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桓灵时童谣二首》古诗词鉴赏
作者: 王之文张国生刘桂兰
【原诗】:
(一)直如弦,死道边(2)。曲如钩,反封侯(3)。
(二)举秀才,不知书(4)。举孝廉,父别居(5)。寒素清白浊如泥(6),高第良将怯如鸡(7)。
【导读入境】:
这两首童谣产生于东汉桓帝、灵帝时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先看第一首:朝廷中、社会上,那些象弓弦一样正直忠贤的仁人志士,光明磊落,坚持真理,不向恶势力妥协。他们气节如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有理想有才干。本该建功立业,一展鸿图,但他们却命运多艰,往往不受重用。遭诋毁陷害,甚至负屈含冤而死。而那些像钓钩一样弯曲的邪恶奸佞小人却常常被宠幸。他们攀附权贵,阿谀逢迎,打击忠良,恣意横行。结果却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这是怎样的社会呢?真可谓人妖颠倒善恶不分,“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再来品味第二首:朝廷的权贵们把持选举,卖官鬻爵。举荐的“秀才”呀,斗大的字不认得半升。他们选拔的“孝廉”更是徒有虚名,与父母分居,连最起起码的伦理都不懂。号称“寒素清白”的人象泥一样污浊,出身“高第”的所谓“良将”怯懦得象一只鸡。
是啊,这些极为反常的社会现象,经歌谣作者巧妙地排列组合,便勾勒出一副荒唐、混乱的“人才荐选图”。
【赏析】:
这两首讽喻性歌谣用幽默的口吻,对统治阶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第一首深刻揭露了桓灵时代政治的黑暗腐朽;第二首则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展示了现实的丑恶。两首歌谣又可称之为颠倒歌。它是民间诗人的一种巧妙的艺术创造,常常用之于鸣不平。这是因为,在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生活的本身就是颠倒的。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两首颠倒歌是故意在说一些违反常情的话,而实际呢,却是十分令人信服地描绘出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现象。它们共同的艺术特点,就是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活中一些千奇百怪而又千真万确的不平现象,形象化地展示出来,使人咀嚼玩味后深深地感到当时社会的不合理。歌中所举的都是人们日常见到以至见怪不怪的事情,而一经作者把它们集中起来,成功地使用比喻和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就引人深思,激起人们的义愤。这种创作思路和语言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解放前流行的一首颠倒歌: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光床,当奶妈的卖儿郎。
歌谣只用了为数甚少的语句,便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微妙地描绘出了旧社会剥削制度的残酷无情和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
【思考题】:
1.本童谣用什么手法揭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试作简要分析。
2.搜集群众口头流传的颠倒歌,体味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