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

895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一

《登幽州台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

一课时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二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三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四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长大之后入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xx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五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六

《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讲授法(老师讲解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内容)、朗读法(老师通过各式方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合作探究法(学生四四一组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

(一)课堂导入(轻音乐)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颁布招贤令。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何为界xxxxxx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古人招贤纳士如斯,然而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为何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文章大意

登上幽州台作的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尤其是“幽”字的写法。

2.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结合老师范读的音准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4)老师重点抽读四川话口音比较重的同学朗读,并抽查划分节奏的准确性。(朗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四川话朗读课文,应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陈子昂是四川人,表扬后,再次强调其他诗文应用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

(5)对比四川话朗读和普通话朗读的情感区别。

(五)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点讲解“古人”、“来者”、“怆然”等关键词的意思。

3.随机抽点学生翻译课文,肯定优点,纠正文意。

4.分小组讨论五分钟。赏析每句话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诗人形象,抽取小组代表分享。

5.有兴趣的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将诗人所处情境用笔画出,并主动举手分享。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思想篇七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引导法品析法

一、课堂导入

用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导入课堂

1、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二、整体感知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歌: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时间绵长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天地:形容空间辽阔

3、诗歌前三句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深入探究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梳理结构

六、主题概括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现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七、背诵诗歌

八、教学总结

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问题探究,理解诗歌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信息流广告 网络推广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爱采购代运营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ps素材库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网站转让 鲜花 社区团购 石家庄论坛 书包网 电地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