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为什么要把老巢迁往邺城?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揭秘曹操为什么要把老巢迁往邺城?

揭秘曹操为什么要把老巢迁往邺城?

说道曹操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人是真的不简单的,其实当时他还真的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但是最后也还是枉然了,那么我们可从一些细节去看曹操这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说话说当时曹操打败袁绍之后,话说把老巢竟然迁徙到邺城了,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将落难的大汉天子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将许都作为汉献帝的都城,一直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这里都是名义上的大汉都城。

许昌属于豫州下辖的颍川郡,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个兖州牧,一年前曹操将入侵兖州的吕布赶走,同时控制了豫州及司隶部分地区,其中就有颍川郡的许昌,至于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作为汉献帝的都城,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与一番讨论。

在建安元年前后,曹操的势力范围有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的东部地区,从整个范围来看,许昌在整个势力范围的正中心位置。

曹操集团的班底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是以谯沛为主的武人集团,一部是以颍川、汝南为主的文官集团,荀彧本人就是颍川郡许昌人,或许曹操定都许昌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的儿子袁尚,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自封为冀州牧,将自已的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政令皆由邺城发出,而汉献帝及一班汉臣仍留在许都。

曹操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安排?

先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

建安九年(204年)时,曹操已经击败了北方的袁绍集团,但还并没有拿下整个北方四州,当时曹操的战略目标,首先是统一河北四州,也就是整个北方,肃清袁氏的力量。这个时候的曹操主要是对北方用兵。

这主要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另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公元200年前后,发生衣带诏事件,无论衣带诏是否真的是汉献帝本人的意见,还是董承自已编造的,无可否认的是,在许昌的朝廷中,仍然有人反对曹操的专权,曹操作为当时朝廷唯一的权臣,无论是政务还是兵权,都是曹操自已掌控的,虽然曹操是实际的掌权人,但汉献帝毕竟是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可以,但天天与皇帝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冲突,无论是政见上,还是仪式上,曹操都得避嫌,毕竟汉献帝还是皇帝,而且还有一帮支持汉室的大臣,如荀彧,荀彧是最早支持曹操的文臣,但同时又是朝廷的尚书令,在名义上,与曹操同为汉官,不存在从属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错杂复杂的关系中,与其苦苦思索如何面对,不如退而求次,反而只要控制皇帝就行。

因此曹操之所以要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有以下原因:

1、军事原因 

首先为了更好的对北方用兵,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整个北方,邺城在许昌的北方,两地大概相距250公里,邺城离北方四州更近,更方便朝廷军事作战及部署安排。

其次邺城是当时北方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最大、最繁荣的城池,邺城所在冀州人口近百万,是北方大州,无论是从发展角度,还是控制北方四州的角度来看,邺城都比许昌要好的多。而且北方四州的富庶程度都要比曹操现有的地盘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要强的多。

最后,曹操在为将来作准备,曹操已经自封了冀州牧,将来拿下北方四州后,包括原来的地盘,从地图上看,邺城就又成了曹操控制范围的中心。

2、政治原因

首先避免与汉献帝产生冲突。皇帝虽然是被控制的,当时的许昌所有武装力量全是曹操的亲信,但并不意味着曹操可以为所欲为,曹操不是董卓,至于表面上对汉献帝是尊重的,而且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仍有很大的用途,挟天子以令诸候并不是一定要在皇帝身边控制,曹操在控制皇帝的同时,又不能过早的表露出野心。

其次避免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当年衣带诏的时候,曹操要是大意,恐怕就没有曹操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下一个董承或下一个衣带诏,远离政治中心,同时又控制政治中心,不失为一种很高明的政治手法。

最后培植自已的政治势力。曹操在当时的官职是司空,三公之一,可以开府治事,有自已的一套政治势力,曹操这个时候难免意气风发,虽然在名义上还尊汉献帝,恐怕实际上已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将大本营迁到邺城,远离皇帝,培养自已的政治势力,以方便日后封公称王,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