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张爱玲写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一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墅?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场“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二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通过深入阅读和深思熟虑,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作品。在阅读中,我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交织,同时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所打动。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以青年女子希玲与王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两个人之间充满激情和痛苦的纠缠。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风气保守,婚姻观念束缚人们的自由,使得希玲和王琳的爱情充满了艰辛与牺牲。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但却始终无法实现,最终只能以双方的伤痛作为结局。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甜酸苦辣,也让我思考起了人生中的选择和牺牲。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希玲和王琳分别代表了传统女性角色与异域化男性角色。希玲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渴望自由和真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最终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相比之下,王琳则是一个富有异域魅力的男性形象,他是一个犹太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与希玲的爱情充满了戏剧性,但两人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离。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摩擦,也让我思考起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第三,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城市,作为当时的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它的社会风气和背景与整个国家紧密相连。小说中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保守,对异族、异域文化的排斥,以及婚姻观念的束缚等问题。这种社会现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也让我深入思考了社会的进步与人性的陷阱。
第四,我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张爱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更深入人心。她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同时,她的文学思想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通过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关系展现了人生的无奈和坎坷。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学作品对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
最后,通过阅读《倾城之恋》这部小说,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更是一种反映现实、启迪心灵和塑造人格的工具。它通过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引导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它还能够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的现实联系起来,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我深信,只有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惑和矛盾。因此,阅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不仅仅是对一个经典作品的欣赏和体验,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和探索。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三
《倾城之恋》是一篇中篇小说,当时的张爱玲还很年轻却成名了,不愧是天才作家。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
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
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四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倾城之恋》,这本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该书的主题“倾城之恋”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展现了一个执着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贾平凹与男主角崇文一见钟情,并且展开了一段跨越年代的悲剧恋情。他们之间的相遇并不是巧合,而是命运所安排。贾平凹塑造了一个独立、坚强、聪明的女性形象,她不愿成为一个被动的女人,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崇文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对贾平凹一见钟情,但最终却无法抵挡外界的压力和阻碍,选择了妥协。他们之间的恋情注定是一段悲伤的爱情,但却铭刻在读者的心中。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张爱玲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文字所打动。她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读者带入故事的世界中。她揭示了恋爱中的伤感、痛苦和挣扎,让人陷入其中,感同身受。她的文字流转流畅,情感饱满,读起来令人陶醉。她的句子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心呈现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了读者共鸣。
通过阅读《倾城之恋》,我也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爱情并不总是美好、甜蜜的,它往往伴随着痛苦和无奈。崇文为了贾平凹的幸福而选择了妥协,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只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这种无私的奉献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起了爱情的真谛。爱情不仅仅是一时的激情,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坚守。它需要付出、牺牲和努力,才能获得幸福。
《倾城之恋》中还揭示了社会和家庭对于爱情的压力和阻碍。贾平凹的家庭背景与崇文不相符合,她的父母反对他们的恋情,认为崇文只是一位平凡的男人,不配与贾平凹相守一生。这使得他们的爱情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社会对于强制婚姻和高门阀的舆论也对他们的恋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矛盾,最终以悲剧收场。
最后,通过阅读《倾城之恋》,我对于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事中的崇文一直迁就和妥协,希望能将贾平凹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然而,时间的流逝不会为爱情停留,人们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也无法逆转命运的安排。时间不会因为我们的牺牲而停滞不前,它会带走一切,包括爱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拥有的时间,努力追求幸福,并不断在时间中成长、进步。
总之,通过阅读《倾城之恋》,我对于爱情、时间和奉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张爱玲以她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故事,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爱情与痛苦的世界中。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爱情需要付出和努力,它需要我们坚守和奉献。而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珍惜拥有的时间,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幸福的启示。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五
这是一个简单,或许还略显庸俗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确“动听且近人情”。也许因为是发生在那个距离遥远,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冠上了一个倾城之恋的称号。一个婚姻失败,以美貌为唯一赌注的女人,最后竟能嫁给黄金单身汉范柳原。范柳原是谁?纵情声色,颇有手段的迫使白流苏来到香港——一封电报:"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寥寥几字,挥之即来,招之即去。不过白流苏也并非爱情至上主义,结婚对她来说不过是换取一张长期饭票的手段。白流苏她很现实,她在乎物质,在乎结果,她期待以结婚收尾。而范柳原只享受爱情的过程——“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到目前为止,这是还只是两个精明的人之间的试探,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就真的再平凡不过,甚至会以悲剧结尾。
可是,当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香港突然陷落了。
于是这个故事又重新开始,范柳原重新回来找她了,就像之前他对白流苏说的那样"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他们最终结婚了。
“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香港如果没有陷落,他们就不会结婚。但香港陷落了,也不代表他们是因为真正相爱而选择结婚的。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那样,范柳原依然是那个范柳原,那个玩世不恭,寻求精神寄托,对婚姻疑惑的范柳原。白流苏依然是那个为传统道德束缚,与现实妥协,心灵上空虚的白流苏。不过是被一场偶然事件成就,在一个非常的时期结合,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仅此而已。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六
很少有特别吸引人的喜剧,因为生活多数是悲剧,悲剧也更加刻骨铭心,喜剧的结局反而让人觉得做作,不过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算是一个例外吧。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爱自己多于爱别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没有人可以许自己一个未来,只有自己和自己永远在一起。就像流苏说的:
“他爱她,这个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
一直都觉得人类理智一点是应该的,动辄放弃一切,善始善终当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终人散,怎么对得起曾经那些庞大的牺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太理智真的会错过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东西。
他们是幸运的,这个城市的沉沦,成就了他们。验证了柳原原本无心的一句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可不是么,在这种关键时刻,顾不上理智的考虑问题,只是真实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来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来大家都是感情动物。在这样的乱世,经历着这样的倾城之恋,那一刹那的动情,足够他们和谐的活个十年八年吧。
爱受了些苦,才变得铭心刻骨。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七
《倾城之恋》是一篇中篇小说,当时的张爱玲还很年轻却成名了,不愧是天才作家。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
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篇八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