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乘法的分配律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乘法的分配律教案篇一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四年级下册乘法的分配律教案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此基础之上学习的乘法分配率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率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与前提,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学习方法、已有的生活经验三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用字母表示数、并初步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其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运用能力不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够,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这类的实际问题,比如: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的方法,但是没有系统的进行总结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并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乘法分配律过程中,体现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你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本节课我将采用王教授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
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验证乘法分配律。这样一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理解的更透彻。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验证归纳,从感
知中认识乘法分配律的途径,采取“导——扶——放”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树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的把握。
随后ppt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得出乘法分配律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并逐步学会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一)“温故知新”
ppt出示口算题
125x8=25x4=25x6x4=7x8x5=2x3x50=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的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二)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化工人正在给我们的公园种植芍药和牡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壮观的景象吧。通过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
想一想: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我板书两种列式。
随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2+8)×9=12×9+8×9
(15+10)×8=15×8+10×8
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交流提出猜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问: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吗?对他们的验证提出要求,随后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验证猜想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率。我并板书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律吗?
学生尝试我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乘法分配律,学生全程参与该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想一想,做一做。①236×3+7×236=(+)×
②(125+60)×=125×8+60×8
2.判断:
2×(6+5)=2×6+5()
(25+7)×4=25×4×7×4()
35×9+35=35×(9+1)=350()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学生自主小结,我加以补充。通过小结该过程,学生谈收获,抒疑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对于本节课新知内容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
5、达标测试,当堂反馈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ppt出示达标测试题,做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人人清,堂堂清。
乘法分配律
法一:12×9+8×915×8+10×8
法二:(12+8)×9(15+1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这样的板书设计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年级下册乘法的分配律教案篇三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导入—猜想—验证: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