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题解】
介之推是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曾割股给晋文公充饥,备尝艰辛。但晋文公登基后,封赏功臣,介之推没有向其他人那样向晋文公求取封赏,而是隐居绵山以终。介之推认为皇帝上应天命,功臣不应徼功求赏,进而塑造了一个迷信天命、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人物形象。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73];禄亦弗及。
【注释】
[73]介之推:晋国贵族,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译文】
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不称功求赏,因此赏赐也没有他的份儿。
【原文】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74],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75],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76]?以死谁怼[77]?”
【注释】
[7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君:指晋文公。惠:晋惠公。怀:晋怀公。惠公是文公的弟弟,怀公是惠公的儿子。
[75]二三子:相当于现在讲的“那几位”,指跟随晋文公逃亡国外的人。
[76]盍:何不。
[77]怼:埋怨,怨恨。
【译文】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文公还在世。惠公、怀公还没有亲信,国外诸侯、国内子民都厌弃他们。上天不灭绝晋国,就必定会有新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会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君罔上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被称之为盗贼,何况是贪上天的功劳,而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臣子将这种欺骗当做道义,君王却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啊!”他母亲说:“你为何不去要赏赐呢,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
【原文】
对曰:“尤而效之[78],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79]?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80]。
【注释】
[78]尤:过失,罪过。
[79]文:修饰,装饰。此处有“表白”之急。
[80]遂隐而死:指晋文公因寻找不到隐居在山里的介之推,就放火焚山,想借此让介之推出来,谁知介之推宁死也不出山,焚身于火海之中。
【译文】
介之推回答说:“我明知这种行为是罪过,现在却又让我去效仿他们,那罪过就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不能再享用他的俸禄。”他母亲说:“那么也应该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都要隐藏了,还用装饰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我同你一起去隐居。”于是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原文】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81]。”
【注释】
[81]旌:表扬,表彰。
【译文】
晋文公一直在寻找他们,但一直没找到,就把绵上的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用来表彰光明磊落的人。”
【评析】
全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叙事写人,着重记叙了介之推决定隐居时与母亲的一番对话,细致入微、系统完整地揭示了介之推不言禄、隐而死的前因后果,再现了他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抉择、徘徊的心路历程。
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藐视富贵,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是个大孝子,他那种不追逐名利、超脱物欲的处世态度,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