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高血压,决定了东汉的命运?
刘秀的高血压,决定了东汉的命运?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对汉光武帝刘秀来说,是异常重要的一年。
首先,刚平定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武装叛乱。此次叛乱规模较大,“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对新推出的“度田”政策,予以沉重打击。
其二,交阯(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等地)女子徵侧及其妹徵贰造反,震动南方。“九真(在今越南中部)、日南(在今越南中部)、合浦(在今中国广西)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汉光武帝派名将马援平叛,4年后才取胜。此前汉帝国的边疆压力主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从此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
其三,立阴丽华为后。这是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即光烈皇后。
三事均与刘秀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
据《东观汉记》载,正是在这一年,刘秀因日食“避居正殿”,正读图谶(宣扬预言、预兆的书籍),突然“中风发疾,苦眩甚”,眩即头晕。刘秀决定挑战疾病,他乘颠簸的马车远行。刚开始,走几里便病倒,3月2日,到达河南偃师,光武帝病卧数日,但到陕西省富平县后,居然不晕了。
“眩甚”应是患了高血压。这一年,刘秀才46岁,意识到来日无多,他开始强化此前战略,遗憾的是,这反而埋下东汉灭亡的种子。
卖过药的开国皇帝
著名学者王夫之曾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刘秀是刘邦的9世孙,父刘钦当过县令。刘秀9岁时,刘钦去世,刘秀和哥哥刘縯(通演)、刘仲被叔叔刘良领养。刘秀“性勤于稼穑”,即喜欢种地,刘良任萧县(今属安徽省宿州市)县令时,刘秀得以“入小学”。
19岁时,刘秀到都城长安入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等国立学府,传授儒学和道家学术。王莽时,将太学规模扩大到一万余人,刘秀随名儒许子威治《尚书》,结识了邓禹、朱佑等,二人后来皆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创业的班底。
刘秀家贫,为支持学业,与同宿舍的韩子凑钱买了头驴,拉私活赚钱。还和朱佑“共买蜜合药”,估计是做点小买卖。西汉时,中药以“治末吞服”为主,或拌上蜜,合成丸药,极少煎服。从出土的《武威汉简》中可见,共记录了27个药方,只有1个是煎服。直到东汉张仲景时,中医才从“吃药”转向“喝药”,此时刘秀已去世100多年了。
刘秀当上皇帝后,一次和朱佑聊起这段往事,还赐给朱佑白蜜一石。所谓白蜜,就是已结晶的蜂蜜,因含糖度低,常用来制药。
至迟24岁时,刘秀仍在长安。后回到南阳,刘秀家族世居南阳,南阳当时是“天下第一大郡”,方圆百里皆自称南阳。乡居期间,“在家重慎畏事”“恂恂修道”。
公元22年11月,刘縯和刘秀起义。
刘玄不是“软柿子”
公元23年10月,刘縯率领的南阳军和王匡、王凤率领的绿林军合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谁来接班的问题上,双方产生争执。
刘縯是汉室宗亲,但绿林军的实力数倍于南阳军。绿林军多出身草莽,与出身士大夫子弟的南阳军不相协,遂举同出身绿林军的刘玄继位。
从血缘关系看,刘玄比刘縯更近正脉。
刘玄也是汉景帝后裔,但年龄长于刘縯。王莽贬抑刘氏后裔,刘玄的父亲刘子张未出仕,居于乡里,遭当地亭长醉后辱骂,一怒之下,将其杀掉。10多年后,亭长之子为报复,杀了刘玄的弟弟刘骞,刘玄便和族弟刘显密谋,准备杀掉亭长之子。事情败露后,刘玄逃走,刘显被抓。后来刘显的儿子刘信又找来刺客,杀死亭长妻子共4人。
可见,刘玄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人。可《后汉书》上,却说他被扶上帝位后,“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
一方面,作者可能是为突显刘秀取而代之的正当性,刻意贬低刘玄。
另一方面,刘玄自知是绿林军扶上台的儿皇帝,有些胆怯。
绿林军有意翦除刘縯,曾招南阳军将领会饮,酒宴上,绿林军将军申屠建模仿鸿门宴上的范增,几次举玉玦,暗示刘玄下决心,刘玄未予理睬。
可能是在绿林军的压力下,刘玄下诏,杀死刘縯,但他没斩草除根,反而借口“刘家也就刘秀有点能力”,派他去相对平静的河北。刘秀刚到河北,他在太学时的同学彊华追来,献上《赤伏符》,让刘秀称帝。
偃武修文是为理顺内部
所谓《赤伏符》,是假借汉高祖刘邦的“天旨”,称传位给刘秀。王莽称帝,也是假借拿到了刘邦的金策书。汉人重谶纬,刘秀属皇家远支,须依此说服刘姓其他皇亲,所以“后汉初之君臣,其造谶,更甚于莽”。
从结果看,宗族中无人投靠。比如刘嘉,从小被刘秀的父亲刘钦收养,长大后曾与刘縯在长安读书。可他却效忠刘玄,直到被赤眉军打得无处可藏,才投降刘秀。
河北与关中,是汉帝国最富饶的两翼。刘秀到河北后,初期受挫折,后真定王刘扬来降,前提是刘秀娶其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刘秀此时已与阴丽华结婚,为拉拢河北势力,他接受了这一政治婚姻。
公元25年,刘秀在鄗(今河北省柏乡北)称帝,立郭圣通为皇后。经12年东征西讨,最终扫平各路割据政权。
刘秀能成功,在于他擅长平衡内部各种力量,但也导致权力分散、派系复杂。天下甫定,刘秀重点解决此问题。他封360多名功臣为侯,但不许他们参与实际管理。通过“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将权力集中起来,重点解决王莽想解决却没能解决的事:
首先,推动“度田”政策。即清查隐匿地产、人口,增加税收,抑制地方豪强。
其次,定都洛阳。关中平原人多地少,靠漕粮维持,漕运成了帝国的软肋。洛阳背靠中原富饶之地,防守难度大于长安,但发展空间更广阔。
为重点解决好内部问题,刘秀宣布“偃武修文”,“退功臣而近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
汉代对高血压有认识
出乎预料的是,政策在执行中遭遇巨大困难。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因“度田”不实,刘秀处死了10余名郡守。
自西汉中期起,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地方豪民实力日增,足以对抗中央政府。刘秀上位,靠的也是南阳地方集团、河北地方集团的支持,地方官吏怎么敢向他们“度田”?
为压倒绅权,刘秀拿南阳地方集团开刀,杀了河南尹张伋,罢免了南郡太守刘隆。官吏们只好向豪民施压,第二年9月,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刘秀让参与叛乱者互相举报,“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
为推进“度田”,刘秀的精神压力、工作压力陡增,患上了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因过度悲伤、暴饮暴食、过度劳累引发,随着年龄增长,罹患高血压的几率会显著增高,40至60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较多,占全部患者比例的39.68%。
从《武威汉简》中可见,汉代人对高血压有一定认识,认为是久坐不动造成的瘀,应活血化瘀,并用干当归、穹蓉、牡丹皮、漏芦、虻虫等组方。这些药确有疗效,但气血虚者,不可用牡丹皮、虻虫等。可见,此方不太适合刘秀。
针灸能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发展,但在刘秀时,针灸术尚未取得充分发展,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只有经脉,没有穴位。在疑似东汉人伪托而成的《黄帝内经》中,列举了一些穴位,但只有160多个,而目前国标认定的经穴是:人体周身409个穴位名,830个穴位。
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可能是刘秀采取“乘马车暴走”的原因。
性格发生变化
受高血压影响,刘秀性格发生了一些改变。他本以谦虚、温和而著称,患病后,曾殴打、凌辱近臣。尚书令申屠刚因力谏,竟被贬为平阴县令。
确认患病后,刘秀废了郭皇后,改立阴丽华。太子原本是郭圣通的长子刘彊,两年后,亦被废(史籍称,这是刘彊主动申请的结果),换成阴丽华的长子、也是自己的第四子刘庄。逆转了当年的权宜之计。为防节外生枝,刘秀将阴丽华的弟弟阴兴提拔为卫尉。
此外,加大了推进“度田制度”的力度。
“度田”结果如何,学界仍有争议。范文澜先生认为,最终不了了之,东汉依然亡于“不抑兼并”。但在《武威汉简》中,可见“度田”令一直在执行,未半途而废。从结果看,东汉刚建国时,仅200万至300万户,人口仅1000多万,到刘秀去世前,已达427.96万户,人口达2100万,增长近一倍,实现了增加税收、提高国家能力的阶段性目标,却未能完成“抑兼并”的战略目标。
为推进“度田”,刘秀做了两个重大的错误决策:
其一,放弃西域都护府,听任它继续被匈奴占据。刘秀认为,以守待攻可节约成本。
其二,废除都试制度。汉代各郡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称为都试,汉代年满23岁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接受军事训练。废除它,减少了百姓压力,但更大的目的,是化解民间抵抗“度田”的能力,但正如孔子所说:“不教人战,是谓弃之。”东汉中后期逐渐走上积弱之路。
生活简朴防止病情恶化
显然,刘秀在大战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大战略重点关注手段与目标、意图与能力、目标与资源这三大关系,它们决定着国家命运。在手段上,刘秀放弃向外挤压,目标却是为了在内部“抑兼并”;在意图上,刘秀想维护和平,可减少武备后,只能依赖地方武装,东汉帝国丧失了维护和平的能力;在目标上,只要有人挑战,东汉“虽远必诛”,可南北都有强敌,资源无力支撑。
战略与战术相冲突,致东汉帝国不断摇摆,无法积小胜为大胜。
学者王剑峰指出:纵观中外历史,多数帝国在国家发展的后期,因偏离正确轨道而走向衰败,鲜有一国,像东汉帝国这样,在诞生的初始阶段,甚至在盛世时期,便已滋生摧毁国家的“慢性病毒”。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的高血压引发“黄瘅”(黄疸病),到后来,浑身奇痒无比。
“黄瘅”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可刘秀又坚持了14年, 62岁才去世。东汉皇帝平均寿命仅26.71岁,刘秀是其中最长寿者。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南巡到他6岁前生活过的故乡,宴请县中官员、父老,承诺免一年租税。当地人说:“还是免10年比较好。”刘秀说:“社会变化这么快,谁说得好10年后的事?”当地人说:“您抠门就罢了,找什么借口呢?”刘秀哈哈大笑,最终只免了2年地租。
刘秀平生俭朴,性格开朗,饮食上也不太讲究,有效地防止了高血压的恶化。(责编: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 蔡辉
编辑:杨昌平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