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响”的成语(46个)

565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含“响”的成语(46个)

本文整理了响彻云霄、弦外之响、风从响应等含“响”的成语46个,其中“响”开头的成语8个,“响”结尾的成语18个,“响”在中间的成语20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响”开头的成语

【第1句】:响彻云霄[xiǎng chè yún xiāo]

【解释】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戚夫人歌舞》:“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示例】教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鹤舞,楼下万万千千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六回

【第2句】:响答影随[xiǎng dá yǐng suí]

【解释】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七:“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不差毫末。”

【第3句】:响和景从[xiǎng hé jǐng cóng]

【解释】比喻两者紧密相连。同“响答影随”。

【出处】明·张居正《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吕公墓志铭》:“稽古盛际,同寅协恭,百僚师之,以洽时雍,譬伯与仲,响和景从。”

【第4句】:响彻云际[xiǎng chè yún jì]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同“响彻云霄”。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戚夫人歌舞》:“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示例】忽听得街上乐声漂渺,响彻云际。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四

【第5句】:响震失色[xiǎng zhèn shī sè]

【解释】响:回声;震:响雷。像听到回声或响雷一样迅速变了脸色。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第6句】:响遏行云[xiǎng è xíng yún]

【解释】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处】《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示例】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第7句】:响不辞声[xiǎng bù cí shēng]

【解释】回音由声音而来。比喻人的名誉根据他的行动而得来。

【出处】汉·刘向《说苑·杂言》:“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第8句】:响彻云表[xiǎng chè yún biǎo]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同“响彻云霄”。

【出处】清·王韬《淞滨琐话·仙井》:“兰香亦鼓云和之瑟,音韵悠扬,响彻云表。”

“响”结尾的成语

【第1句】:弦外之响[xián wài zhī xiǎng]

【解释】比喻言外之意。

【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第2句】:其应若响[qí yìng ruò xiǎng]

【解释】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第3句】:一声不响[yī shēng bù xiǎng]

【解释】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示例】他坐在那里一声不响。

【第4句】:其应如响[qí yìng rú xiǎng]

【解释】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子华子·晏子》:“如以匙勘钥也,如以玺印涂也,必以其类,其应如响。”

【示例】王曰:'寡人好世俗之乐。’孟子又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所谓其应如响,其实阳开而阴翕之也。 ——宋·陈善《扪虱新话·辨孟子言悦乐鼓乐之异》

【第5句】:应接如响[yìng jiē rú xiǎng]

【解释】响:回声。形容应答不假思索,极为敏捷。

【出处】唐·张说《昭容文集序》:“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几,顾问不遗,应接如响。”

【第6句】:一个巴掌拍不响[yī gè bā zhǎng pāi bù xiǎng]

【解释】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示例】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就拍得响。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

【第7句】:如应斯响[rú yìng sī xiǎng]

【解释】形容反响极快。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那满招损、乖致戾的道理,如应斯响。”

【第8句】:应答如响[yìng dá rú xiǎng]

【解释】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

【出处】《北齐书·杜弼传》:“弼幼聪敏……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

【示例】促膝谈心,应答如响。 ——《扶风传信录》附录载清·无名氏《后会仙记》

【第9句】:浮生切响[fú shēng qiè xiǎng]

【解释】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第10句】:蕤宾铁响[ruí bīn tiě xiǎng]

【解释】以之赞扬弹奏技艺的精妙超绝。

【出处】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武宗初,朱崖李太慰有乐吏廉郊者……郊尝宿平泉别墅,值风清月朗,携琵琶于池上,弹《蕤宾调》……忽有一物锵然跃出池岸之上,视之,乃一片方响,盖蕤宾铁也。以指拨精妙,律吕相应也。”

【示例】蕤宾铁响应黄鹂,纨扇轻摇唱《竹枝》。 ——清·阎尔梅《刘君因携琴见访醉后赠之》诗

【第11句】:不同凡响[bù tóng fán xiǎng]

【解释】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示例】好!士绅之家,不同凡响,不是保南世家,还有谁闹得起这么大的排场! ——梁斌《播火记》四九

【第12句】:不声不响[bù shēng bù xiǎng]

【解释】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示例】这是试探咱,要是咱不声不响,以后开会就不再咱啰。 ——柳青《狠透铁》三

【第13句】:应对如响[yìng duì rú xiǎng]

【解释】形容答话敏捷流利。同“应答如响”。

【出处】《陈书·文学传·岑之敬》:“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

【示例】少保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勣应对如响。 ——《明史·汤胤勣传》

【第14句】:闷声不响[mēn shēng bù xiǎng]

【解释】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出处】王朔《空中小姐》:“客人下光后,先出来了几个飞行员,闷声不响地走过。”

【示例】他闷声不响,像一个闷葫芦。

【第15句】:随声逐响[suí shēng zhú xiǎng]

【解释】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第16句】:其验如响[qí yàn rú xiǎng]

【解释】其:他的;验:效果,效验;响:回声。指效验立即可以看到。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高行真人精练刚气之所化也。试之,其验如响。”

【第17句】:杳无影响[yǎo wú yǐng xiǎng]

【解释】没有踪影,没有音信。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晁夫人起先等那官府有甚赈济的良方,杳无影响;又等那乡宦富室有什么捐输,又绝无音信。”

【第18句】:浮声切响[fú shēng qiè xiǎng]

【解释】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也泛指音韵的纤细低沉和洪亮高亢。

【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示例】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也。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书汤西楼诗后》

“响”在中间的成语

【第1句】:风从响应[fēng cóng xiǎng yìng]

【解释】风从:顺风而从。闻风而动,呼应迅速。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无有远迩,风从响应,载考载稽,名实相称。”

【示例】内之君臣,习尚如此,则外而抚按守令之官,风从响应。 ——《明史·刘安传》

【第2句】:闻风响应[wén fēng xiǎng yīng]

【解释】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

【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随有乡勇章双桂等三千余人,闻风响应。”

【示例】《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更恐各处闻风响应,刻已分电沿江各省,一体严密防范,以期防患未萌。”

【第3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zhǐ tīng lóu tī xiǎng,bù jiàn rén xià lái]

【解释】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示例】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别再吹了。

【第4句】:游响停云[yóu xiǎng tíng yún]

【解释】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示例】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明·汪廷讷《广陵月》第四出

【第5句】:云集响应[yún jí xiǎng yìng]

【解释】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第6句】:如响而应[rú xiǎng ér yìng]

【解释】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示例】他的报告如响而应,反应强烈

【第7句】:言美则响美[yán měi zé xiǎng měi]

【解释】比喻人的人格、行为高尚,声誉也必然好。

【出处】《列子·说符》:“言美则响美,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

【第8句】:云合响应[yún hé xiǎng yìng]

【解释】犹言云集响应。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是云合响应之势,而非可安坐而致也。”

【第9句】:跫响空谷[qióng xiǎng kōng gǔ]

【解释】空谷中的行人之声。常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示例】僻在林里,谈艺之侣,屦绝于户,独辽殿下,好名重士,时以文翰相与于跫响空谷,遂忘其阒寂焉。 ——明·张居正《<种莲子戊午稿>序》

【第10句】:一响百应[yī xiǎng bǎi yìng]

【解释】应:响应。一有响声,马上有很多人响应。

【示例】除夕晚上的烟火真是一响百应。

【第11句】:切响浮生[qiè xiǎng fú shēng]

【解释】切响:仄声;浮声:平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也泛指音韵的纤细低沉和洪亮高亢。

【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示例】切响浮生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七

【第12句】:余响绕梁[yú xiǎng rào liáng]

【解释】形容歌声高亢圆润,余韵无穷。亦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出处】晋·张华《博物志》卷八:“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韩娥过齐雍门,鬻歌假食,既毕,而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唐·李亢《独异志》卷中

【第13句】:影响之见[yǐng xiǎng zhī jiàn]

【解释】形容道听途说,没有确实根据的言谈说法。

【出处】明·王骥德《方诸馆曲律·论韵第七》 :“又,周江右人,率多土音,去中原甚远,未必字字订过。是欲凭影响之见,以著为不刊之典,安保其无离而不叶于正者哉。”

【第14句】:如响之应声[rú xiǎng zhī yìng shēng]

【解释】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示例】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淮南子·主术训》

【第15句】:望风响应[wàng fēng xiǎng yīng]

【解释】望:看。风:风声。看到对方有什么举动,就积极响应。

【出处】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示例】闯王起义至今,十有二载。自进人河南以来,义旗所指,百姓望风响应,归顺如流。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第16句】:钟响磬鸣[zhōng xiǎng qìng míng]

【解释】磬:古代打击乐器。钟被敲响后,磬就自鸣了。比喻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

【出处】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洛阳一寺院里的磬常常自鸣,僧侣为此忧患成疾。其友知此事后,用锉将磬锉了几处,磬从此不再自鸣。用现代的理论解释,当为共振现象。

【示例】钟响磬鸣的现象并不奇怪

【第17句】:影骇响震[yǐng hài xiǎng zhèn]

【解释】看到影子或听到声音都感到害怕震惊。

【出处】汉·班固《答宾戏》:“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使见之者影骇,闻之者响震。”

【第18句】:一瓶不响,半瓶晃荡[yī píng bù xiǎng,bàn píng huàng dàng]

【解释】瓶中装满水晃不响,装半瓶水时一晃就响。比喻充实的人谦虚寡言,而浅薄的人偏偏爱显示夸耀自己。

【出处】宋·宗杲录《大慧普禅师宗门武库·湛堂和尚》:“你这瓶子本自洁净,却被这些恶水在里面,又不满,只管向,要得不响,须是依前倾出飏却荡洗了,却满着一瓶好水便不响,因甚不响?盖谓满了。”

【第19句】:善响者不于响于声[shàn xiǎng zhě bù yú xiǎng yú shēng]

【解释】回响好听是因为声音好听。比喻做事要着力于根本。

【出处】《吕氏春秋·先己》:“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

【第20句】:影响之谈[yǐng xiǎng zhī tán]

【解释】形容道听途说,没有确实根据的言谈说法。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如今韩生吉帖婚书,并无一毫虚谬;那程元却都是些影响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