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焉”的成语(28个)

381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含“焉”的成语(28个)

本文整理了有子存焉、嗒焉若丧等含“焉”的成语28个,其中“焉”结尾的成语6个,“焉”在中间的成语22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焉”结尾的成语

【第1句】:有子存焉[yǒu zǐ cún yān]

【解释】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有儿子在。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第2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shàng yǒu suǒ hào,xià bì shèn yān]

【解释】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示例】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上元二年》

【第3句】:心不在焉[xīn bù zài yān]

【解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示例】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 ——柔石《二月》六

【第4句】:上之所好,下必甚焉[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shèn yān]

【解释】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示例】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后汉书》载《城中谣》

【第5句】:轮焉奂焉[lún yān huàn yān]

【解释】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示例】寻访久之,而后得其道基,竭力恢复。今已轮焉奂焉,俨然一祖庭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

【第6句】:罪莫大焉[zuì mò dà yān]

【解释】指罪恶之重无过于此。

【出处】《左传·昭公五年》:“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色,将以敕罪,罪莫大焉。”

【示例】《晋书·温峤传》:“术辈首乱,罪莫大焉。”

“焉”在中间的成语

【第1句】:嗒焉若丧[tà yān ruò sàng]

【解释】嗒焉:沮丧的样子。原指形神解体,物我皆失。后多形容懊丧的神情。

【出处】《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示例】女入室痴坐,嗒焉若丧,终日不食,扫榻遽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

【第2句】:惄焉如捣[nì yān rú dǎo]

【解释】惄焉:忧思伤痛的样子。忧思伤痛,心中像有东西撞击。形容忧伤思念,痛苦难忍。

【出处】《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示例】该处地方陡遭劫害,眷念商民,惄焉如捣。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2回

【第3句】:习焉不察[xī yān bù chá]

【解释】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示例】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 ——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

【第4句】:狡焉思肆[jiǎo yān sī sì]

【解释】指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同“狡焉思启”。

【出处】晋·潘岳《关中诗》:“蠢尔戎狄,狡焉思肆。”

【第5句】:嗒焉自丧[tà yān zì sàng]

【解释】嗒焉:沮丧的样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丧气的心态。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第6句】:狡焉思逞[jiǎo yān sī chěng]

【解释】指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同“狡焉思启”。

【出处】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德、奥、意、日、葡、?a href='.com/baike/224/2749【第42句】:html' target='_blank' >山越蒲伤汲选!?/p>

【示例】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第7句】:习焉弗察[xí yān fú chá]

【解释】习:习惯;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于是”的意思。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出处】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孙白谷》:“此实传庭,又或误以为'傅庭’,耳食之徒,遂习焉弗察耳。”

【第8句】:语焉不详[yǔ yān bù xiáng]

【解释】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出处】唐·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示例】绣春也是急性子,对锦儿语焉不详深致不满,主张秋月仍是进京,去问一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阳《曹雪芹别传》

【第9句】:狡焉思启[jiǎo yān sī qǐ]

【解释】指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

【第10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第11句】:终焉之志[zhōng yān zhī zhì]

【解释】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傅隆传》:“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

【示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晋书·王羲之传》)

【第12句】:割鸡焉用牛刀[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第13句】:语焉既详[yǔ yān jì xiáng]

【解释】焉:语助词。说得很详细。

【出处】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秋品曲》:“予因是而思平上去入之交付明白,向来词家谱规,语焉既详,而唱家曲律,论之亦悉。”

【第14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解释】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示例】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毛泽东《实践论》

【第15句】:乌焉成马[wū yān chéng mǎ]

【解释】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出处】《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

【示例】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

【第16句】:溘焉长往[kè yán cháng wǎng]

【解释】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

【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示例】方欲以高文大册自鸣天子之前,而又溘焉长往矣。 ——清·汪琬《归震川先生年谱后序》

【第17句】:杀鸡焉用牛刀[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示例】“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第18句】:习焉不觉[xī yān bù jué]

【解释】习:习惯;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于是”的意思。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出处】清·沈德潜《学诗晬语》下卷:“改漫为熳,不知起于何时?焉乌成马,习焉不觉,殊可怪也。”

【第19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引《病玉缘》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如果能够调动一个缺,真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第20句】:心焉如割[xīn yān rú gē]

【解释】心像被刀割一样。形容痛楚之甚。

【出处】《晋书·海西公纪》:“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示例】瞻望灵爽,实不知所以为怀。俯仰覆载,心焉如割。涕泪呜咽,哀何可穷! ——明·李东阳《禫祭告先考文》

【第21句】:择焉不精[zé yān bù jīng]

【解释】精:精华。虽然经过选择,但却不是精华。

【出处】唐·韩愈《原道》:“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示例】吾谓即论缮刻亦择焉不精,犹门外也。(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

【第22句】:皮不存而毛焉附[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解释】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