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

822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4年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篇一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

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

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

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

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古诗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

提问: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诗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

3、托物言志

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篇二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篇三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篇四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转身写板书)题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边塞。

板书: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教师范读、带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1、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4、最后两句,写了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篇五

1.了解课文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细读第一段。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板书:

远(1)

特点

大(2)

热(3)

太阳

动植物(4)

关系

天气变化(5-6)

(4-8)

防治疾病(7)

总结全段(8)

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1.默读第段,边读边填写表格。(表格见《教参》65页)

2.讨论填表的情况,然后齐读表格的内容。

3.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a.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却大得很。

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d.中心温度估计(

)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1.抄写课后习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

2.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第二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沦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

密切(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

(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强调)

(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1)作业本第1题。

(2)背诵第8自然段。

总结全文,明确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一、默读课文,填写课后习题2的表格。

二、讨沦检查填表情况。

三、看表格完整地回答:课文作者按太阳的哪几个方面写的?每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四、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传说)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作业本第3、4、5题。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目标分析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学习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为我所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收集资料” 1 自由读。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这个阅读材料给你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