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宗泰《游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顾宗泰《游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顾宗泰:游钟山记

顾宗泰

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吴为蒋子文立庙,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统而名之为钟山。

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今鼓兴而往,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掩鳞动翠,其音飒然。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誌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龛镂壁绘,不及往时,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至宝公塔,礼焉。问三绝碑,已毁没矣。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独慨然于齐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沉于是。历岩而下,日已薄暮。朝阳洞、商飙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访,别僧而归。

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历来关于钟山的游记很多,明代宋濂作有《游钟山记》,详细地描写了钟山上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色,并记叙了作者一行在钟山上两天的活动,写景、记事、抒情相结合,跌荡开合,详实而凝练。四百多年后,钟山依旧,顾宗泰亦作游记,虽然内容不免与宋氏记有相似之处,但语言清丽,简洁,笔触似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据宋濂《游钟山记》引地理志云:衡、庐、茅、蒋四山同为江南名山。本文开头几旬即援引这一公论,并进一步认为“蒋山实江南之冠”。接着,介绍了由“蒋山”易名“钟山”的由来,点出汉末秣稜尉蒋子文、南齐隐士周颙与钟山山名的关系。作者未游山,先赞山。正因山之著名,所以过去虽曾游历过,如今还要乘兴而往,以尽览其胜境。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这是远望钟山所见到的景象:峰峦高耸,藏云障日,也遮蔽了山中的沟沟壑壑;山涧激流,就象一条洁净细长的带子,延伸在山间。因是远望,所见不过是景物的轮廓。待入山中,则是很具体的景象了:松林夹道,每当风从绝壁吹来时,翠绿的松涛象鱼鳞一样,一浪接着一浪,翻滚不息,涛声飒飒,响彻天空。接下来,作者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从灵谷寺到太子岩一路上所见到的名胜古迹:灵谷寺为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高僧宝志禅师所建,在独龙阜(钟山南的玩珠峰)。其中宝公塔,乃永定公主为宝志禅师造,与无量殿同为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景阳钟则是齐武帝永明中置于景阳楼的。至于三绝碑,因碑有梁张僧繇画、唐李白赞和颜真卿书,世号三绝。还有八功德水,相传梁天监中,胡僧昙隐来居钟山,山中缺水。有一浓眉老人说:“我是山龙,得知你没水喝。要喝也不难。”一会儿就涌水成池。后一西僧来到这里,说他们那儿八个水池,失去一个,大概到了这里。其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所以称八功德水。太子岩是钟山的最高峰。作者登高望远,四周豁然开朗。西面的覆舟、鸡鸣诸山,象黛螺环绕着城郭,玄武湖或隐或现,景色秀丽如画。向南俯眺城中,千家万户,炊烟袅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一派缤纷繁华的景象;远处的夕阳下,明故宫空旷无人。北面俯瞰长江,江边一片苍茫。这里写太子岩远眺,和前面未至山时的远望不同。前者是仰望,所见只有山的一面,这里写的是从山上俯瞰山下,所以境界开阔,周围景色,尽收眼底。作者把自己对六朝历史的追想,今昔递迁的慨叹,寄寓在“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的描写中,悠远之思,壮丽之景,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明生动、内蕴深厚的钟山远眺图。

“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这里写归途情景,如诗如画。“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清风,明月俱有情。这本是作者流连清景,但却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写成风、月依人,表现了作者对钟山的恋恋不舍之情,所以竟有“恍若有失”之感。这种失落的惆帐,不仅仅是因为要告别这清幽宁静的美景,或许也有过去失去这清景的遗憾呢。

本文不同于其他游记,它并没有借助所描写的山水来发抒议论,而是把自己对清景的依恋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慨叹同对景物的描写紧密结合起来,寓情于景。笔调自然流畅,语言清丽简洁,生动凝练。如写覆舟、鸡鸣山似“黛螺缭绕”,松涛翻滚如“掩鳞动翠”,归途是“松风送人,明月满衣”,形象清丽逼真生动。写太子岩远望,分别用西瞰、南眺、北凌,简洁凝练,别具匠心。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也给文中所描写的钟山风光增添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