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福转化》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福转化》翻译与解读
其政闷闷01,其民淳淳0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0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04,孰知其极05?其无正也0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07。人之迷,其日固久08。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0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今 译
政教宽厚,民风淳朴;政教苛察,民风狡诈。祸殃倚傍在幸福中,幸福伏匿在祸殃内,谁能知道何时终止呢?没有定准。正能变为奇,善能变成恶。世人迷惑不解,时日太久了。
所以道家圣人,方正而不割人,棱角而不刺伤人,直而不伸肆,敛光而不炫耀。
评 议
本章是讲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老子是从治国政策的宽厚、严苛对民风的影响,以及祸福的相互转化、正奇善恶互变的角度,来说明矛盾的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的。因此,老子告诉君人和世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避免乐极生悲,即使遭到祸灾,也有因祸得福的希望。
老子说,道家圣人就能方而不割人,棱而不刺人,直而不伸肆,敛光而不炫耀。意思是要世人学习道家圣人的高尚品德,保持淳朴,方能避除殃祸。
应当怎样解读老子祸福转化的哲学命题呢?一九八四年,我在拙著《老庄研究》中错误地解读了老子祸福转化的辩证哲理。我当时认为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老子的“祸福转化”说,并不能说明祸福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也有与我同样的看法。)钱锺书先生说老子的“祸福转化”说,其中即蕴含有“相反相成”的辩证哲理(《管锥编·老子王弼注》)。西汉河上公的《道德经章句》,早就阐明其中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哲理。河上公曰:“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道行善,则祸去福来。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相反相成的变化,其中也蕴含有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
河上公为本章命题为《顺化》、林希逸为本章命题为《其政闷闷》,皆不能说明本章主旨所在。故我给本章命题为《祸福转化》。
注释
01 闷闷:宽厚。河上公曰:“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也。”句谓:政教宽厚。
02 淳淳:淳朴的样子。帛书乙本作“屯屯”。奚侗曰:“以‘闷闷’为政,则为天下浑其心,而民德醇厚。”
03 察察:清明,可引申为严苛。 缺缺:帛书甲本作“夬夬”。高亨曰 :“缺、夬均借为‘’。与狯同,狡诈也。”(《老子注译》)两句:谓政教严苛,则民风狡诈。按林希逸曰:“缺缺,不足也。”
04 倚:倚傍。 伏:伏匿。
河上公曰:“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道行善,则祸去福来。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林希逸曰:“祸福无常,更相倚伏。”
05 孰知其极:河上公曰:“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林希逸曰:“孰知其所极止。”极者终止也。
06 其无正也:“也”字,据帛书乙本补。林希逸本作“邪”。河上公、严遵本、王弼本皆无“也”字。 正:林希逸曰:“正者,定也。其无正耶,言倚伏无穷,不可得而定也。”
07 “正复”两句:林希逸曰:“天下之事,奇或为正,正或为奇;善或为妖,妖或为善,是非利害,莫不皆然,此亦祸福倚伏之意。”奚侗曰:“奇,谓邪不正……妖,恶也。”两句:谓正或变为奇,善或变为恶。
08 “人之迷”两句:林希逸曰:“世人迷而不知,徒分奇正,其迷盖非一日矣。”
09 方而不割:割,削也,削而成角之意。林希逸曰:“虽有方而无隅……割,削也。无隅则不削矣。”
10 廉而不刿:廉:棱角。 刿:刺伤。
11 直而不肆:肆,伸也。林希逸曰:“虽直而不可伸……肆,伸也。不伸,不见其直也。”
12 光而不耀:林希逸曰:“虽光而不见其耀。”又曰:“此皆藏有于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