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一
红顶白砖的高楼随处可见,再也没有低矮的平房和冒着黑烟的烟囱,我们看到的是一株株碧绿可爱的青草,还有振翅高飞的鸟儿。
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的要感谢建筑工人,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盖起了一座座高楼,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住进了一间间漂亮的楼房。曾经的高楼只有五层,如今的高楼少则七层,多则十九层,建筑工人们不惜汗水和艰辛,日日夜夜的用一砖一瓦盖起了这些高楼,不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在多少个太阳升起,又落下的时刻不停的用自己的双手盖着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
试想,假如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你会坚持下去吗?也许有的人会说,我能;也许,有的人会说那么高的楼,要盖到虎年马月啊?但是,假如你是一个建筑工人,你不想去盖高楼,那别人怎么住的上高楼,你又怎么养家糊口,并不是想做的事就可以去做,而不想做的事就可以不做,如果你是建筑工人,那盖高楼就是你一生的责任和任务,你必须去完成它,不管楼有多高,不管是怎样恶劣的天气,都要坚持下去。
我以前对建筑工人从来都是感到不屑的,他们灰头土脸,整天在砖瓦和泥土里摸爬滚打,有什么可以让人正眼相看的?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虽然生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没有身份和地位,但他们的心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是高贵的,这样的精神无人可以比拟,如果没有他们,即使你有再多的钱,你又怎能住得上宽敞的高楼?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琢玉师,在现代这种职业叫做雕刻师,琢玉师就是把一块上等的美玉雕琢成各种各样的饰物,像宫廷里玲珑的如意,千金小姐和富家少爷脖子上佩戴的长命锁,都是出自琢玉师之手。
历史上最著名的琢玉师陆子冈,一生雕琢了许多完美的玉器,但后来因为一个落款被朝廷判了死刑。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再上等珍贵的美玉如果没有高超的琢玉师也等于一块没有用的石头。
琢玉师用他们的双手雕琢出了一个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饰物,在他们的骨子里,有着一种超于常人的毅力。一刀刀刻下去,哪里不好还需要修改,他们必须十分谨慎细心,一不小心弄错,一整块玉便会毁掉,所以,琢玉师这一职业一般很少有人能胜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改了又改,直至做到完美的精神,那一个个精致的玉器才会问世,他们的名字才会名垂青史。
我们不也像建筑工人和琢玉师吗,学业就是盖高楼,我们的每一次考试就是盖上去的见证,每一次升一年级,就是盖到了更高的一层,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这座高搂,那我们就得挂科,复读,永远也别想盖完这座楼,永远也别想考上心仪的大学,所以,我们所学的东西正是那稳固基础的一砖一瓦,少一块,楼就会倒塌。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是艰苦的,就像建筑工人,一年四季不停的盖着,直至把高楼盖起来,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畏艰辛,坚持不懈,把属于我们的那栋高楼盖好,有朝一日,我们的高楼也会华丽的直耸云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光是有建筑工人的毅力还不够,还要有琢玉师的细心和耐心。要想做成一件事,不可急于求成,能一举成功的事不叫大事,大事不能一蹶而就。
把一件事学会很容易,但想学精实则很难,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习建筑工人的坚持不懈,不要一遇到逆境和困难就自暴自弃,而是迎难而上,不可放弃;学习琢玉师的细心和坚持以及他们的精益求精,即使学会了一样本领也不要沾沾自喜,而是要把它学到精炼,学到炉火纯青,要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建筑工人和琢玉师,这两个职业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就是这样的“小角色”,就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凭着一双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他们的名誉名垂青史。
要想把一件事真正的坚持做下去,那里面的辛酸苦辣也许只有自己才知道,而旁人,是不会理解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努力过,付出过,坚持过,才会收获甜美的果实,只有认真细心,追求完美,才会创造奇迹,实现梦想。
啊,那高贵的工匠精神,是你激励了我在成长的路上奋力奔跑,是你教会了我遇到困难和逆境不要轻易退缩,铁杵可以磨成针,水可以滴穿石头,只要我们坚持,这世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二
今年,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点了“工匠精神”这个词,是而一夜之间“工匠精神”刷爆朋友圈,圈友们纷纷表示:“工匠精神”已经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匠精神”被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并且在“供给侧”改革力推的前提下,淘汰落后及过剩的产能已经成为必然,但无论如何,就像政府今天所倡导的,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组织和个人是不会淘汰的,因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必然经得起时间校验,并成为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创意无限,匠心支撑”。当下,创新创业大潮涌动,“互联网+”颇受青睐,大批创客投身其中。这里头有脚踏实地的深耕者,但也有不少一天到晚想着如何造噱头、拉投资,幻想借互联网的东风,“抄一把就走”之人。与此相应,很多产品往往火了一把便再无踪迹。如此“创”法,除了搅出些过时即破的泡沫,难言价值。创新创业不应成为浮躁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神话缔造者,远非鼓吹概念、贩卖情怀这么简单。很多大佬正是以其对细节近乎严苛的追求向大家证明,只有“互联网+工匠精神”,才能出优质产品。
人们在不断呼唤工匠精神,然而要想养成工匠精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匠人”并没那么容易。它需要从业者不忘初心,始终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任周遭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只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产品。具体说来,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心存敬畏。古语有云“敬事而信”,敬畏是内心的一把标尺,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心存敬畏,做事时会认真对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心存敬畏,对所做的事会更加珍惜,做事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进而将其当作一种追求,去努力达到它的极致。
甘于沉潜。当下社会前行的脚步是快速的、急促的,很多人的心性也变得比较浮躁,做事情急于求成。但要做一个好的“匠人”,恰恰应该少些浮躁,甘于沉潜。沉潜下去,静下心来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求立刻去获益,而只求做出的东西无愧我心。电影大师王家卫就是很好的一例。在现代追求短平快的影视行业,王家卫却在近30年内只产出了10部电影。而《一代宗师》前后筹备13年,拍摄了3年才做好,最终以完美的细节、极具张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大获好评。对于花费这么长时间做一部电影究竟是否值得,王家卫自己是这么说的:“功夫都不是白花的,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
不慕名利。不慕名利才能不计得失,才能经得住诱惑,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做事上,用到打造更好的产品上。莫言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曾经有杂志找莫言写一篇杂文,莫言却淡定地以“我就是写小说的”拒绝了。他始终坚守在严肃文学阵地,秉持工匠精神,拒绝去写“来钱快”的文章,却在文学创作中字斟句酌,力求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最终他获得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国内外专业评论家和大众的认可。
勇于创新。做一名合格的“工匠”,还需要有一份创新精神。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做一些山寨产品只能引来别人的否定与嘲笑。而即便对于自创品牌来讲,也要不断向前,一旦自满自足,势必很快就被他人超越。《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厚积薄发,最终将事情做到极致,不论风云如何变幻,我自走在最前沿。
“工匠精神”,知易行难。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每一个从业者都时时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了这几点,终将会养成“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执着与创新去做出大众最满意的精品,赢得广泛认可。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
每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一个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更加从内心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己和团队成员接受?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己与公司的发展有机链接在一起,共同进步。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三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我国的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个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懈的努力用毕生的精力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峰,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以或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笔者看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
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教师也有必要采用师付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人们总结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教育不容浅尝辄止。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五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秀的工匠、瑞士的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员工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品质造就了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员工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六
第一次读到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一书,是在今年3月中旬到河南许昌胖东来游学参观时,封面并不花哨的这本书却用烫金工艺突出了“工匠精神”四个字,好奇引导我继续读下去。
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目录,翻开目录看到了我熟悉的企业案例,比如德胜洋楼,比如热门的乔布斯。这都是让我尊敬和敬畏的企业与企业家,我倒想看看作者都会怎样来剖析和介绍。
重新翻开封面,扉页上的第一句话牢牢的吸引了我:“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时每刻都在热议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今天,在时代热情鼓噪快公司大跳跃的时刻,我们距离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都貌似太远了,所以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会在新闻栏目中发起“你幸福吗”的问话。我也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多数朋友都会觉得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幸福,问及他们想要的幸福,回答是“农妇、山泉、有点田”或者“在海边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物质程度能满足,却唯独失去了内心的幸福。前几天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因为质量问题给当初宣传自己的工匠精神一个响亮的耳光,其实互联网时代,怎样营销、推广、吸引粉丝,那都是后话,互联网时代,产品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小野二郎的寿司店、苏州德胜洋楼、河南许昌胖东来都是对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必须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怨言会扼杀你的激情和价值。成功其实很简单。成功不在大小。工作无论大小,如果毕其一生去做,那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敬畏自己的工作,用正确的工作理念指导自身工作,才会有善果。
我们经常被宣导,“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话是不对的,单纯的知识储备不会成为生产力,更不会给你力量,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有可能产生生产力和力量。所谓知道并不一定会做到,做到不一定会做好,做好才能产生成就感。手工艺的匠人们从来不贪多求快,任何一点的小细节都会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匠人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自己与别人的心弦,感动自己的灵魂。所谓“慢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砍掉多余的野心,专心地做一件事,要胜过马马虎虎地做一堆事。”不要让自己走的太快,有时也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西方人找工作的观念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中国人找工作的观念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其实,打工的状态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敬畏自己的工作,因为你所做的工作就是你生命价值的体现,敬畏工作就是敬畏自己的生命。
实践正确的为人之道,磨练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在工作中体悟生命的正道。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推荐朋友们一定要有机会仔细品读这本书。我做不到像人民币一样人人都喜欢,我更做不到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但我希望能做一盏明灯,哪怕只能照亮身边的几平米,也是对我生命价值的尊重与体现!做一名“明灯式”的合格匠人!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七
“君子不器”语出论语,孔老夫子对君子一向很感冒,估计是自我达不到,所以要不停的学习和宣讲。
人器不器的,往低了说不能成为一种工具,往高了说无非是努力做到“无用之用”。至于不拘泥于自我的格局,要勇于尝试突破,背后也无非是学习和眼界。中国人,对于成器这个事情,一向纠结的能够,爱恨交加。
匠气在过去我们多少有点鄙夷,因为大师们唯一需要甩掉的沉渣劣习,无非就是匠气。但物为之用,总要过了匠人的手,每个人拥有的总也不会都是大师力作,生活总是被各类匠人支撑着,也不管你喜不喜欢工匠。
现如今,工匠精神却又流行起来,有点跟老祖宗对着干的意思。还好君子不器里还有容纳的意思,我们也需要对工匠精神多点包容和理解。中国流行的是巨匠、巨擘,需要庞大或值得竖大拇哥。而craftsman’sspirit,真到了现代社会,越是欲望繁多、网络虚拟,这个最实在的精神倒是大张旗鼓的流行起来。也不明白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还是因为缺失。
有个朋友是做紫砂的,全手工,一般半年左右我会从他那趸个壶,林林总总,一大堆了。偶尔盘点,发现大多数都是光器,就是那种实用为主的传统器型,没有什么花活或是缀饰。又不能每把壶都用,偶尔换壶也是情绪和季节使然,剩余的时光多少担负着摆设的作用,都质朴无华也不尽美么。于是,问他所以然,有点怪罪的意思。
朋友倒是安静,说,最简单的最难。壶这个东西是拿来用的,于是它的美在于用的便利、舒服,失了用的功能算艺术品其实也死了。在你使用的时候越没有存在感,不让你觉得别扭和不顺手,才是好东西。而任何一个壶,都是充满曲线和互相闭合的东西,它要顾及到里面的茶叶怎样翻滚和舒展,也要照顾水如何的流,然后才是壶的存在。壶的外形是要让你明白他能包容的东西,而不是他外形是什么样的。
光货的瑕疵是最显眼的,因为是光货,他表面的曲线带来的光影必须是确定的,充满美感和过渡的。任何的线条和造型的缺陷,是一眼的东西,拙了就笨,过于灵了又轻佻,圆润持稳、内敛光芒是没得什么能够掩饰、转移的,他们都明明白白在那。
而且壶要烧,要选泥料,光货的泥料显而易见,够不够纯够不够老,越大面积的展示,越能显露。全手工么,除了技艺和纯熟,和心境、环境都有关,匠人都傻,也务必傻,做壶就是做壶。依着流程做就好了,但一方面要想象做出来的壶整体是什么样的,但每一刻做的事情却只和这个环节的一个点有关,串起来就是好东西,有一个点败了,也就整体败了。
壶和别的东西不一样,艺术品或许需要激情,做壶要的是安静的力量。在做壶的时候,不管之前情绪情绪如何,做完之后还有什么事情要办,做壶的时候务必安静,安静不安静做成的壶一眼看的出来。你不是常打坐吗?那种感觉跟做壶一样一样的。
这样的说教跟卖货差不多,要说一个东西有价值,无非要么是充满故事、要么费了心血,最高境界自然是说这个东西是有生命的。但是好在能明白工匠精神也不易,最简单的最难?这就是craftsman’sspirit?那人生也就需要工匠精神?
其实这个世界是实用主义的世界,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连贩卖思想、贩卖艺术,其实和卖东西都没什么差异。工匠精神,你再怎样喜欢或是鄙夷,总在你人生时时刻刻里如影相随。
人生的讲述总是只有开始和成功,中间的过程和失败总是被自我有意识的掩盖,除非那些失败值得炫耀。人生就是个怀揣梦想,却又埋头前行的旅者。回望的必然,在前行时都是犹豫不决的选取。你总以为技能和技巧能够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却永远不明白你做出来的作品才证明你的价值。
人生的盛宴,不是你受邀参与、衣冠楚楚的出席,而是你在准备食材并下厨。你准备的材料,可能糊弄得了你,未必糊弄得了这个世界。你也或许暗暗操练很久,却在真正应对人生的时候惴惴不安。你梦想的筵席,和绝佳的食材中间隔着的,是安静的力量。即如一把壶和泥料之间,看似永远是个技能,其实是安静的去做,按部就班如仪轨,安静专注如婴儿。
或许你选取更灿烂、更美丽的人生,但前提是你不是为了遮掩你材料不好,中间不够安静,人生的技能不足。当你为了掩饰自我而装饰自我,为了无用而装出一副有用的样貌,如那些花俏的紫砂壶,收获的或许是赞赏,其实是人生的硬伤。
世界从来都很诚实,你都骗过了自我,却骗不了世界;这个世界也很无聊,你以为费尽心血的人生,却被世界这个买家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现实的生活,总被梦想叨扰的毫无心思前行。梦想和现实对立的时候,连安静的生活都变成了奢望。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的人生,你注定是你人生的工匠。锻造自我的材质,学习需要的技能,将技能转化为潜力。很多的失败是因为梦想太大,或是因为梦想而无视当下。很多的失败,无非是懒得锻造材质,懒得遵循仪轨。更多的失败,是努力掩饰我没有安静对待我的梦想,只是害怕自我的人生被自我的努力戳穿,我越努力炫耀我人生的花活儿,越让我的人生无用和瑕疵尽显。
我还有个朋友是做玉雕的,他把玉的美归结为对玉的敬畏,将作品归结为,在本质和祛除瑕疵之间寻找最完美的平衡。看似与做壶无关,其实如做壶一样,永远和人生有关。
最简单的最难,抱着对人生的敬畏,做一个自我人生的工匠。
左岸记:庖丁解牛,神乎其技!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简单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简单。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感悟篇八
付守永先生在序中就写到“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持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执着,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正如小野二郎说的,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曾经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为什么工作?用什么态度去工作?到底值不值得用心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迷茫的时候又会想:反正干多干少都是发那么多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惬意吗?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平衡?等等……此书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和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在城市生活节奏较快,没时间处理感情,只好非诚勿扰;没时间旅游,只好走马观花;没时间学习,只好报速成班,过着“快餐式生活”,当生活只求速度不求内涵时候,原本美好的东西都变味了,反映在工作态度上,就是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想想,生存不易,我们只能慢慢来,一步步脚踏实地,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财富。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实践这种精神呢?
树立“不为金钱论”的工作观
很多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养家活口,图生存。当然这是基础的,但如果一味变成为“为了赚钱而工作”就无法体会工作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无法获得更多的提升,成为一个“上班奴”。俗话说的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让赚钱的目标与自己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梦想才会有动力,也不至于虚度光阴。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心”的问题。高尔基曾说,“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受到挫折,让我们体会“进退”的深意,有时候有贵人相助,助我们锦上添花,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要从容去面对。
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观
工匠之道就是把理想变成价值的思维法则,成败在一念之间,从改变念头开始。五大正念中首要为先做人,后做事,用小约翰拼图的故事,一语双关:“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岁月悠悠,人要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并不容易,堂堂正正做好一个人更不容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要善于把“会做人”和“能做事”有机的统一起来。
而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最重要的要改变书中写到的三种思维方式:交差思维、差不多思维和走捷径思维。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有名的“差不多”先生,从历史上看,我们的中庸文化、糊涂文化,导致人们以“差不多”为标准,以“难得糊涂”为明智。从现实看,“差不多”先生背后,是缺乏一种对他人、对客户、对工作的一种基本的责任心。从专业上看,“差不多”先生的出现,也跟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眼见经历有关,很多事情,做的貌似差不多,是因为他不知道还有更好更高的标准,也就是跟他的能力有关。同样交差和走捷径思维,阻碍了自己进步的机会,对职业成长是很不好的。
树立“专注做好一件事情”的完美观
时下,社会上一些人对工匠嗤之以鼻,认为工匠是傻子。他们觉得把工作做完就行了,精益求精做什么?干嘛非要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干嘛非要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也有一些人虽然敬佩工匠,但理念信念淡化,不愿付出劳动;但更有一部分人,凭着内心的信仰与追求,身体力行学习大国工匠,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创造更大价值。就像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这是一种值得社会尊重的职业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作为这个创新时代的年轻员工,虽然人的能力有大小,机遇各不相同,但只要人人愿意在某一个领域日日潜心钻研,都能成为受人敬重和热爱的大国工匠,都能为自己的人生添色加彩。因此,要把工作当做一种修行,一种信仰,就像京瓷创始人滔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一样,在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工作当成事业,抛弃杂念,弃焦去躁;把工作当做是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桥梁;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对待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精益求精,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