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管仲论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唐宋八大家·管仲论

管仲论

管仲论

【原文】

管仲相桓公[33],霸诸侯,攘[34]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35]用,桓公薨[36]于乱,五公子[37]争立,其祸蔓延,讫[38]简公[39],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40]。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1]。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42]乱人国者,顾[43]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44]而后知放四凶[45],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46]。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47],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48]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49]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50]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51]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52]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53]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54],而尚有老成人[55]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56]之为人,且各疏[57]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58]其将死,则其书诞谩[59]不足信也。吾观史鰌[60],以不能进蘧伯玉[61],而退弥子瑕[62],故有身后之谏[63]。萧何且死,举曹参[64]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33]管仲相桓公:管仲给齐桓公做丞相。管仲(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桓公,即齐桓公,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4]攘:抵御,驱逐,排斥。

[35]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竖刁,为了进入宫廷做宦官,自割其生殖器;易牙,雍人,名巫,善于调味,相传曾烹其子为羹以献齐桓公;开方,卫公子,喜欢阿谄逢迎。管仲死后,这三个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

[36]薨(hōng):周代称诸侯死。

[37]五公子:指桓公的五个儿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

[38]讫:通“迄”,到,至。

[39]简公:齐简公,名壬,公元前484年至481年在位,为左相田常所杀。

[40]兆:事情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

[41]鲍叔:姓鲍名叔牙,史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的着名大夫。其生卒年不详,以善于知人、荐贤、让贤着称于世。

[42]固:副词,确实。

[43]顾:转折连词,但是。

[44]舜:传说伏羲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45]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鱹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46]少正卯:复姓少正,名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传说他聚徒讲学,使得孔门三盈三虚,因而得罪孔子,孔子任鲁国司寇,少正卯被杀。

[47]非人情:做事情不合乎人的情理。

[48]徒:仅仅,只。

[49]弹冠而相庆: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多为贬义,指坏人得意时的样子。

[50]絷(zhí):栓,捆。

[51]匹夫:无知识,无勇谋的人,含轻蔑之意。

[52]悉数:尽数,全部。

[53]五霸: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王、秦穆公。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4]不肖:不贤德,不正派。

[55]老成人:德高望重之人。

[56]宾胥无: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57]疏:分条陈述。

[58]逆知:预先知晓。

[59]诞谩:荒诞虚妄。

[60]史鰌(qīu):字子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中直敢谏着称。

[61]蘧(qú)伯玉: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有贤名。

[62]弥子瑕: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善奉承,受卫灵公宠幸。

[63]身后之谏:死后以尸体相谏。据《孔子家语》记载,史鰌死前对儿子说:“吾仕卫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汝至尸牖下,于我避矣。”他的儿子照此办理,终使卫灵公醒悟过来。

[64]曹参:汉初大臣,从刘邦起义屡立战功,后继萧何为丞相。

【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抵御夷、狄等异族的进攻,终其一生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去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向他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这么多年了,应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能离开眼的人。如果没有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能够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由于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太荒诞了,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解析】

本文系苏洵的一篇精彩的翻案之作。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苏洵却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历史人物。对于齐国的这场政治悲剧,苏洵认为管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认为真正的贤者是“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而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

本文笔法犀利,逻辑严密,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让人耳目一新。第一段概括管仲生前对齐国强盛所作的贡献以及死后对齐国祸乱的责任;第二段直述齐国之乱,并直言祸起管仲;第三段指出管仲没有明白治国的根本是什么;第四段接着以晋文公来对比齐桓公,进一步说明齐国败乱是因为管仲没有举荐贤才;第五段总结管仲没有荐贤的教训,垂诫后人。作者借古证今,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入,阐明选贤举能对防止奸佞的重要作用。细读本文,可以发现苏洵的确非常有见地,见解精辟且论据有力,语言十分锋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