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教授常说的施琅模式是什么?施琅是怎么用一个月收取台湾的?
邱毅教授常说的施琅模式是什么?施琅是怎么用一个月收取台湾的?
导语
邱毅教授在他的节目和文章中经常提起一个名词—“施琅模式”,施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他一生最为人所知的功绩就是平定明郑政权、克复台湾。
《施琅大将军》:演员吴京安饰演的施琅
邱毅教授对“施琅模式”的解读为“武统开始,和统结束”,不过仔细想想,这种方式在历史上不乏先例,魏灭蜀汉、宋平南唐等不都是以武力统一开始,以后者的投降结束,具体到康熙帝平台湾的战争,施琅的所作所为确有一些经验可以为今人所借鉴。
(笔者始终认为,康熙帝命施琅攻取台湾是中央政权统一地方政权的战争,本文的所有观点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施琅的个人品行亦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招抚之策的流产,没有可能的和统
1662年,刚刚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壮年离世,其子郑经在政权争夺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了新一代的延平郡王,此时的天下形势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郑经画像
早在1645年,弘光帝于南京即位时,南明并非没有希望,但是不断的内耗使得南明连偏安一隅都成了奢望,到郑经即位时,明朝残余势力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基本已经耗竭。
在郑经时代,金厦作为台湾的屏障,在清廷和明郑之间几经易手,三藩之乱时,郑经曾趁尚、耿与清廷对峙时,拿下了漳州、泉州与潮州、惠州,但是尚、耿旋即被康熙帝平定,后又经历了几次对大陆沿海的争夺,终因实力不济,只得退守金厦,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军水师副提督朱天贵领船300艘,水兵两万余众投清,此次之变使得明郑的水上优势丧失殆尽,郑经只得撤离金厦退守台湾,从此沉湎酒色,不久便离世了。
《康熙王朝》:演员高兰村饰演的纳兰明珠
郑经时代,清廷和明郑数次展开议和,但是双方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每次议和时,双方所占的优势不尽相同,具体条款几乎是一次一变,但是这其中的根本分歧是在“剃发易服”这一条上。在康熙九年(1670年),纳兰明珠赴台与郑经和议时,郑经和明珠就此进行了一番争论。
郑经言道:“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明珠则道:“许其藩封,世守台湾”。但“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若不薙发易服,则难归顺悃诚,以何为据?”—《明清史料》
郑经的坚持可能会让很多现代人不解,为什么双方都已经谈到如此地步了,最后却纠结于看似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其实这和古代人一个重要的思维有关,那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且中国的历史就是一朝穿一朝的衣服,一代有一代的发型,每一朝都有自己专属的服饰和发型,郑经的坚持其实就是希望自己还能奉明正朔。正如朝鲜王朝一样,一直用明朝衣冠直至灭亡。这也是郑经对自己人生功业的最后一点坚持。
然而,清廷则认为,朝鲜与台湾可谓有着本质的区别,朝鲜素来只是中华的藩属国,本质上仍然是外国,而台湾本就是中华之领土,郑经此举是希望台湾变成朝鲜那样的藩属国,其实质就是脱离中华之领土,自成一国,所以这一点成为二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就不足为奇了。
尔后几次,清廷对台湾的态度有所放松,连“削发”一例都不再强烈坚持了,郑经却借此狮子大开口,提出了诸多苛刻要求,致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郑经逝世后,冯锡范、刘国轩毒杀了颇有才干的大公子郑克臧,拥立冯锡范的女婿二公子郑克塽为延平王,其实郑经早该想到,郑克臧是明郑重臣陈永华的女婿,陈永华和冯、刘积怨很深,而陈永华又在自己之前离世,自己身后怎么会风平浪静呢?
清廷的三步走战略,以武促和的经典案例
1681年冬,清军攻占昆明,三藩之乱结束
康熙二十年冬(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此时的康熙帝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在三藩之乱平息的次年,施琅在李光地等人的举荐下再度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在此之前,姚启圣已经夺得了台湾的屏障—金厦。
启圣分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从赖塔击破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诸寨。兴祚复与喇哈达等逐锦兵至浔尾,遂克厦门、金门。—《清史稿》
台湾海峡图
这是清廷的第一步战略,从地图上大致可以看出,金厦是明郑防守台湾的第一道屏障,它所起的作用其实是瞭望和阻击,金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占据着福建地区的优良港湾,明郑掌握金厦时,既可以就近劫掠福建沿海,也可以对清军的进军意图了如指掌,更为重要的是,金厦实质上也是澎湖的屏障。金厦一旦失守,清军不管从哪个地方出发进军澎湖都无险可守,而且明郑短时间内甚至无从得知清军进兵的详尽消息。
澎湖是明郑防守台湾的第二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屏障,施琅决定先拿下澎湖,进而虎视台湾,其实这也是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所采用的战略。
六月,琅师乘南风发铜山,入八罩屿,攻澎湖,击沈锦师船二百,斩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万馀。国轩以小舟自吼门走台湾。—《清史稿》
东山岛—澎湖列岛
施琅在进军澎湖时从铜山(东山岛)出发,顺着夏季风一夜抵达八罩屿(马鞍山屿),其实施琅是走了一步险棋,他所进军的农历六月,正是台风季,而明郑守将刘国轩虽然初战小胜施琅,但是他所期盼的台风却一直没有到来,最终施琅歼灭了刘国轩部,明郑所倚赖的水师瞬间荡然无存,清廷的第二步战略宣告完成,而此时,一个重要的抉择摆在了双方面前。
此时的施琅虽然占尽优势,但是他深知台湾登岛作战之难,当年郑成功收台时,前后用时八九个月,且他内心深处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攻取台湾,这样既可以收台湾民心,又可以减少部队的伤亡。施琅的谨小慎微是极有道理的,据施琅《靖海纪事》所说,此时的台湾总人口不及十万,如此少的人口是根本经不起一场大战的折腾的,真像郑成功那样打八九个月,所付出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要比当年高得多。
明郑这边更是别无他法,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到底是现在降还是支撑几个月被施琅歼灭,这个选择似乎比起施琅要简单的多。于是在这样的两难之间,明郑向清廷请降,清廷也适时把第三步进军台湾本岛的战略改为和平收取。
七月,克塽使请降,琅疏闻。上降敕宣抚,克塽上降表,琅遣侍卫吴启爵持榜入台湾谕军民薙发。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门,水浅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骤长高丈馀,群舟平入。台湾人咸惊,谓无异成功初至时也。—《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明郑投降了,清国最终统一了台湾,此时距施琅发兵澎湖,不过一月而已,回想当年荷兰入侵台湾,而郑成功驱之,历三世22年,最终再次与大陆连为一体。站在今人的角度,不禁感慨,原来历史如此相似。
回顾清廷攻台过程,先取金厦屏障,再取澎湖,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明郑不得不主动请降,在战端已开之际将战争的最后损失降到最少,虽不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赞之,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比起直接的武力统一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减轻了战争对民众的影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邱毅教授所言的施琅模式大抵便是如此。
台湾存弃之议,施琅的功勋谏言
施琅进军图
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那就是清廷统一台湾后,朝廷内部竟然出现了一阵放弃台湾的风波,这一争论和后世发生的新疆存弃之争可谓交相呼应,前者乃是海上是要冲,后者乃是陆上之要冲,当然,左宗棠不仅用言论驳斥了弃疆派,也用实际行动横扫入侵新疆的敌寇,捍卫了新疆。
清廷内部出现的弃台言论无非是嫌保留台湾与“闭关锁国”之策相左,治理成本过高等,施琅和姚启圣等攻台之将深知台湾岛于中国的重要性,现在想来,施琅的格局已经突破中国古代那种天下一统皆赖陆战的思维,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言道:
“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且必须指出,无论施琅力陈保台之举是出于何种目的,他对中国海防的构想放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而康熙帝最终也采纳了施琅的建议,驳斥了弃台派,这也使得台湾永久保留在中华领土之内。
结论
施琅塑像
邱毅教授用“武统开始和统结束”总结施琅攻台的过程可谓恰到好处,唐太宗曾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载悠久的历史,有无数历史可以引以为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一份宝贵财富。
在面对很多复杂事情之时,我们更要静下心来去回味历史,从历史中习得智慧,从古人的实践中发掘经验,从而为我所用,这样,我们在向前进的过程中必能减少挫折,加快步伐,大到国之大事,小到人之常情,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