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名望的再度洗牌,王敦之乱背后的利益纠葛
权利与名望的再度洗牌,王敦之乱背后的利益纠葛
导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皇权,作为整个中原古代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核心,一直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事无例外,即使在中央集权,皇权扩张的封建趋势之下,也出现了一些特别的朝代,皇权并不是帝国政治的唯一核心,东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东晋盛行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家是东晋士族的顶峰,象征着士族门阀发展的最大可能。士族兴起是文人集团在国家局势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表现,士族盛则王权衰,士族衰则王权盛,东晋皇权与士族权利之间的斗争,并非彼此之间为了利益的你死我活,也不是士族权利与皇权的对抗。这种关系更多的表现在各家士族权利之间通过皇权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制衡。
士族之所以在东晋具有着这么大的社会力量,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士族控制着东晋的大量经济力量,是东晋经济体制的一个共同把控者。此外士族阶层由于能人辈出,有的封侯为相,有的在局势危急之时力挽狂澜,使得他们在民间拥有的声望不比作为皇室一族的司马氏差多少,其中王敦,王导,温峤等便是搅动东晋风云的操盘手。几大势力在围绕着王敦之乱进行了关于权利与名望的再度洗牌。
一、 东晋朝时期的局势
1、皇权的没落
东晋皇权的没落,与东晋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东晋的建立者是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因为并非嫡系皇族出生,虽是王侯,却在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当时的晋怀帝为政,司马睿被派往江南坐镇一方。东晋皇室善于养士,这一习惯来源于三国时期,被派往江南的司马睿,不愿摧毁自己在京城积攒的势力,便把自己在北方时所招募的人才家眷一同带到了江南。江南地区在东晋时代远没有北方富庶,并且世家大族林立,极为难管,晋怀帝派司马睿前往的意图可想而知。
图一,晋元帝司马睿
不过司马睿的智囊团中有一位不论是北方和南方都具有名望的士人王导。对于西晋皇权江南士族本身就没有过多的仰仗,更何况初来乍到的司马睿。颇具势力的王导便成为了司马睿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在王导的计划下他拉拢了同为王氏一族的堂哥王敦,在两人的帮助下江南较有名望的士族大家,对于这位北方来的王爷一改之前冷漠无礼的态度。与其说这次态度的转变是司马睿得到重视,不如说这是士族之间对于王家的一种跟风。大量士族的抱团形成了司马睿势力的关键。
图二,王导画像
司马睿在王导的安排下,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东晋的建立是建立在士族的拥护之下,特别是王家为首的士族势力。司马睿为了维系政权的统一,只能许给王家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为他们累积了更高的社会名望。王导成为了担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王敦总管军事掌握了军权。东晋皇帝在这样的局面下,军权,政权都不受到自己的控制,所以皇权的没落成为必然,皇权只是士族利益与名望之间制衡的关键罢了。
2、士族势力的崛起
士族的崛起是魏晋时期的社会缩影,是文化政治方面,士人同掌控者皇帝之间的一次分权与平衡。士族的崛起归根结底是九品中正制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初,皇权不能集中控制所造成的的结果。司马氏在魏国之时从一定层面上同样属于士族一层,只不过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老谋深算,步步为营夺去了魏国的政权。士族大家的兴起,就是以家族之中辈出的人才,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的名望为纽带的集体。
图三,东晋士族的生活
东晋士族以王谢两家作为主要代表,其中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灵运,谢玄、以及"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些都是士族大家的子弟。除此之外陈郡袁氏 兰陵萧氏也是当时士族中名满一时的家族。这些家族之中都有人在朝为官,这也是东晋士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官场上手握政治权利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名声,可以更好地维系自己士族家庭在东晋王朝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王敦之乱
1、叛乱原因,王敦控权
王家作为东晋初期手握军权与政权的士族,可以说本身就拥有了自立为王的底气。司马氏的存在是维系各士族间,调系天平平衡的砝码,所以很难有人敢冒着集体的礼仪而独占一方,王敦却算是一个例外。王敦手握兵权,对当朝皇帝司马睿的无能嗤之以鼻。而晋元帝司马睿深知琅琊王氏在自己的国家中影响力达到什么程度,为了避免一家独大的情况,司马睿暗中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希望士族力量出现新的制衡。
图四,王敦之乱漫画图
司马睿却低估了王家的洞察能力,察觉到局势不利,其余势力急于洗牌的王敦开始反击,首先王敦直接夺取了自己下属官员任命的权利,减少司马睿对于自己势力的蚕食。司马睿暗中夺取王家权利的手段虽然玩的高明,但是他忽略了琅琊王氏的出色。双方都在僵持之中,战火一触即发。而真正点燃王敦之乱的战火的是司马睿亦为防备王敦,让刘隗和戴渊以防备北方胡人为名领兵出镇,这彻激怒了王敦。终于公元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向建康前进,以诛刘隗为名并上奏刘隗的罪状。刘隗是司马睿扶持平衡天平的砝码,诛杀刘隗只是表象,其深意是想要彻底把持朝政,为此司马睿同王敦进行了生死搏斗。
图五,王敦画像
这次战斗,最终以司马睿政权的率先妥协而告一段落。王敦的军队成功的攻下了东晋首都健康,为了寻求和平,司马睿只能许给王敦更高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声望掌。王敦地位扶摇直上成为了丞相、都督中外诸军等,彻底控制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成为新的独裁者。权利侵蚀了人心的人,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追名逐利的心也永远不会停止。丞相职位难以满足王敦对权利的欲望。
2、意图自立,身首异处
为了成功的夺取东晋司马氏的皇权,王敦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他意图对官僚人员进行一次洗牌,全部安插为自己的手下,为自己夺权肃清政敌。但是这一次都破灭了,因为东晋局势是皇权同士族权利之间的平衡,王敦不断的安插自己的手下,损害了其他士族的利益。为了争夺利益,许多在朝为官的士族人士纷纷跳出反对。加之王敦更置百官及军镇,影响数百人,但决策朝令夕改,只是随心而作,这为司马氏力量的再度蓄积赢得了时间。
图六,司马绍墓志铭
岁月催人老,即使再强大的壮志也难以抵挡病魔的消耗,王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专权之后的王敦身体却愈发不好,最终还没到夺位的最后一次出击,就卧病不起。王敦的病倒,给了司马氏反击的信号。新的皇帝司马绍以王敦已经死亡来鼓舞士气,士气突然高涨的司马势力,迅速的开启对王敦势力的剿灭。王敦最终因为司马氏的席卷重来而落得在病死之后还被人撅坟割首的下场。
三、 王家与叛乱的纠葛
1、对王家势力的影响
王敦之乱是对于王家的一次重大打击,王敦的没落本应该就此引发对王氏家族的势力清洗,而王导便是下一个最有可能遭到司马氏同其它士族清算的下一个对象。不过在东晋的史书中王导及琅琊王氏虽然因为王敦之乱而受到了定程度的影响,但这并没有给王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拥有军权的王敦倒下了,而掌握政权的王导依旧屹立于东晋的朝堂之上。
图七,清朝时琅琊王家家谱
王导做为王敦的家人,对于叛乱及时没有参与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了解。王敦意图推翻晋朝,失败之后本就是忤逆之罪,忤逆之罪株连九族。王导自然也知道,他带着琅琊王氏族人坐等定罪,结果是全族幸免于难。这样的结果不是司马氏的怜悯,也不是琅琊王家以王导为首的忠义打动了司马皇族。这背后涉及到的是利益与声望之间的较量,王导的政治权利并非仅仅由皇帝所赋予的权利。东晋社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个人的文学名气与社会声望是构成政治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导做为东晋文人阶层的领头人,他在东晋文坛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除了后来的谢灵运,谢道韫等能与之一提,不过这些人无心于为官。
图八,谢灵运画像
这种背景下的王导,即使司马一族相对于王家下手却也忌惮三分,只能将王敦事件与琅琊王家的关系撇开。不过王敦事件导致了王家实力的下降,损失了军权的王家失去了一大抗衡的实力。
2、对于其他士族的影响
对于其它士族而言王敦的倒台,有益处也有坏处。从好的层面来说,王敦之乱被平定造成了军权的再度空缺。而这空缺出来的位置,必然各士族之间会为之而明争暗斗。有了军权的支撑,自己士族的影响力会再度攀升,甚至于超越王家,或者与王家持平也极有可能。这对于其它士族而言无疑是对名利追逐的极好的时机。此外王敦从之前专权的地位被除去,缓解了其余士族权利被打压的危机。毕竟相比于东晋皇室,王家的一家独大危险更加严重。
图九,平定王敦之乱
从不利的局面来说王敦毕竟是士族势力的代表,他的灭亡象征着东晋皇室意图改变自己皇权难以集中的被动局面。司马皇族的动手表面上看是处置王敦,其实他的意图早就在对于暗中夺取士族的力量做准备。不过皇族实力微弱,即便想要对士族势力动手也只能通过时间的消耗来实现。总的来说这对于士族来说也是一个式微的开始。
四、 平衡的重新建立
如果把东晋的局势看做一场牌局,那么无疑最好的牌,以及最致命的炸弹掌握在了士族的手中,不过士族众多,即使拥有炸弹却也无法同心使用,除非共同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而司马氏虽然做为皇族,但是他们的牌局却相对较弱,而这种弱却又让人无法忽略,因为东晋皇室做为一个整体,他偏向于谁,谁的力量就会得到壮大。东晋这个大局势下,最开始各势力之间,也就是士族之间的利益与声望通过皇权的调节,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彼强我弱,反过来也是这样。皇权不断的平衡位于天平两端的势力。
图十,新崛起的士族势力
而随着士族大家几代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壮大,出现了像王家这样的巨人。巨人的出现使得天平出现了隐约的倾斜,而司马家族想通过削弱王家势力的方式来重新调节天平,结果却招致了王敦的反抗,王敦之乱就此展开。本来束手旁观的士族实力,发现王敦一人独大带来的利益与名望的损失,远大于司马氏为主体的东晋王朝,所以整体集合起来发动了对王敦势力的清洗。在一次又一次的洗牌之中,势力你增我减,再度实现了平衡。
结束语
东晋局势皇家与士族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历史总是因此而精彩纷呈。不过最终的结局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强大的士族最终都湮灭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士族阶层的壮大彰显了一个道理,文化地位,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之间看似没有关系,其实本质都是通过利益之间的争夺来相互维系的。东晋的一次次洗牌,是个人权术的一场较量,同时也是政治地位与名望之间的比拼。
参考资料:
1、《晋书》
2、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3、陈启云,《解读王敦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