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打一成语 一谜一先贤、一事一传奇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圭打一成语 一谜一先贤、一事一传奇

【编者语】上期谜语答案和相关知识。

(一)谜面:秋到村头枝瑟索,缯衣染色舞大槊。

谜底为:于栗磾

秋到村头枝瑟索为“栗”;磾为古代用来染缯的黑色矿物,另外于栗磾被赐名“黑槊将军”。

于栗磾,代郡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于栗磾好使一杆黑矛,武艺超群,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有万夫不当之勇。刘裕北伐后秦时,对驻扎在黄河边上的于栗磾很是惧怕,亲自写信向他借道,在信的开头称他为“黑槊公麾下”。明元帝得知消息后,十分赞许,便赐他称号为“黑槊将军”。于栗磾年少时就开始统军,直至白发苍苍圭打一成语,他临事善作决断,所向无前。加之谦虚待人,礼贤下士,不滥用刑罚。所以得知他去世时,太武帝伤心惋惜不已。《魏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和《北史·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均有记载。

(二)谜面:二帝归来发已斑,惟用金钱买刀剑。

谜底:于禁、于文则

二帝归来发已斑:“斑“字两王归去只剩下中间文字;惟用金钱买刀剑:贝为古代钱币,刀剑为“刂”。

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谥曰厉侯,有一子于圭。

(三)谜面:将士开基心相系,大宇无奈一远去!

谜底:于志宁

将士开基心相系:士加心为"志";大宇无奈一远去:"宇"字去一横为"宁"。

于志宁: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

(四)谜面:顺水行舟一千地,鹢鸟展翅高万里。

谜底:于谦、于廷益

顺水行舟一千地:廷字;鹢鸟展翅高万里:"鹢"字去掉"鸟"为"益"。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五)谜面:孔教孟学尽有得,仙山隐没云脚下。

谜底:于子仁。

孔教孟学尽有得:子;仙山隐没云脚下:仙字去山为“亻”,云去掉脚为“二”,得仁字。

于子仁:于子仁,湖广武冈州人。明朝洪武十八年进士,其早年授庶吉士,后改任昌乐知县,驱除当地虎患。后升任登州知府,因事被逮,后人诉冤,其弟于子礼愿以身代罪。民间亦有关于他的其他传说,昌乐一带称之为“方山爷”。

(六)谜面:一心只为真理站,白首雄心一丈夫。

谜底:于慎行。

一心只为真理站:竖心旁在真的旁边为"慎";白首雄心一丈夫:白首为“丿”,雄心为单人,以丈夫为一男丁,合为“行”。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县东阿镇(今属平阴)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慎行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编纂《兖州府志》。

(七)谜面:万里城墙土飞遁,叶公家里多雕琢。

谜底:于成龙。

万里城墙土飞遁:城去掉土旁为“成”;叶公家里多雕琢:叶公好“龙”。

于成龙①:(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②:(1638-1700),字振甲圭打一成语,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原籍辽东盖州,徙居广宁,清军入关后落籍于古北口外潮河川南关(今河北省丰宁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时人为区别清初另一名臣于文龙,又称他为“小于成龙”。官至直隶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总督,卒谥“襄勤”。《清史稿》中各有传,于成龙墓志中亦有赞语:“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 ,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龙学习。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话。

(八)谜面:有月当去高台游,他日白首为功名。

谜底:于右任。

有月当去高台游:有去掉月字、台字上面游走为口,合为“右”;他日白首为功名:此是根据谜面整体具有图画意味去合谜底为“任”。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圭打一成语,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九)谜面:并驾齐驱马四匹,单驭驰骋又飞去,焚蒿大火烧上头,闸口甲丁均不留。

谜底:驷马高门。

并驾齐驱马四匹:驷;单驭驰骋又飞去:驭去“又”为马;焚蒿大火烧上头:蒿上草字头被烧掉为“高”;闸口甲丁均不留:闸去掉“甲”为“门”。

驷马高门:汉语成语。指门第显赫。语出《汉书-卷七十一》中于定国的事迹。当初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世时,他家乡的里门坏了,同乡的父老要一起修理,于公对他们说:“把里门稍微扩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过四匹马拉的高盖车。我管理诉讼之事积了很多阴德,从未制造过冤案,因此我的子孙必定有兴旺发达的。”后来于定国果然官至丞相,于永也官至御史大夫,并封侯传世。

(十)谜面:一潭清水日西落,桃李梅杏样样有,芝草入冬风吹远,边声四起生不测。

谜底:土木之变。

一潭清水日西落:一在下,潭字的水、西、日均去掉为“十”,合为土;桃李梅杏样样有:均有木子旁为“木”;芝草入冬风吹远:“芝”上草字头不见为“之”;边声四起生不测:意为“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

(十一)谜面:东南西北四方神,同书姬于一条根。起笔壹柒肆贰柒,再书贰柒陆贰柒。

谜底:邘邰。

东南西北四方神,同书姬于一条根:为提示,意思为姓氏之始,同时也是四角号码的意思;起笔壹柒肆贰柒:“邘”四角号码为;再书贰柒陆贰柒:“邰”的四角号码为.

邘邰:河南沁阳一古村,于氏发源地。邘国是中国历史上商朝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里的西万镇邘邰村。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周武王封次子邘叔建立姬姓侯国,春秋时被郑国所灭。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去邑为于。邘邰村东有邘国古城遗址,邘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邘邰村。现存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150多米,北长450多米,高2-7米,宽12-17米。专家们从城墙夯窝考证,古城墙分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水经注》记载: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东南经孔子庙东,又东南经邘亭西,又东南注于沁。为姬于起源地。

(十二)谜面:一水清江是异乡,古貌一变绿满坡,前功尽弃泪双落,痴女常伴某身侧。

谜底:红叶为媒。

一水清江是异乡:红字;古貌一变绿满坡:古字上下结构变为左右为“叶”,叶绿色;

前功尽弃泪双落:“功”去掉前面的“工”,再多两个点是“为”;痴女常伴某身侧:“女”加“某”为“媒”。

红叶为媒:也叫红叶题诗、红叶传书,这个传奇源自一个爱情故事。 在封建社会,总是由民间选出成千上万的良家女子到皇宫里服侍帝王、妃子及公主、皇子。这些宫女们如花的青春岁月,便在寂寞的皇宫中消磨掉,凄惨而恓惶,哪里有半点幸福可言。

唐僖宗时,有个宫女叫韩翠苹,身处长安皇城深宫之中,她在一片红叶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让红叶随着御河的水漂到宫外。

正巧一位叫于佑的书生傍晚来到皇城御河岸边,正撩水洗手,偶然拾得题诗的红叶。书生为诗中的幽情所感动,也题诗于红叶之上:“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借流水传到宫中。韩翠苹常偷空到御河边,因此也得到了题诗红叶。两人都心怀爱慕,却无缘相识。 后来,唐僖宗令后宫放宫女3000人,宰相韩咏是韩翠苹同族,收留了她,正碰上于佑在韩府门馆担任文书,韩咏无意中促成好事,做了他们的媒人,二人遂结为伉俪。

婚后,韩翠苹在于佑书箱中发现了红叶,她十分惊异,说:“这红叶上的诗是我作的,夫君是怎么得到的?”于佑就把得红叶事详细讲给了妻子。韩氏又说:“我在宫城御河里也捡到了一片题句的红叶,不知道是宫外何人所写。”她打开自己的衣箱取出了一片红叶,于佑接过来一看上面的题句就连声说:“这是我题的!”韩翠苹感慨万端,又题诗一首道:“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情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把这段传奇改编成杂剧《韩翠苹御水流红叶》。

(十三)谜面:一样相思两相宜,十一过来明月离,别佳人兮日落时,及第才子竹帽去。

谜底:桐叶封弟。

一样相思两相宜:取“同”意;十一过来明月离:“十”加“明”去掉“月”“日”去“一”为“口”,合为“叶”;别佳人兮日落时:“佳”去单人旁为“圭”,“时”去日为“寸”,合为“封”;及第才子竹帽去:“第”去掉竹字头为“弟”。

桐叶封弟: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史称“桐叶封弟”。后因以指帝王封拜。 亦省作“ 桐封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