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译文与赏析
五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原文】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1)。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2),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3)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注释】
(1)刚柔:刚指强劲,坚硬与柔相对。
(2)数:运数,气数。
(3)消息:阴阳刚柔的相互消长。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的道理来源于五行生克,道家称之为“先天种子”,不足的增补它,有余的消泄它,使之刚柔平衡,五行如谐,盈虚损益与人的命运相通,这是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发现的信息。
【解读】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立,不立则不能自强。刚是一种威仪,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不容侵犯的气概。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则孤立,孤立则会自我封闭,与世隔绝。柔,是一种魅力,是一种收敛,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无往而不胜。
典例阐幽
不畏权贵,严惩恶奴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以不畏强暴,惩治豪族而着称,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人称“卧虎”。
汉光武帝在镇压了绿林、赤眉两支最大的起义军之后,接着又消灭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汉光武帝把洛阳作为都城。为了和刘邦建立的汉朝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或者“后汉”。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深知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于是,便下令减轻繁重的苛捐杂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光武帝深知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的道理,治理天下还得注重法令,然而,他疑虑的是法令也只能管住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就难了。
光武帝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胡作非为。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最后,光武帝刘秀百般无奈,决定任命年已花甲的董宣做洛阳令。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案子,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这位公主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豢养着一帮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
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公主的府邸不敢出来,地方官又不能到公主府去搜捕,急得董宣坐立不安。董宣派人日夜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恶奴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过了几天,湖阳公主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虚张声势罢了。终于有一天,湖阳公主带着这个杀人恶奴出行,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的人发现。派出去的小吏立即回来向董宣报告说:“那个杀人犯陪乘湖阳公主的车马队伍,无法下手。”董宣一听大怒,立即带人赶到城内的夏兰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马队伍。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这个拦路的白胡子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本公主的车驾?”董宣上前施礼,道:“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那个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形势不妙,就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仰起脸,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作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董宣一声喝令,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恶奴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湖阳公主那里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啊,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战。丢了个奴仆,她倒并不十分痛心,可是在这洛阳城的大街上丢了这么大的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她顾不上和董宣争执,掉转车头,便直奔皇宫而去。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怒形于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视公主,这不等于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便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抓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抓来带上殿后,他对光武帝叩头说:“请允许我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处死我吧!”光武帝十分恼火地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说!”董宣这时声泪俱下,却又十分严肃地说:“陛下的圣明,才使汉室再次出现中兴安定的局面。没想到今天却听任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有人想使汉室江山长治久安,严肃法纪,抑制豪强,却要落得个被乱棍打死的下场。我真不明白,陛下您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用什么办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脸是血。
光武帝也不是个糊涂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法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这个头不能磕!”
光武帝只好向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两个小太监照办。这时,年近70的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认罪。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动。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似有不出这口气誓不罢休的气势,便又冷笑着问光武帝说:“嘿嘿!文叔(光武帝的字)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不敢驾驭了呢?我真替你脸红!”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着说:“正因为我当了这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你说对不对呀!”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
刚正不阿,犯颜直谏
魏征是忠臣的楷模,家喻户晓。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
一次,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道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开口,魏征就接过话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思,岂不是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不能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吗?魏征解释说:从前尧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讲另一套,这不是忠臣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臣不敢苟同。因此,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上,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即就有回音一样,立竿见影,一年之内就可以见到效果,两年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太宗听从了魏征的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只过了三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可朝令夕改,让民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巩固边防,太宗想多征兵就要求16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应征服役,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送到边境上去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呢,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觉得言辞尖刻,但心中仍然很高兴,魏征是忠于朝廷,是忠心的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停止执行征兵命令。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太宗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太宗想出去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是又怕你责备,所以没敢去。还有一次,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是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要重演了。太宗听了很震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很看重,他直言不讳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太宗触动很大,他一直铭记于心,他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是做一个暗主,魏征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只讲顺话,不说逆言,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了。因此魏征得出一个结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顶撞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犹如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魏征去世后,太宗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殂逝,吾亡一镜矣。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不显
东汉建安四年暮春的一天,控制着中国北方的曹操突然心血来潮,派许褚和张辽去把左将军刘备找来。
刘备在群雄并起的时候聚众起兵,争霸一方,只是时乖运骞,屡屡受挫。建安元年,他被任命为豫州牧,暂住徐州小沛,但是喘息未定,又遭遇袁术、吕布夹击,他丢妻弃子,仅率关羽、张飞等数十人狼狈而逃。半路上遇到东征吕布的曹操。曹操擒杀了吕布,他才救回妻子儿女,随曹操到达许都,暂时寄人篱下。曹操见他是个英雄,也十分敬重他,奏请汉献帝让他当了左将军。
但是刘备却不买曹操的账,反而视曹操为他刘氏天下的大敌,常在背地里与国舅董承密谋除去曹操这个隐患。平时,他为了避开曹操的注意,常在自己住处的后院种菜,很少出去交游。
这一天,刘备忽听仆人来报,说曹操差许褚、张辽两位将军来相邀。刘备自己背地里做的事他自己心里清楚,一旦曹操察觉是不会放过他的。他一时不知来意,心中自然忐忑不安。曹操一见刘备便朗声笑道:“玄德在家做的好事!”刘备以为是东窗事发,吓得面如土色。哪知曹操又说:“你在家种菜辛苦了。”刘备这才放下心来,答道:“无所事事,消遣而已。”刘备与曹操来到后花园的小亭坐下,亭中的石几上已经放了两盘青梅,一坛酒。
曹操对刘备说:“早晨,我看到树上青青的梅果,忽然想起去年东征张绣时望梅止渴的事。那日行军途中,士兵们口渴难耐,步伐渐渐放慢。我心生一计,用马鞭朝前方随便一指,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们马上口齿生津,脚下生风,很快赶到了前线。今日看见青梅,不可不赏。正好新造的酒正熟,所以请你来共谋一醉。”刘备此时已经完全放心,遂与曹操开怀畅饮,纵谈古今。酒至半酣,天气突然起了变化,阴云密布,暴雨将至。侍者指着远处的龙卷风,请两人观赏。古人称龙卷风为天龙吸水。曹操说:“玄德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答道:“所知不多。”曹操说:“龙变化无常,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身蔽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中。”
曹操话锋一转,说:“世上的英雄,就是人中之龙。玄德征战四方,见闻广博,一定知道哪些人堪称当世英雄,请数给我听一下。”刘备哪敢信口开河,连忙推脱说:“我肉眼凡胎,怎么能识别英雄。”曹操听了,不觉有些不悦,说:“玄德不要过分谦虚了。”刘备怕再推脱下去弄巧成拙,引起曹操的猜疑,就装模作样地板着手指头数说起来:“雄踞淮南的袁术,兵强粮足,可算一位英雄。”曹操不屑地一挥手,说:“袁术哪行!我把他当作坟中枯骨,早晚要抓住他。”刘备又说:“虎踞河北的袁绍,出身名门,祖上四代都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是英雄?”曹操听了一笑,说:“袁绍外貌威武,但是内心怯弱,野心勃勃,却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又争功好利,不算英雄。”
刘备揣测说:“刘表名列当代俊杰,声名播于天下,可算英雄?”曹操撇撇嘴说:“刘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怎么能称为英雄呢?”刘备再说:“江东的孙策,血气方刚,可算是英雄?”曹操摇摇头说:“孙策是借助他父亲孙坚的余威建立的基业,不能算英雄。”刘备最后说:“益州的刘璋,可能算英雄?”曹操拍手大笑,说:“别看刘璋出身皇室,他只配做我的一只看门狗,怎么能称为英雄呢?”刘备见曹操一一予以否定,不免有些泄气,他说:“那么,张绣,张鲁等人怎么样?”曹操哈哈大笑,说:“这种碌碌无为的人,何足挂齿!”刘备把大手一摊,皱着眉头说:“除了这些人之外,我就不知道还有谁能称为英雄了。”
曹操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英雄只有玄德与我啊!”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竟然不觉落地。恰巧,这时响起了一阵春雷。刘备立即掩饰说:“雷霆一震,使人胆战心惊。”曹操用嘲笑的目光盯着刘备,说:“大丈夫还害怕区区雷声?”刘备说:“孔子遇到疾雷暴雨,都会因为敬畏上天而变了脸色,我怎么会不怕?”一阵雷声使曹操忽略了刘备听说自己是英雄而失态的细节。
一会儿,关羽、张飞等来了,刘备便起身告辞,逃离了虎穴。刘备连说:“惊煞我也。”关羽、张飞忙问何事,刘备说:“我在后院种菜,主要就是想让曹操认为我胸无大志,谁知道曹操目光如炬,竟指我为当世英雄。”莽张飞哇哇大叫:“曹操说得不错啊,兄长本来就是英雄嘛!”刘备说:“曹操说我与他为当世仅有的两个英雄。双雄岂能并力于世,他既在心目中把我当作最大的敌人,那我们住在许都,在他掌握之下,不是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吗?所以我吃惊得掉下了筷子,幸好一阵雷声响起,让我掩饰过去。”
不久,袁术兵败势穷,放弃了淮南,北逃青州。刘备趁机向曹操自荐去追击袁术,曹操一时大意,竟然同意了。刘备得令后,立即出城,如出笼之鸟兼程东进,终于逃离了曹操的掌握。刘备能逃离曹操的掌握,得以避祸,若无一个“藏”字,何以得离虎口!
勤俭持家,性格刚直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海南)人。明朝着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
明朝嘉靖十五年,很久没有上朝的嘉靖帝忽然收到了一份奏疏。朝臣们都知道,皇帝早已厌倦了政事,每天呆在西苑里面,专心斋醮,拜神炼丹,想求得长生不老。开始,还有人劝谏嘉靖帝,大臣杨最和杨爵曾上疏规劝皇帝不要相信术士,因而惹恼了嘉靖帝,把他们关进了大牢。从此,朝中大小官员纷纷向嘉靖帝献上符瑞,但很少有人谈及国事。
当时,海瑞只是个户部主事,虽然官不大,但是在官场中却声名远扬。他为官刚正不阿,凡事一点不通融,上下官员都对他头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他既不贪,也不徇私,简直是完美的清官典型。
海瑞在当南平教谕时,有一次御史大人来到学堂,官吏都跪下叩头,唯有海瑞一人长长作了揖,说:“大人来了,作为下属应当行礼,只是这是学堂,是老师教学生的地方,不应下跪。”弄得御史哭笑不得。后来当了淳安知县,还经常穿布衣、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在园子里种菜自给。海瑞是个孝子,一日海瑞母亲大寿,海瑞上街买了两斤牛肉,屠夫感慨道“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这样严于律己,海瑞对别人的苛刻也就可想而知了。
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实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都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县。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何人,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胡作非为,显然不是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都御史鄢懋卿到下面视察工作,路过淳安县。在这之前,都御史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官员都盛情款待,还把白花花的银子和当地的特产奉上。可海瑞对他的招待很简陋,还冷冷地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冷冷地说道:“海大人,不客气。”鄢懋卿想找个机会报复海瑞一下,但是他的手下说:“大人,海瑞此人非常难缠,就是总督和巡抚都让他三分,不要和他计较,我们还是赶路吧。”于是,鄢懋卿带着属下悻悻地离开了。
现在海瑞给嘉靖帝上疏奏事,嘉靖帝感到奇怪,也很生气,但是,还是想看看这位一向耿直的官员在奏疏上说些什么。于是就展开奏疏,读了起来。当天正是太监黄锦当值,他发现皇上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原来,海瑞在奏疏中不但劝谏皇帝不要迷信炼丹之类的事,更对皇帝不理朝政,导致朝政腐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陛下一心想求神成仙,耗尽了民众的血汗,大兴土木,二十年不理朝政,使朝廷法令松弛。官吏贪污受贿,横行不法,百姓难以为生。天下人对陛下的不满已经很久了。他劝说嘉靖帝,应该痛改前非,幡然悔悟,每天上朝和臣子商讨国家大事,洗清几十年造成的错误,早日成为贤明的君王。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书,十分愤怒,把奏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皇上息怒,这个人向来就是个怪人,有些痴呆。听说他上书时,自己知道会触怒龙颜被杀,就买了口棺材,和妻子诀别,上朝待罪,还听说他家的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所以他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书,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书感到叹息,只得把上书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还说:“海瑞所说的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此人的责备和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入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逮捕下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两个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释放出狱。
海瑞为官一世清廉,去世时,家里只有几两银子,连安葬费都不够,还是一位叫王用汲的人为他办理的后事。出殡那天,商人罢市,农民辍耕,夹道相送,前去祭拜的人绵延百里,不绝于途。
睿智识人心,诈疯避灾祸
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着,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关于他一生的风流韵事多有传说,但这位江南才子,不仅能书善画,最难得的是他能够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运用计谋保全自己。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噩运。当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唯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再加上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顷刻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华眿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其所录之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使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罢官还家。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明太祖分封诸侯王时,第十七子宁王封在大宁。当时太祖诸子之中,以燕王最为善谋,而宁王最为善战。燕王靖难起兵之时,用计将宁王迁到北平,把大宁给了朵颜三卫;后来又迁宁王到江西。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朱宸濠嗣宁王位。武宗时,宁王见皇帝整日沉于游乐,不理朝政,就认为有机可乘,想要图谋不轨,他先通过向宦官刘瑾行贿,恢复了原来已被夺取的护卫职务。但是刘瑾倒台后,职务又被取消。于是他又勾结皇帝身边的亲信钱宁,终于恢复了护卫职务,当时术士李自然,李日芳等人胡说他有奇异的相貌,当为天子,又说南昌城东南有天子气。宁王本是个有野心的人,这就更使得他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他特意在城东南建立一座阳春书院,并且用重金到处招募人才,打算发展自己的权势,为起兵夺取皇位做准备。
这时,宁王久闻唐伯虎才气过人,特地派人带了重金去苏州请他。唐寅以为这位宁王是爱才之人,是礼贤下士的贤王,所以就欣然前往。到了南昌以后,宁王以别馆居之,待为上宾。但是唐寅在南昌城住了半年以后,渐渐感到气氛不对。宁王经常强抢民间田宅子女,豢养一群强盗,在江湖上打家劫舍,当地地方官无人敢管,任他胡作非为。唐寅眼见宁王的所作所为都是不法之事,所以料定他日后必会阴谋反叛。于是他感到宁王府是个火坑,必须想办法脱身,否则性命不保,但是怎么才能安全脱身呢?唐伯虎苦思冥想终于思得一计——佯装疯癫。从此,他饮食起居一反常态。宁王朱宸濠派人给他送去东西,他假装发狂,借着酒醉,当面脱去衣服,赤身裸体,使人无法接近。并且无端哭闹,捡吃脏物。又装着色情狂的样子,见到妇女就追。宁王得知后说:“谁说唐寅是个贤才?他不过是个癫狂之人而已。”就命人把他撵出了王府,这样,唐寅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老家江苏。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果然发动叛乱。他以庆贺生日为名,设宴诱骗地方官吏进府,随后将不从反叛的官员全部杀掉,并亲率大军前去攻打安庆。当时明朝巡抚都御史王守仁与吉安知府伍文定急忙派兵会剿。王守仁先将他的老巢南昌攻下,不久捉住了朱宸濠,平定了叛乱。宁王事发后,那些他招募过来并待为上宾的所谓名士,都被列为逆党处死,无一幸免。只有唐寅,因为早有察觉,及早地佯狂脱身,所以没有受到株连。他在苏州桃花坞筑室而居,邀朋作画吟诗,终老于故乡。
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汉王朝被匈奴欺负了十几年,到了汉武帝时,才真正还手,汉武帝是位胆识非凡,见识卓越的帝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反侵略战争,牢牢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扭转了局势。这不仅跟他的雄才大略有关,而且跟他大胆重用性格迥异的青年将领卫青和霍去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卫青的母亲卫媪,本是平阳侯的妾,先生有女儿卫子夫和卫少儿,又暗里跟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少时卫青跟随父亲郑季,郑季让他去放羊。偶然的机会,卫青去了一次甘泉宫,宫中一个钳工见了他,说他将来能封侯。卫青笑着说:能不天天受气,我就很满足了,哪里敢去想封侯。
卫青的大姐卫子夫因跟随平阳公主而得到汉武帝的宠爱,陈皇后大怒,派人抓卫青,想杀之以泄私愤。卫青的好友公孙敖与几位朋友救出了卫青。汉武帝知道后,认为卫青有将才,召为侍中,后随大军出征匈奴,同时代的李广等名将击匈奴有得有失,独卫青有功无过,左右都钦佩汉武帝的识人之能。
卫青官至大将军,为人谦恭有礼,以仁治军,平和柔韧,不张声势,爱恤士卒,不擅权功,士卒都愿意为其效命。右将军苏建兵败,只身逃回军中,部将们均以为苏建弃军独回,当斩首以严军法。卫青说:我与大家情同手足,虽苏建兵败失军当斩,但我们都是臣子,等呈报天子,让天子裁决。
霍去病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儒私通所生,18岁随卫青出征,他与卫青的柔韧平和不同,为人直言仗义。
李广的儿子李敢因随卫青攻击匈奴延期自刭的事而怨恨卫青,伏在路边打伤卫青,卫青隐匿此事,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知道后,借李敢随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时射杀李敢。汉武帝问起此事,霍去病说李敢是追猎时与鹿相撞而死。
汉武帝让他学习孙子兵法,霍去病说:打仗主要看方略如何,不必多学古人兵法。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府院,他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也。这与当初卫青听人家说他能封侯的话截然不同,霍去病行军打仗不体恤士卒,士卒缺粮,他依然意气风发地追击匈奴,这与卫青的以仁义治军也不同。
卫青和霍去病的性格不同,做事风格也不一样,但是功名盖世,威震朝野。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领导者,要明确知道每位下属的过人之处,让人尽其才,才能无往而不胜。
不鸣则已,鸣则改朝换代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叫韩信,他出身贫寒,双亲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
韩信在南昌亭长家吃闲饭,一连几个月,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故意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因此韩信没有别人可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钓到的鱼来充饥。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的骨瘦如柴,面无血色,就生了怜悯之心,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好好报答您。”老婆婆很生气的斥责道:“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图你报答吗?只是希望你能努力自立啊!”
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研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乡里有个恶少,在街上碰到了韩信,就大声对他说:“看你整天舞枪弄棒,像个有胆识的人,你敢拿剑刺我吗?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心想:如果我拿剑刺死了他,岂不犯了杀人罪?日后还有什么前途呢?宁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于是,他就伏在地上,从那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个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状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谈话,更加佩服他的才能,便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没看出他有什么本事。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刘邦大怒,如失左膀右臂。
隔了一两天,萧何又回来了,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道:“你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如果只想老做汉中王,自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去啊,怎么能够老闷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去,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我看你情面上,派他做个将军吧。”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韩信认真的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因此,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想她再三道谢,并给她黄金千两。曾经侮辱过他的那个恶少却吓得直打哆嗦,韩信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你不必害怕,过去的事就算了。”又对左右的将士说:“这个人曾经羞辱过我,其实是激励我上进啊!让他做个中尉吧。”
韩信没有忘记曾经帮助和激励他的人,也没有报复曾羞辱过自己的人,更是加以原谅和提拔。这种以德报怨的气度真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