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北齐书》中国名著简介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崔曙庭《北齐书》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生于公元565年(北齐后主天统元年),卒于公元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年八十四岁。其父李德林,字公辅,以才学著称,在齐、周、隋三朝,均担任显要的官职。李百药在隋朝曾任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东宫学士等官。由于得罪了隋炀帝杨广,终隋之世,一直受到排斥和打击。隋末唐初之际,一度在农民起义军李子通、杜伏威所部任职。杜伏威投唐,李百药力劝他入朝长安,为唐政权出了力。归唐后,唐太宗很器重他的才学,得到重用,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宗正卿等职,并授以子爵。

唐太宗贞观元年(《令狐德棻传》作三年),受诏撰《齐书》,经过十年的时间,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五十卷的《齐书》乃编撰完成,这时李氏已七十二岁了,不久,即以年老退职。据刘知几《史通·正史篇》记载,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在北齐时,就参加了修撰国史的工作,曾写成纪传二十七卷。到隋朝初年,又奉诏续撰齐史,其书增至三十八卷,由官府保存着。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就是在他父亲旧稿的基础上,采集了其他一些材料,编撰成书的。当时有关北齐历史著作,以王劭的《齐志》最有名。王劭字君懋,为齐、周、隋时著名的史学家,曾在魏收手下任过职。入隋,长期担任修史的职务。初撰《齐志》二十卷,为编年体史书,后又将其书改写成纪传体,名《齐书》,一百卷。此外,还撰有《隋书》八十卷,《读书记》三十卷等。刘知几在《史通》中,多次称赞王劭的《齐志》编得好,认为他敢于秉笔直书,善于采用口语入史,长于叙事,无愧于古人。李百药在撰《北齐书》时,是采用了《齐志》的材料的,从书中揭露北齐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和书中运用了不少口语的情况看,可能就是袭用《齐志》而来。如在《北齐书》卷三,记高澄用大杯向魏孝静帝劝酒,魏帝很不高兴地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听了发怒说:“朕!朕!狗脚朕!”叫崔季舒打了魏帝三拳头,就气冲冲地走了。这种生动的口语,在《北齐书》中,还是保存不少的。

《北齐书》本称《齐书》,后人为了与南朝的萧齐相区别,乃加一个“北”字。《北齐书》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开始,中经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建立齐国,到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灭亡为止,共计四十四年的历史。按理说既称《北齐书》,应当就只写从公元550年到公元577年北齐的历史。如东魏部分,魏收已将其列入北魏内,摆在《魏书》中了。但从实际情况看,北魏的分裂,东魏的建立,是高欢集团一手搞起来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不过当个傀儡而已,实际政权都掌握在高氏父子手中。公元550年北齐的建立,不过是在名义上把东魏也取消罢了。所以《北齐书》从东魏写起,还是合乎历史实际的。

《北齐书》有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为五十卷。帝纪的前三卷,记高欢、高澄事。二人均死在东魏时,《魏书》立《孝静帝纪》,记事到东魏末年,但却没有为高欢父子立传。而《北齐书》记事从东魏起,将高欢、高澄列为帝纪,却又无孝静帝元善见。这种情况似乎是矛盾的,但撰史者又不得不这样处理,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北齐的六个君主,有三个是高欢的儿子。幼主高恒,在位仅三月,附于后主纪后。帝纪最后一篇的末尾,“论曰”之后,又有“郑文贞公魏征总而论之曰”下的长篇总论,对高氏政权的政治得失,很有识见。《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云:“《隋史》序论,皆征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对照看来,大致如此。

列传四十二卷,在编撰中无甚特点,前面五卷为皇后及宗室诸王;最后七卷是七个类传,类传中也无新目。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颜之推,列在《文苑传》中,他所著的《颜氏家训》二十篇,立论平实,是北朝留传下来的少有几部重要著作之一。东魏和北齐的几个著名文士,如温子升传在《魏书·文苑传》,邢邵载于本书,书中叙魏收事尤详,可供参考。本书无志,有关志的那部分内容,收在《隋书》诸志中。

《北齐书》早在唐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残缺,也不断有人取《北史》和其他材料补成。据清代学者钱大昕考证,现行的五十卷《北齐书》,只有十八卷可以确认为李百药原本,其余均为残缺以后取《北史》等补足的。中华书局在点校该书时,认为钱氏所考定的十八卷中,尚有《恩幸传》也不是李氏原文,仍为后人取《北史》所补,不过对补文有所删节而已。实际上只有十七卷是李氏原文,仅及全书三分之一。不过在《北史》中关于北齐这一部分内容,原来就是从《北齐书》中抄去的,后人取《北史》来补今本《北齐书》之缺,等于是文章回老家,也是无可厚非的。如《北齐书》最后一篇帝纪末尾魏征所写的总论,如前所言,明确是魏征为《北齐书》写的,后来李延寿抄入了《北史》,后人又从《北史》抄回来以补《北齐书》之缺,这不正是回到了老家吗?当然在来回抄录中,只有少数保持了原貌,如魏征的总论等,其他大多数篇章,不无增删改削之处,这是可以理解的。五十卷的《北齐书》,虽然大部分是抄补的,但它仍为东魏、北齐这一段历史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史料。而《北齐书》和《北史》内容既有许多相同之处,正可借二书互相校勘,以纠正一些文字和史实的谬误。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在《点校后记》中,对于补缺情况和版本异同,作了详细说明,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