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和狐狸》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一
由一则小练笔想到的……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狐狸和乌鸦》。整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读、议、演等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对狐狸的谴责,乃至憎恨的氛围之中,尤其是课尾处设计的小练笔,用其他老师的话说简直是“点睛之笔”,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与感受。
教者在课尾处创设了狐狸与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出他们再次相遇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教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直至有一种隐隐的痛。学生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划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乌鸦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恶毒的主意,多么残忍的手段,比这更可怕的,授课的老师竟然还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真聪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课后,笔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业本,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为狐狸设计一个不死的结局。
现如今,想上好语文课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看得见的语文好教,而我们普通教师却被逼着去寻找那看不见的语文而教。《狐狸与乌鸦》中,看得见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确是它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当明白了这些,你还会去谴责那狐狸吗?你还会引导学生如此蛮干吗?
对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我们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为什么狐狸就难免一死,为什么小羊就永远死不了呢?当我们背离了文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那我们给予弱者的同情岂不苍白,那我们所理解的如此“人文关怀”岂不恐怖?
语文教学好比是播种,播什么种,就长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这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而要穿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那需要我们的勇气;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那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可这些又是常人看不见的。这则随笔真是发人深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是否沿着正轨前进,教师的引导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语文真的不能随意的教啊!
本课的寓意是揭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课文对狐狸的话写的很多,对乌鸦的笔墨用之很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体会朗读感悟狐狸的话,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丢,让学生不自觉的去痛恨狐狸的虚伪狡诈,去鄙视狐狸,却忘了去思考,乌鸦丢了肉怪谁呢?,是它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奉承话才会放松了警惕而上当啊!这也就是我开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们要认清编者的意图,否则会误导学生啊!
语文离不开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意图,千万不能因张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而错误地解读文本,更不能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为由而错误地引导学生。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二
《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理解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本课教学,我试着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授课形式,努力做到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演示,一边悟出道理,从而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1、 板书课题。你们了解它们吗?说一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2、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读全文。
3、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生生互动,给予解疑。
4、 再读全文,归纳难点:乌鸦已经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为什么最后还是上当?
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在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它想——该多好呀!请各组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2、 突破难点,有所创新
在学习后5个自然段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各组读书讨论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段读文。出示“狐狸想......,乌鸦想......。”然后分组学习,边读边在组内讨论,每次狐狸说话时,它自己想到了什么,乌鸦又想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充分讨论和各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都理解了乌鸦虽然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但还是上当了。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反馈环节上也应有所区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让他们脱书讲故事。接受能力差的让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三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1、悟中读。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读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的体验。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谁对谁说‘亲爱的’”,学生联系生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只狐狸的虚伪、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学生体会,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其次,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当时狐狸在讨好乌鸦时的心里话来感知狐狸的“狡猾”,嘴上是甜言蜜语,却别有居心。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入境又入情,,朗读就不再是难题。孩子们会露着(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一脸的“ 亲切”样。边悟边读。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如我设计了“当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时,在想些什么?”“第一次狐狸跟乌鸦说讨好的话时,乌鸦在想些什么?”“当肉被狐狸骗走以后,乌鸦又在想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发挥想像,把自己也变成其中之一。
在学习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等),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但是学生好像只顾着自己朗读,还不能学着和其他小朋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参与表演读、比赛朗读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理解寓意时,有些学生还不能深刻了解,只是听我说了几句,还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四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
1、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⑴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⑵狐狸是如何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⑶狐狸骗到肉后有什么表现?通过启发诱导,学生不仅把握了课文思路,理清了课文条理,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故事浅显而寓意深刻,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人物”,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故事中狐狸和乌鸦这两个特定的“人物”,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狐狸骗肉的动机、骗肉的过程、骗肉后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2)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3)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分组评说,各抒己见。同时,引导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抓对话,谈感悟。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是,我着重围绕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让学生从狐狸说话的称谓、语气、内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再分角色朗读,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使他们的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制,而想象是无限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延伸课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口语训练题:《乌鸦被骗之后……》和《狐狸骗到肉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发展,多侧面地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的从乌鸦被骗后终于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等方面去续说;有的结论为诚信之道,从狐狸的“欺诈行为不可取”方面去续说等等。这样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课文,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正是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习得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
估计这篇课文的年纪应该比我大得多,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如今身份不一样了,再次看到这篇课文真的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篇课文内容非常的简单,学生理解起来也丝毫不费力,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
其实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朗读起来,自然流利了很多。唯一的问题在于学生对于课文人物的语气把握与我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对于狐狸的狡猾,学生读起来总是奶声奶气的,我听不出来狡猾来,反而觉得有点无辜的样子。这当然与学生的年纪和对于课文的理解,平时的练习密不可分。我在教学时发现,男学生喜欢读乌鸦,因为乌鸦只有一句台词?女学生喜欢读狐狸和旁白,莫非是句子比较多的缘故?其中,我试着对男女生的进行角色调换,虽然感觉不错,但是似乎还是女生读得好一点。于是,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男女比读的环节,把小家伙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都调动起来了。如此一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狐狸这个形象,有两种看法:一种是非常的狡猾。这种观点符合大纲的说法。一种是很聪明。虽然这种想法的孩子不多只有两三个。可是,让我觉得很意外。这在我们小的时候似乎不能算是对的,可是现在想来我觉得孩子说的也没有错啊。狐狸要是不聪明怎么能骗得了乌鸦和他嘴里的肉呢!所以以上两种观点我都算是对的。当然,前提是万一在考试的时候还是首选第一种答案。希望孩子真的能懂……
纵观本节课,有几个孩子表现比较突出:车德鑫、张茹淇。这两个孩子平时不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读课文。但是这节课这两个孩子不但积极主动举手读课文,还能回答比较有难度的问题。看来,生动的课堂是改变孩子的最有效手段。这值得我以后借鉴运用。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五
《狐狸和乌鸦》是六年制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自己总结了一下,有四点做得不错。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第二自然段从“找”字入手,通过比较辨析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动笔添画,准确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紧扣“狐狸想了想”一句,联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内容,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添画理解,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计算机水平有限,课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动画的再配上音乐,学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六
反思《乌鸦和狐狸》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教学伊始通过播放课件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画简笔画等手段回顾故事中所讲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展开本节学习,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气氛活跃。
在学习“狐狸是怎样施计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这一问题时,我大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句子来说一说,议一议;喜欢朗读的同学,还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同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使这部分学习目标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后得出:狐狸不用向乌鸦要,也不用抢,而是通过亲近、讨好和吹捧,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狐狸狡猾,爱吸奉承话的乌鸦上当了。
教学中反复朗读,指导语气,在朗程中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评价方法。如在指导读狐狸的话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读,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骗、奉承的语气来读;也可以用给重点字、重点词语加重音的方法来读。总之引导学生朗读不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觉。
下面你来扮演节目主持人:下面同学要扮演乌鸦和狐狸。你来采访下面的乌鸦或是狐狸这时怎么想的。顿时,学生的体现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热情普遍高涨,想象力非常丰富。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发展。
但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导入环节拉得长,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显示仓促。也就是说今后课堂上要注意正确、机智的引导与合理的安排。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七
《狐狸和乌鸦》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落实“预习指导”,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怎样上才能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
一、以读为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1、悟中读。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读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的体验。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 “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入境又入情,朗读就不再是难题。孩子们会露着“做作”(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在“骗肉”时还会晃着脑袋。一脸的“亲切”样。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二、上出低年级特点,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低年级的语文,除了活泼开放,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等等,学生对字词的认读、识记、理解与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孩子只是读熟课文,自己认读生字,因此,在课堂上,我很重视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正确认读,对于一些新词的理解,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现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的对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3 -5自然段,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
三、营造学习氛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自由和欢乐的。学生只有在一种活泼的、开放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上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去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四、遗憾。
这节课上,孩子都学得很投入,发言很积极,朗读也超出了我对他们的预期。但是也很遗憾,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不够。
1、指导学生的预习指导提纲,语言应该简练,可以抓住重点概括。而这次的预习提纲句子长,对于低年级学生难以读懂。
2、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对话教学前,我让学生用横线画出狐狸对乌鸦的三次话和用波浪线画出乌鸦的三次反映,我过后发现有部分小朋友没画完整或不正确,我觉得应该在当时留时间给学生更改一下,或者出示小黑板,把乌鸦说的话写出来,可能效果更好,让孩子更明确。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八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看了一眼”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对于读惯了韵文类的课文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更是兴致高涨。在教学前,我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插图,然后再让学生考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做填空题:( )的狐狸,( )的乌鸦。
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认同都是一致的,他们说“狡猾的狐狸,蠢笨的乌鸦”,都认为乌鸦肯定会上狐狸的当。于是,我再让孩子们带着好奇朗读了课文,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巡视指导时,看得出孩子们都朗读得非常认真。在分小节读课文时,读的人忘情,听的人更是仔细。期间,我又强调孩子们注意其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的描写,语气的表达,注重感情色彩。这样通过学生有次序的解答,我再适当的板书,简笔画,乌鸦“受骗”的过程一目了然。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乌鸦上当”的原因。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结论是“乌鸦听好话,上了当”。继而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孩子们真聪明,在耳濡目染中,在积极探索中,他们已经能体会到这个道理。
课文虽简短,意义却深刻。在巩固练习中,我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等练习,取得的效果较好。在表演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得多,体会自然也深。
课堂是“练兵场”,然而课外也不可忽视。课余,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童话小故事,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即使一遍不懂,多读,总有“读透”的一天。我告诉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会读,会说,会用,便是“读书”的精华所在。
《乌鸦和狐狸》教案篇九
《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一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
教学本课,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外,重点是以找准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指导思想,用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重点词句和朗读训练的方法,达到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上完这一课后,反思我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就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本课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篇幅比较长,共有6个自然段,而且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如果不抓住重点进行教学,采用“平推式”,由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琐碎的、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既浪费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又使学生失去了发展思维、锻炼思维,从阅读当中来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摒弃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讲解呢?那就必须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强化词句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字训练。
《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和经过,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和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你好,乌鸦’。”用小黑板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
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讲法”为主,从初读到精读、熟读,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第一步,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反复读,并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来就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通过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4自然段,写狐狸对乌鸦极力吹捧、奉承。我先让学生读读狐狸说的话,问学生:“狐狸共说了几句话?”再读第一句话,问:“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然后让学生读读第二句话,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读。接着问:“乌鸦的羽毛漂亮吗?谁听过乌鸦的叫声,请站起来学一学?”通过读、思、议,让学生认识到乌鸦的羽毛不漂亮,叫声不好听,这是狐狸对乌鸦说的好听的话,奉承的话,目的是想让乌鸦张开嘴,把肉骗到手;对狐狸说的第三句话也是先读,理解,再读。总之,对整个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先读读,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第三步,在总结全文时,也要朗读。要读全文,通过读全文,让学生整体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这样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恰当地回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会。我认为这样教,才是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自读能力,特别是培养其自学能力。
另外,这篇课文是则寓言,采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学生喜欢读,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对狐狸的语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里的想法:想方设法骗取乌鸦嘴里的肉;通过对乌鸦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乌鸦心里的想法:愿听好话,虚荣心强。所以,我多次设计了“狐狸、乌鸦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想象思维的训练点。如:“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的?”“乌鸦听到狐狸问候它的孩子,会怎么想?”“乌鸦听到狐狸赞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动听,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启发学生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地说。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强化了读的训练。而且在训练中注意了训练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另外采用启发学生丰富想象,大胆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量的训练。课后,我又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对课文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因此就达到了发展语言与智力,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