读佛经中大乘的教义,诚心地祭请各个佛祖。目连一一照办,青提夫人才终于升了天。

佛经里经常告诫弟子们,一定要像目连一样孝顺。如果父母双亲都还健在,就要听他们的话,好好侍奉他们。如果他们有天忽然死去了,就要吃素食听佛法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不能像一些笨人,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报答。禽兽们也知道哺养的深情,何况自己是父母生下来的,却不去行孝道!

中秋过十六的典故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可以说是普天同庆。然而,浙江宁波欢度中秋节却是在八月十六,此中缘由,出自当地古代一位大清官、大孝子的一段感人故事。

南宋时,明州(今宁波市)鄞县有个名叫史浩的书生,他的外祖父曾随岳飞元帅英勇抗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来,岳元帅惨遭秦桧等奸臣陷害,沉冤莫白。外祖父因此在满怀悲愤之下,解甲归田,回到明州老家经营酒业。然而,外祖父念念不忘为岳元帅昭雪冤情,光复大宋河山。

史浩从小就经常听外祖母讲述岳飞与外祖父等忠臣良将的英雄事迹,深受教诲,立志刻苦攻书,准备长大后报效祖国。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史浩中了进士。由于他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深受皇帝赏识,因此官职不断升迁,升至枢密使,还被聘授为太子教读,深获太子敬重,成为南宋著名贤臣之一。

隆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登基即位,即提升史浩为右丞相。同时采纳史浩等爱国人士的策略,先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封岳飞所有家眷、部下的官爵;后于次年二月,贬逐秦桧党羽,并任命力主抗金的张俊为枢密使,统率江淮各路兵马,出师抗金。

张俊抗金,开始节节胜利。后因部将邵宏渊与李显忠闹矛盾,导致符离之败。这样,大大动摇了宋孝宗抗金的信心,不仅削除了张俊的兵权,还重新任用秦桧的党羽汤恩退,并将败绩归咎于史浩等忠臣良将,把史浩降职为江浙巡察。

史浩一到江南,就简装微服,深入各处城乡,明察暗访百姓疾苦。获悉地方上的许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长期以来不顾国计民生,只顾贪赃枉法,横征暴敛,与连年的风灾水患成为人民的两大祸害,导致民怨沸腾。于是,史浩一面大力惩办祸国殃民的官吏豪绅,一面为民请命,上表朝廷请求拨款兴修堤防水利,治患抗灾。亲自率领百姓勘察各地河道、堤防,制订疏通河道、固筑堤防和引水灌溉等兴利除弊的各项规划,而且亲临现场督工,沐雨栉风地带领百姓日夜苦干、大干,一定要抢在“秋老虎”(江浙沿海台风、水患的别称)未来之前,把人民财产受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史浩这一系列的善举,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人们齐声称颂他为“史青天”。百姓欢欣鼓舞,干劲冲天,江浙一带处处呈现出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史浩却因操劳过度而日益消瘦,双眼时时布满血丝。

终于有一天,史浩再也支撑不住,昏倒在工地上。这下子把大家都吓坏了,七手八脚忙把史老爷抬到就近的农舍中,请来医术最好的郎中为他诊治。郎中经过把脉之后对大家说:“老爷因劳累过度,加上长期的日晒雨淋,得了寒热症。除了对症下药之外,还须静养数天。”

3天后,史浩的病情大为好转,但体质还很虚弱,刚刚起坐,便首先询问各地防灾工程进展如何?当得知一切顺利之后,忽然又若有所思地询问身边侍卫:“今天是什么日子?”当他得知已是农历八月十六时,马上起身,吩咐左右带马过来,然后翻身上马,带领两个随从,匆匆赶回百余里外的鄞县老家。任凭大家怎么苦劝,都阻拦不了。

原来,史浩是个出名的大孝子。他历来不管在何处当官,一定要在每年八月十五日这天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共庆中秋佳节,接着便于次日为外祖母祝寿。而外祖母也特别疼爱这个孙儿,每年的中秋节,老人家就早早备好晚宴,等待孙儿到来。

可是,今年的中秋节,外祖母偕同全家人一等再等,一直等到月上三竿还不见史浩的影子。一家人不知何故,急得团团乱转。老夫人更不用说,便忧心忡忡地宣布罢宴。

次日傍晚,史浩终于形容憔悴,风尘仆仆地赶到家中,在家眷兴高采烈地迎接下,双膝跪倒在外祖母面前,诉说为何误了回家过节和为祖母祝寿的缘由,请求外祖母宽恕。外祖母听罢,笑眯眯地扶起史浩,连声称赞说:“好孙儿,您尽心竭力为民办好事,不仅是个好官,还不愧是俺史家的好儿孙,错过一次中秋节不要紧。”

这时,外面突然人声嘈杂,院子里一下子涌进来许多人。原来,全村的人都早已知道史浩为民办事而误了回家同老太夫人共庆中秋,因此大家也就一齐在昨天不欢度中秋节。此时闻说史浩回来,个个和颜悦色端着月饼和果品,一齐来到史府,齐声对着史浩和老夫人说:“十六的月亮比十五圆,大家就在今晚一同欢度中秋吧!”

从那时起,宁波人都拿史浩的事迹教育后代。而宁波中秋过十六的习俗也就一直沿袭至今。

连着母子心的电话

佟大为是八零后孝子的榜样。他1982年出生于辽宁抚顺,年轻有为,现在是著名的青年演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佟大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朋友认为只要给父母钱,为家里置办东西,就是孝顺,佟大为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父母不缺这些东西,最关键的是要看透、理解父母的心意,懂得去表达孝心,多在精神方面给父母关爱。

佟大为一年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在外拍戏,不管一天的工作多么紧张忙碌,每次都会在电话的另一头和母亲亲切的耳语,唠家常。把自己的见闻、感受,一天的工作心得体会,和同事相处的是否融洽,甚至今天吃了什么,穿了什么,天气冷不冷,在外地的生活习惯不习惯,又见到哪些影迷和观众,他们都和自己说了些什么,身边朋友的趣事,今天拍戏的剧情是怎样的,领导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佟大为都会把这些一一告诉母亲,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母亲百听不厌的话题。儿子乐于与母亲分享一天的心情和感受,他甚至把每天和母亲的电话沟通当成了自己最享受的“夜宵”。孝顺的佟大为从不认为和母亲日复一日而又近乎是同样内容的电话沟通可有可无,儿子内心懂得母亲内心最渴望了解儿子的一切,不然母亲一颗牵挂的心就老是悬在半空中,担心儿子的一切。所以为了让母亲心安理得,佟大为把和母亲的沟通视为铁打不动而且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每天和母亲煲起电话粥来都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心情愉悦。有时一天竟然打了好几次,而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不了解实情的人还以为他是给女朋友打电话呢。

提起孝顺父母,佟大为感触颇深。他联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一位年迈的母亲满怀欣喜地做好一桌饭菜等儿女回家团圆,可一打电话,儿女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出差,要不就是在和朋友聚会,结果空空的桌子边只剩下老人孤单落寞的身影。佟大为特别理解母亲的心声,他绝不让自己的母亲像这则广告中的母亲那样感到孤单寂寞。只要稍微有空,佟大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聊聊天,叙叙旧,喝杯茶,给母亲捏捏脚,捶捶背,陪母亲到商场转转、公园散散步,只要陪在母亲身边,无论干什么,母亲都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孝顺的儿子从不让母亲感到孤单寂寞,他努力让母亲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自己的欢声笑语。

【原文】

“故当不义[1],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所以,如果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做儿子的不能够不去劝谏;如果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做臣僚的不能够不去劝谏。面对不义的行为,一定要劝谏。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

【注释】

[1]当:面对。

【解析】

当遇到了不该做的事时,为人子女的,为人部属的,为人臣子的,都应当勇于劝谏,直陈其利害关系。其实这也是忠诚和愚忠的不同。

典例阐幽

张良敬老得兵书

张良(约前251-前186),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原六国之一韩国贵族的后代。曾经结交刺客,想用大铁锤击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后来投奔刘邦,成为重要谋士。刘邦曾称赞他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被全国通缉,他只好更名改姓,在一个叫下邳(pi)的地方躲了起来。

有一天,他经过一座石桥,看到桥上坐着一位老人,穿着布衣,鹤发童颜,神态十分悠闲。老人也看见了张良,仔细打量着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就在张良走过老人身边的时候,老人忽然“哎呀”叫了一声。张良一看,原来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盯着张良,粗声粗气地说:“小子,你帮我把鞋子捡上来吧。”

张良一愣,没想到老人会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不捡吧,觉得心里过意不去,捡吧,老人的态度又实在让人受不了。

看他站着发愣,老人催促道:“还不快去捡?难道你要让我老人家亲自动手吗?”

张良强忍心中的不满,走到桥下,帮老人把鞋子捡了上来,递给老人。没想到,老人不但不感谢,还大声说:“给我穿上!”

张良看着老人,想知道他是不是在捉弄自己。然而老人的眼中并无恶意,反而透露出慈祥和智慧。这眼神让张良感到温暖。于是他跪下来,恭恭敬敬地帮老人穿好鞋,然后向老人告辞。

老人大笑,说:“孺子可教啊!五天后的早上,咱们桥头再见!”

五天后,张良一觉醒来,发现天快亮了。忽然记起老人的话,赶紧起身,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老人此时已经站在桥头上,见张良才来,生气地说:“和老人约,怎能晚到?五日后再来!”说完就走了。

第二次,张良早早就去了,没想到还是比老人晚。

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候,等了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高兴地说:“这就对了。”于是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你拿去吧,熟读此书,就可辅助明君,必成大业。”

张良跪下接过书,正想说些感谢的话,老人已转身飘然而去。

张良回到家中,打开那本书,原来是久已失传的《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这部兵书,终于成为著名的战略家,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

以忠尽孝的马本斋

马本斋是各族人民敬仰的英雄,殊不知英雄的背后,有一位伟大母亲的关怀与支持。正因为如此,马本斋一生最敬重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深明大义,使马本斋通过以忠尽孝的方式,实现了忠孝两全。

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了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他与母亲商量:“国难当头,我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能袖手旁观!”母亲赞成他的意见。于是马本斋领了村里一帮小伙子习拳练武,准备对付侵略者。

这年8月30日,是东辛庄人民最难忘的日子。上午,全村人不约而同都来到了清真寺。在高涨的爱国气氛中,东辛庄“回民义勇队”宣告成立,马本斋被推举当了义勇队的队长。站在一旁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本斋,大伙这样看重你,你可得好好给大伙儿办事啊!”马本斋深知母亲的心意,他郑重地点点头,从此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战斗。

“回民义勇队”的旗帜竖起后,队伍越来越强大。1937年秋后,马本斋率领“回民义勇队”开赴抗日杀敌的战场,打翻日军的军用卡车,阻击下乡骚扰的汉奸队伍……在斗争中,他听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打天下的队伍,只有八路军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于是他率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成了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无坚不摧,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然而敌人是无比狡猾的。1941年8月27日,趁“回民支队”转移时,敌人抓去马本斋的母亲,妄图以此来迫使马本斋投降。母亲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回民支队”,大家都纷纷要去营救。一向孝顺母亲的马本斋闻讯更是心如刀绞,他回忆起母亲给他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故事的情景,回忆起母亲教育他为穷人拉队伍,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往事,心头涌起阵阵波涛。他对政委说:“请党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娘被抓走了,儿子心里是难过的,但是儿子照样打鬼子,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母亲坚决拒绝劝儿子投降,为了不让儿子为难,她甚至选择了以绝食同敌人斗争,最终光荣牺牲。母亲的牺牲使马本斋悲痛不已,然而他的选择是擦干眼泪,继续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带病照顾母亲住院的孝女

牛莉出生于运动员世家。从影前,牛莉是个运动员,荣获花样游泳冠军,射击冠军。牛莉说,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是一名演员,所以她认为自己很坚强。但铁打的汉子也有脆弱的时候,更何况作为女性的牛莉,牛莉也不例外,她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但即使在外面再苦再累,受了多大委屈,拍戏的时候无论受伤生病或是遇到难处,牛莉都不会向父母倾诉,她告诉父母的从来都只是自己顺心的方面,她之所以这样做,她要让他们为自己少操心。

2002年秋天,牛莉在深圳拍摄电视剧《豪门惊梦》,不幸将左腿摔成骨折。

伤势很严重,痛得她整夜睡不着觉。但父母打来电话询问她的近况,她强忍着泪水,对母亲说道:“妈,我很好,请您和爸爸放心。”挂上电话后,这头的牛莉蒙头大哭,让泪水任意的流淌。

在拍摄完《豪门惊梦》后,牛莉的腿依然没有完全恢复,她回到了北京的家里。推开家门,让她意外,她没有看到父母迎接,表弟告诉她:“你妈患糖尿病住院了。”牛莉连忙赶到了医院,在病床上见到了被疾病折磨的面容憔悴的母亲,她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了,边哭边说“妈,你都病成这样了,为什么不通知我回来照顾你?”

而躺在病床的母亲却突然看出了牛莉左腿有些异样,发现她走路有些不正常,反问她:“孩子,你的腿怎么了?是不是受伤了?”牛莉这才把腿受伤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听完牛莉的诉说以后,母亲心中充满了责备与欣喜。责备她受重伤也不给家里说一声,欣喜的是女儿的腿并无大碍。

母亲心疼她,让她继续接受治疗,在母亲的要求下,牛莉最后也住进了那个医院接着治疗左腿。于是,在这间医院的病房里,人们欣喜地看到有一对穿着病服的一老一少,她们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大家认出了年纪轻的那个是明星牛莉,她走路显得有点瘸,但是她仍然尽力扶着一旁的母亲,陪母亲散步。母亲躺在病床上,她就给母亲揉揉肩,膀捶捶腿;母亲要到病房楼下晒晒太阳,她就搀扶着母亲一步一步缓缓地下楼。尽管自己的腿没好利索,但是牛莉一直尽心照顾母亲,全然忘了自己也还是个病人,也需要照顾。在她心里,母亲比自己要重要得多。

牛莉说父亲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常回家看看》,而她总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那充满生活亲情的歌词。无论拍戏多忙,牛莉总会抽出时间回家陪父母聊天。她给父亲专门开辟了养花的空间,回到家时,系上围裙给妈妈打扫卫生刷碗筷,给父亲捶背按摩,每当和父母在一块的时候,她说自己是最幸福的。

牛莉对父母的照顾很细心,现在每年牛莉都会安排父母去国外旅游,当他们旅游回来后,她恭耳倾听他们讲述一路见闻的异国风情。母亲的身体不好,牛莉会牢牢记得让母亲定期去做健康检查。牛莉说,自己要做他们贴心的小棉袄,让他们感觉到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