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飘读后感受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飘读后感受篇一
战争会改变一切,不是吗?
战争开始的时候,思嘉对这并不感兴趣。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永远参加不完的野宴和舞会,只有追求者们不断的奉承。在她的体内流着父亲勇敢的爱尔兰人血液和母亲高贵的法兰西纯正血统。她以一个辽阔的农场陶乐为家,有上百的黑奴供她差遣,这就是思嘉,一个骄傲而又与众不同的大小姐。这美好的.一切,在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母亲患病而死,父亲从此沉默,农场近乎荒芜,甚至连温饱都成了问题。一切的重担都落在了十九岁的思嘉肩上。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要养活一家九口人。这对于一个原先高床软枕、锦衣玉食的大小姐来说,是多么大的落差啊!
要是换做别人,恐怕无论如何都不法接受;比如说思嘉的妹妹苏伦,比如说思嘉暗恋的对象阿希礼。当困境来临时,他们都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怨天尤人。相反的,对于思嘉,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舍弃以前的思想,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就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一位温柔的典型贵夫人,却又是非常能干的女人,母亲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觉得思嘉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地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思嘉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她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想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的头破血流,会跌的绝望,会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
飘读后感受篇二
初读《飘》,觉得作者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只知故事是从一场宴会开始。后来,再次读了一遍,或许是成长了,便读出了整个故事的曲折、复杂。
纵观全文,我觉得,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思嘉,尽管她任性狡黠、残忍贪婪,但同时在她身上表现出的还有她的娇艳美丽、精明能干。她不像当时的妇女们,她们那么拘谨,又是那么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只活泼又不受束缚的鸟儿,在那样一个昏暗的社会自由自在翱翔。当她错误地给艾希礼套上自己精心编制的“礼服”时,她的爱便错了;当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尽瑞德的爱时,她又再次错了。好在,思嘉很坚强,当她两次犯错时,她想起父亲的话:“世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正面自己的情感,不再迷茫、犹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爱。主人公思嘉便是那么一个有些孩子气,却又坚强,拥有希望的人。
就像艾希礼所说,媚兰是那样脆弱胆小,而思嘉却是那么勇敢。虽然思嘉在爱情上失败了,但是她的生活,她的努力,显而易见得成功。当艾希礼把媚兰托付给思嘉时,尽管心里很不满,但她还是遵守自己的诺言,细心地照顾媚兰。在战争期间,人人都过得很困难,思嘉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养活了媚兰还有自己的一家人,虽然很多是靠欺骗弗兰克得来的。或许,有人认为她真是狡猾,手段卑劣,但我却不能认同,思嘉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救所有的人,她不能让父亲的家业毁于一旦。思嘉是那么努力,她执着、勇敢地保护着所有人。
与媚兰相比,思嘉真算不上一个良家妇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才更显得真实,更令人感同身受。媚兰太完美,完美到不可能,所以她只能算是一种美好形象的代表而已,这便是我喜欢思嘉的理由,她才是一个正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于媚兰,思嘉刚开始的情感只有嫉妒与厌恶,但最终媚兰的宽大胸怀让她明白了她是喜欢和依赖着媚兰的,毕竟,媚兰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她。思嘉其实也拥有一颗宽容天下的心,战争期间,她以宽容容下了媚兰。正是这样一颗宽容的心,保护了媚兰,也让思嘉看清了自己。
《飘》的篇章是华丽的,它塑造了思嘉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灵魂,又丰富多彩的人物。让我从思嘉身上认识了她的坚强、任信、努力、执着、勇敢与宽容。全文也因此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飘读后感受篇三
人生如草木之秋;像梦一样漂浮,像悲剧一样。看完《飘》后的思考。——铭文
战争是对生命的毁灭,但也像是黑暗下改变人的催化剂。所谓的爱情,在战争面前是那么渺小。
“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是女主角斯佳丽在书的最后说的话,也是我记在心里的一句话。在南方的奴隶社会里,斯佳丽被娇宠,一双纤弱纤细的手是俘获男人芳心的杀手锏。不幸的是,北方军带走了她的财产,她的奴隶和她愤怒结婚的丈夫。繁华的亚特兰大城被攻破了。在所有男人都走完的关键时刻,她脱下华丽的衣服,带着柔弱的媚兰回到家乡——十二橡树。她用纤弱的手臂拎着大包小包的棉花和一家人。她用颤抖的双手播下希望的种子,抛开黑暗,寻找光明的未来。
战争让在繁华中长大的斯佳丽更加成熟坚强,却变得更加自私势利。
起初,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家,她用美人计骗瑞德的钱。在成功的那一刻,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出卖了她。瑞特识破了她的骗钱计划,导致她骗钱失败。不甘失败的斯佳丽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再次放下尊严,甚至违背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她从姐姐手里抢走了她不喜欢但有钱的弗兰克。她牺牲了自己的感情来换取家庭和家庭的稳定。这种爱深沉真挚,是斯佳丽的闪光点。但是成长有时候也是人类走向成熟的腐朽之路。后来,斯佳丽以倔强的`行为建立了锯木厂。为了赚更多的钱,她打破规则,面对别人的诅咒和否定,不择手段的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其中支撑她的信念是她希望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形成的自私。
韩寒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类把安全感寄托在金钱上,这样更不安全。”但在乱世,也许只有金钱才能超越爱情,几乎超越一切。饱经风霜的斯佳丽发现,她的真爱不是艾希礼,而是臭名昭著的瑞德。无论是金钱蒙蔽了她的心还是打开了她的心,估计1000个人的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她没有300元的税,怎么保护她的塔拉和她的亲人?
繁荣耗尽后,南方社会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尘埃。我比斯佳丽更为书中的另一个女人梅兰妮难过。我对她的死深感悲痛。
梅兰妮是一个善良、天真、美丽的女孩。她待人真诚,始终相信世界的美好。除了我个人的感受,她真的让我很激动。
"不要为了所有事情的利益而争论,做每个人都讨厌的事情。"这是她的闪光点。她从不高调,从不吸引蜜蜂和蝴蝶,从不嫉妒。面对她的情人阿什利拥抱和亲吻斯佳丽的谣言,她选择不相信,即使这是真的。但是,她还是想为斯佳丽洗清别人的诽谤。当她告诉我她怀孕了的时候,暗恋阿什莉的斯佳丽冲动地说了些打断她的话。她不仅没有责备斯佳丽,还向悲伤的斯佳丽道歉。她无条件的支持斯佳丽,她发自内心的对别人好,她用真情回报阿什莉的爱,让我佩服和佩服:她不喜欢为斯佳丽这样的心爱之人调情,她没有斯佳丽那种自私的和别人私奔的想法。梅勒妮,无条件地对待世界上的一切。
爱情和战争交织在一起,生命在汹涌的风中摇曳。大家都知道气候会变,更别说撒谎了。大自然的力量在命运面前是否变得脆弱,取决于你的能力。看完《飘》,为斯佳丽的改变而痛心,为媚兰的死而流泪。战争把辉煌的人生变成了悲剧,人的命运在乱世起伏。
莎士比亚说:“人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如果我们受制于人,那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面对逆境,要看你有没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觉悟和勇气。
飘读后感受篇四
残阳如血,在乡间宁静的暮色中,一个女人站在空荡的房间里沉默着,无声地目送那个身影行远,没有一句苍白的语言。当她在决然中抬头仰望,希望却从她眼中星星地燃起,蔓延,漫过了一切。
她,永远相信明天!
我第一次把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标题上如此之久——《飘》,无论是从汉字上的“飘”与“风”,还是原文的gone with wind,都是随风流浪,随风而逝之意。其中随风流浪的是斯嘉丽的命运,而随风而逝的是白瑞德对她的爱情。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乱世风尘里,她的生命如同苇草般被风拔起,在风中飘荡。后来的电影译名《乱世佳人》,这只满足了吸引观众目光的需要,根本不如“飘”带有一丝悲哀的美感。
斯嘉丽绝对不是善良或有品德的人,她任性、自私,冷酷又不择手段。先后为了钱与虚荣心抢走艾希礼妹妹与自己妹妹的未婚夫,为了维持生活向白瑞德出卖自己,允许工头雇用犯人并折磨他们来获得利润。可她同时又是勇敢而坚定的人,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帮助自己讨厌的梅兰妮平安生子,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故乡像黑奴一样在毒辣的烈日下干农话,想尽办法,祷告上天,让家人不至于挨饿。
她是坚毅的,尽管战争推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她却固执而拼命地在伤痕累累的大地上活着。她顾念着家人,能放下自己曾经的小姐身份,跟奴隶一起下田,也体现了她对人世的执着与顽强。人总是渴望生,尽管许多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但人本性中对未来的希望,对明天的期望永不死去。
在烽火硝烟里,第三次结婚的斯嘉丽与一直在她身边的`白瑞德走到了一起,但她对艾希礼的余念以及对白瑞德的忽视却永远地伤害了他。最终白瑞德在女儿夭折后彻底失望与疲乏,死心地离开了斯嘉丽。
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如果她真正了解艾希礼,她就不会爱上他;如果她真正了解白瑞德,她就不会失去他。她爱的和她爱而复失的两人,她一个都不了解。她可能从未真正了解一个人,而她的错误是爱了一个虚无的幻影。
她仿佛失去了一切,因为她多年的信念在那一刻全数崩塌。回想自己年轻时是那样轻松快活,她尝到幻灭的痛苦,如同手术后麻木的疼痛。但此时她却固执地开始了希冀,她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即使失败冷冷地瞪着她,她也会翘起下巴。
“我明天到了塔拉再想这一切吧,明天我就能挺住了,明天,我会想出办法把他搞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另一天了。”
我最为触动的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样的尾句,它是不可磨灭的希望,而这样的宣言近乎悲壮。她仍像流浪儿一样赤着双脚在嶙峋荆棘上鲜血淋漓地走去,一路哭泣一路寻光,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与坚强。
斯嘉丽是真正的苇草,或者说每个人活得都像野地里的苇草。每天无论是被车轮碾压还是被人践踏,当暮色的晚风吹拂时,苇草总能固执地从污浊阴暗的泥地抬起头,仰望天上寥廓的星空,开始对明天莫名的期许。
无论是残疾孩子,还是孑然一身仍在黄牛背上歌唱的老人,或是用粉笔在街头卖艺画虎的乞讨者,他们心中永远活着希望。让他们在寒风中得以站成苇草的姿态,耐寒的形状。
“活着”这两个字的意义远比实际更广博,它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是一首坚忍之歌,而希望是流淌于歌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个跃动的音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有的人只看到华美,有的人只能看到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