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下的涌动暗潮|壬辰战争下,明、朝两方粮饷矛盾为何激化?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和平下的涌动暗潮|壬辰战争下,明、朝两方粮饷矛盾为何激化?

和平下的涌动暗潮|壬辰战争下,明、朝两方粮饷矛盾为何激化?

文:文史明镜说

引 言

壬辰战争后,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神宗死后,朝鲜国君肃宗在都城郊外开设祭坛每年祭祀神宗。朝鲜史书《肃宗实录》记载了祭祀结束后肃宗的反应:

“呜咽不自胜,侍臣莫不感怆”、“年年祭享,自当与国同存矣。”

在肃宗死后,朝鲜英宗又将崇祯、洪武二帝请入祭坛,三帝并祭。在明朝灭亡后,朝鲜虽向清朝臣服,祭祀祝词所用的却仍是明朝年号。朝鲜孝宗甚至说“欲图十万兵,可伸天下大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壬辰战争时期,两国因为粮饷问题一度剑拔弩张的局面:在明政府答应战后补给朝鲜粮食时,朝鲜国王认为:“中原粮饷,不可信”;而远赴朝鲜作战的官兵也在长期得不到粮饷的情况下多次棍击朝鲜来使,两国联盟岌岌可危。

在张居正辅国后,明朝国力兴盛;朝鲜本土作战应对远途入侵的日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与朝鲜为何还会出现粮饷矛盾呢?

伴随张居正病逝、皇帝怠政,明朝国力日益衰退。朝鲜深受战争冲击,战争期间,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朝鲜政府不断减免税赋和徭役以鼓励农民积极耕作,不得不向明朝索求粮饷。

明朝虽然经过一条鞭法等改革之后,国家经济大有好转,国库充盈,但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改革宣告失败,加之皇帝怠政、挥霍无度,朝廷官员贪污腐败等诸多原因,使得国家财政日渐拮据。于此同时,明朝境内还爆发了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平叛所耗巨额粮饷大大的削弱了明朝国力,在援助朝鲜方面存在着自身的困难。

对朝鲜而言,战争对本国造成了极大地冲击,由于战乱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灾荒不断,因此朝鲜的确存在着粮饷匮乏的客观实情。

自战争爆发伊始,明朝不断向朝鲜调兵转饷,为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国力疲敝。同时,北方还面临着蒙古、女真的军事威胁,明朝必须面对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考虑到本国的困境,明廷面对援朝所耗巨额粮饷时,必然有所考量。

万历二十一年,户部右侍郎褚鈇向神宗提出了国家财政面临危机的实情:明朝东征援朝、平叛宁夏耗费了大量钱粮,国家已经处在财政赤字的困境之中,必须想方设法节省开支,之后户部又向神宗题奏了东征援朝的用粮四十级万石,用银百余万两。可见东征粮饷消耗之大。

而此时朝鲜的国家财政也遭受了重创。首先,朝鲜的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争爆发伊始,日军势如破竹,朝鲜国土接连沦丧,当时朝鲜粮草八道惨遭兵燹,唯有全罗、忠清两道得以幸免,以此两道供给全国,长此以往必然枯竭凋敝。

其次,朝鲜境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受水灾、旱灾、蝗灾等影响,朝鲜农业生产时遭到破坏,致使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出现大规模的灾荒。

朝鲜水灾、旱灾、蝗灾等诸多灾害频发,极大地影响了本国的粮食产量。自然灾害频发,必然导灾荒,需要调拨粮米赈济灾民,间接加大了朝鲜的粮饷压力。因此,在与明朝的交涉中,朝鲜一再请求增加粮饷供给。

再次,考虑到战争及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冲击,朝鲜政府不得不减免赋役。战争期间,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朝鲜政府不断减免税赋和徭役以鼓励农民积极耕作,从而为粮饷供给提供保障。

粮税是朝鲜财政的重要来源,力役是其征发劳力的根本保障。战争期间,粮谷和民力需求尤巨,是赢得胜利的必要保障。但朝鲜为了避免竭泽而渔,不得不通过减免赋役鼓励农业生产,这使其税粮和民力大大缩减,不得不向明朝索求粮饷。

最后,朝鲜国内民力衰竭。战争期间,朝鲜承担着繁重的输运任务,除转运两国粮饷外,还要承担军火器械等诸多转输重任。由于任务频繁,朝鲜面临极大的压力,以致出现了民力衰竭的惨境。两国财政上的危机是明朝与朝鲜粮饷矛盾爆发的重要因素。

明朝不断向朝鲜调兵转饷,履行宗主国的责任和义务,主和派也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认为朝鲜不过只是藩篱,朝鲜作为藩属国,虽然在名义上“臣服”于明朝,但在独当一面,双方粮饷问题以各自利益为重

壬辰战争期间,明朝不断向朝鲜调兵转饷,这不仅是履行宗主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明朝君臣在充分考虑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最有利决策。朝鲜陆上与明朝辽东接壤,海上与山东隔海相望,两国可谓唇齿相依。明朝之所以援助朝鲜,实为国防战略之需。

日军侵朝的消息传到明朝后,朝堂上下进行了多次商讨,朝臣分为主战与主和两个派系,双方虽然具体意见相左,但在最大限度维护明朝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上,却空前一致。

主战派着眼于明朝的自身安危,主张应当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免战火燃至明朝境内,尽最大可能避免明朝的损失。主和派也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认为朝鲜不过是藩篱而已,不必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致使国家蒙受损失。

明朝援助朝鲜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前提,那么也就不难理解明朝在善后问题上为何与朝鲜产生诸多分歧与矛盾了。万历二十六年战事结束,如何善后成为明鲜两国争论的焦点。明朝从本国利益考虑,反对为朝鲜善后提供过多兵饷。

朝鲜作为藩属国,虽然在名义上“臣服”于明朝,但在两国的实际交往中,朝鲜也有相当独立的一面,倘若涉及到本国利益,朝鲜的“事大主义”便要让位于自身利益。

壬辰战争期间,在粮饷问题的合作上,朝鲜始终以本国利益至上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尽最大可能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明朝提出的解决方案,朝鲜或直接提出反对意见,或在执行过程中虚与委蛇,无从落实。对于朝鲜而言,其国家利益才是根本考量。

由于粮饷转运不便,明朝决议调拨饷银,即用银两折价在朝鲜换购粮食、草料。战事伊始,明朝敕使与朝鲜国王就曾商议过用银贸粮之事,但朝鲜却声称向来没有用银的传统。事实上朝鲜境内早已有用银习惯,拒绝的原因是因为明朝的折价过高,不愿意用粮食换银子。

战争期间,应朝鲜之请,明朝曾在中江开市贸易,换取本国所需物品。中江开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国物资缺乏的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朝鲜通过互市换取粮米、牲畜,大获其利。

开市贸易后,明朝百姓大量涌入朝鲜,其中必然充斥心怀不轨、意图作乱之人,加之朝鲜不法之民趁机生事,对朝鲜的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弊端的不断滋生,中江开市已经违背了朝鲜的初衷,因此决定闭市。

但是,大量明朝百姓尚在朝鲜,倘若请罢开市,必然引起骚乱。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朝鲜国王提出将两国贸易地点限定在王京,关闭中江市场。

可见,开市对两国虽然都有好处,但对明朝更为有利,毕竟朝鲜要独自面临着管理方面的困难。壬辰战争期间,明朝与朝鲜就粮饷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甚至产生矛盾,其根本原因还是本国利益的驱使。

战争期间,具体负责粮饷事务的官员督管不力,进一步激发明朝和朝鲜的矛盾。朝鲜官员的渎职情况要远甚于明朝官员,在两国粮饷问题的交涉中,朝鲜官员隐匿粮饷的事件也使双方产生了诸多矛盾

战争期间,具体负责粮饷事务的官员督管不力,也会激化矛盾。以粮饷筹集环节言之,朝鲜官员督管不力,征粮任务不能顺利完成,致使军队粮饷不敷,进而加剧了矛盾;在粮饷管理方面,明朝官员渎职,造成浪费及滥支现象严重,而朝鲜官员的问题可归纳为敷衍懈怠、管理不力、隐匿粮饷以及私自贪污。

战时期间粮饷固然缺乏,但由于官员督管不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就记载了在街头,很多明朝的士兵拿粮食买卖。起初备边司还对明朝粮饷消耗的数据提出质疑,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朝鲜官员的渎职情况要远甚于明朝官员。明朝指挥黄应阳向朝鲜国王转呈了杨镐的手书,其中就对朝鲜运输的百余头牛羊被朝鲜官员金睟私下里侵吞提出疑问。对此就连朝鲜国王也深感无奈。

粮饷管理方面,由于朝鲜官员组织不力,造成粮饷损失的情况十分普遍。安康之战中,朝鲜官员粮草运输不力,导致军粮被掠夺了很多,军士也在混乱中死伤惨重。战争期间,由于朝鲜疏于管理造成粮米被抢夺和焚毁的事件相当普遍。

在两国粮饷问题的交涉中,朝鲜官员隐匿粮饷的事件也使双方产生了诸多矛盾。对于私吞隐匿粮饷的官员,朝鲜政府的处罚也不到位,很多都是只做了口头惩罚,并未记载具体惩处措施,这也让大量官员隐匿粮饷肆无忌惮。

结 语

壬辰战争历时七年,是一场触及到东北亚秩序的国际战争。战争期间,明朝、朝鲜组成联军,扼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既捍卫了朝鲜的国家独立,也维护了明朝的国防安全,稳定了东北亚地区的基本秩序。这一时期,明朝和朝鲜在很多方面展开了合作,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我们也应该看到战争期间,明朝和朝鲜也有诸多分歧和矛盾,其中因粮饷问题引发的矛盾,贯穿始终,集中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多面性及本质特征。

参考历史文献:

《肃宗实录》

《万历三大征考》

《明神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