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一
在元妃省亲的章节可以读出三个画面:
一:祖母、母亲、姐妹等女眷;
三:从对幼弟宝玉上,“携手拦于怀中,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多,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可以看出元春真性情流露的一面。虽系姐弟,情状有如母子。自古忠孝无法两全,元春通过对宝玉的关爱来抒发对他殷切的期望,家族的继续兴旺和父母膝前尽孝全部托与幼弟,这又怎能不生出无限的感触呢?泪水不止的悲楚何人可解?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辣的印象。
作者用从以上几个画面勾勒出元春的性情与见识。真可以说是大家手笔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二
世间最苦是疑情,不遇知音休应声。盟誓已成了,莫迟误今生。
黛玉的哀叹已经够伤感了,还只是感慨自身。宝玉推而广之,痴情至此。掩口的小动作无疑展现了黛玉深层次的爱恨,不忍说出来的字。
甲戌(庚辰)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为幸)。
误会积攒到了,宝玉极尽所能仍然无果,终于把自己的苦楚说了出来。闻者悲伤。宝玉真的细致入微,呵护爱护,谁能真的无以为求。看不到希望的追逐,疲惫到想放弃。宝玉是觉得自己和黛玉其实处境相似的,本应该惺惺相惜,更为亲密的。黛玉也是清楚的,宝玉如何待自己。往往就是因为一些误会没有挑明,互相怄气。
宝玉怕的是不理自己,不说话,是冷漠。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谁都会打动。我觉得你知道,我以为你了解,实际上呢,是我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测,你根本没放在心上,不知道我的症结是因为什么。把事情说明,碍于情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露无遗,是需要勇气的。宝玉一番肺腑之言后,其实矛盾已经烟消云散,谁都会心软。一笑泯恩仇。
宝玉在母亲面前是有些放肆的,悬了几日的心终于放下来,难得痛快。宝玉说的药方也是胡说来玩笑的,他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宝钗不陪他圆谎,凤姐讨王夫人开心,顺着宝玉的话说。如果真有这样的药方,宝玉早求着贾母配好了。再者若薛蟠配了两三年,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经常见面的。后面黛玉之口也说了宝钗不替宝玉圆谎。
宝玉留在太太这里吃饭,刚刚“得罪”了黛玉,缓一缓吧。黛玉实际上没有直接走开,还偷听了一阵。凤姐不识字,才叫宝玉写纸条。这里把红玉提了一下,情节连贯上了。
“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还不知道,这也是产生误会的一个原因。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巧妙的安排。人和人接受的信息即便是一样的,各人处理后的结果千差万别,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黛玉很直接,不会轻易为了别人而委屈改变了自己。
宝钗来搭话,可宝玉一心想和黛玉说话,支走宝钗。宝钗自然明白,蛮气愤的,你们都不待见我,心疼一下宝钗。黛玉太让宝玉头疼了,在的时候不理,走了赌气叫回来,纠葛。
宝玉心里就是女儿了。薛蟠有自知之明,经不住云儿的说辞,众人再起哄,没有办法推辞。像酒桌上的劝酒,不喝就冠上不给情面,不够意思的罪责,挺反感的,就是没有办法,更像是一种惩罚,失去了随性自在。大家也想看薛蟠的笑话,知道他没什么墨水。
身在酒席,依然忘不了妹妹的《葬花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哪一句不是说黛玉的呢?冯紫英的曲子词偏轻快,好像讲个笑话一样。云儿说的是自己,命运堪忧。她的曲子是有情色意味在的,符合她的人物设定。
薛蟠是描写的重点,着急上火,又吐不出来词句,热锅上的蚂蚁。憋不出来文雅的词,他不知道,没学过没看过,迫不得已,多粗俗不堪的话就出来了。蒋玉菡的诗词造诣除宝玉外是最高的了,这是他俩互相欣赏的基础,都要在一定高度上,不能差距太大。
蒋玉菡最后的一句诗,正是袭人名字的由来,先埋下一个伏线。这里云儿也知道一些怡红院的人物事情。青年男子的示好方式,赠送私密之物。薛蟠出来看热闹起哄,想起闹学堂一段。宝玉系的汗巾子是袭人的,和蒋玉菡互换,又是一个伏线。红玉隔三岔五的出现,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提醒一下。
元春是钦定宝钗和宝玉了。给李纨和凤姐的东西,更生活化。昨天的事情不够今天的大,黛玉心里比昨日更不平衡。原想让宝玉哄哄自己,不料宝玉也是受够了,这种话听的太多了。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你也不同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这两句真是表露心声,太难得了。
宝钗是听到黛玉的问话出来的吗,还是只当碰巧,我有些怀疑啊。即使宝钗是恰巧过来的,一看这俩人刚刚还在一起说话,我一过来就走开了,肯定猜得到八成是在说昨天的谎话。大家闺秀是羞于谈论婚姻之事的。
宝钗先去的王夫人处,她知道宝玉是要先去贾母处的,故意不见。可宝玉坐的时间太长了,还是见面了。
宝玉看见宝钗的肌肤,就看呆了,其实人家想的是长在黛玉身上的事情。细细端详,别有风韵,妩媚风流,蒋玉菡是妩媚温柔,这些个美啊。宝玉这个样子,才说了不会忘了妹妹,怎么就呆住了,弄的宝钗不知所措了。
呆雁,十分俏皮,这时候才觉得黛玉惹人的可爱。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三
“若是真情留不住,渊渊愁苦谁倾诉。”一个人在池畔,漫步着,思索着,人间的愁绪似乎都在这儿了。我顿顿步,指着池里,该如何面对一切呢?人间似乎只有恶,没有善了。
我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名为《红楼梦》,封面有些残损了,却难以掩盖它的艺术价值。我慢慢地打开了它。
那穿着大红箭袖的男子抽噎着,也不知为何。我上前看了看,额头戴着的二龙抢珠金抹额显现出他的年轻、别有雅致。我明白了。我对他言:“你本男儿,为何薄情多?”他道:“诗中有画自细赏;书中有言,怡情慢品尝。”我哑口无言。
人间降善,他是善的。温柔,自信,向往自由,好与女人玩闹,喜欢欣赏女性之美。
他的善,有些叛逆,有些不注名利,活得很洒脱。
其实贾府的公子爷也和我一样,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烦恼多得来不及清理。时常被父亲打骂的他,还是这般的顽皮,像没有长大的孩子。贾母最爱他了,因为他善良,与众不同。像新一代的小孩,永远也不服输。包括贾府的没落让他无路可走,更是对未经世面的公子哥极大的挑战。
这红楼,真的是个梦。就只是个梦,却难成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谁能知真假?甄宝玉即使再像,都不是贾宝玉,谁有贾宝玉一样的经历?谁有过他这般的痴情?谁有过他这样的不懂事却又恨这世间?唯有林黛玉有此经历。 “甄”一定是真吗?“贾”又一定是假吗?若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只从片面的想法去决定结果,而不去探寻更深的道理,便永远难知真假。
“共赏夕霞无限美,晴空千鹤已南飞。只闻闺中万般笑,又论寒雪踏霜梅。”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背景里,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大家嬉闹着,有伤心也有开心。金陵十二钗,身上贴着的诗风雅韵,无忧无虑地、尽情地吟诗作对,饮茶书画,没有烟火战壕,只有烟花三月。桃李天下,多少真情都融在此书中,任风雨洗礼,时光变迁,终不换那似水的人与地方。
他站在河岸旁,临走前他对我说:“你我素未相识,遍地花红酒香,怎敌陌人之良?望君珍重。”
我对他说:“这一生,一定要让某些人难忘你,以及你的故事。”
他只留了一句:“我的一切,岂是你们这些人能懂。若我不寂寞,天能奈我何。”
我晃了晃神,从池旁离开,想着那些话。
晚上我大梦了一场,梦到我也出家了,还与他成为了同门师兄弟,从此共拂尘灰。今夜的梦,并非偶然,因为我很爱那些场景,太爱。此梦,是善的。它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情真意,什么是乐哉人生,也让我努力去寻找何为永生难忘之友,怎么远离何为虚伪小人。
并非只有女子如水,善良之人也似水,细腻,温和,我们只不过被别人的小缺点蒙蔽了,找不见如水的人,交不到似水般的心。而我,在《红楼梦》中找到了。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四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先生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过:“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但八十回之后,高鄂的续写有许多的破绽,他的知识是远远赶不上曹雪芹先生的。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倒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无论如何,《红楼梦》还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与其他三大著作并称四大名著,其价值可见一斑。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五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翻阅四大名著,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其中,只有《红楼梦》令我情有独钟。
可能是《红楼梦》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野性,充满着刀光剑影;不像《水浒传》里那样尔虞我诈;不像《西游记》里那样充满童话色彩的情节。而《红楼梦》所上演的是一出唯美的人间悲剧。
书中所塑造的林黛玉这一形象,让人不禁产生“赞叹其才情,哀怜其悲情”的态度。林黛玉自觉凄凉,寄人篱下,于是自幼便养成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性格。然而这时因为她不肯轻易信任于他人,她将自己所有的内心感受都寄托于诗词之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中属于自己的安宁境界。就这样,出现了黛玉的“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有了那首千古绝唱的“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心中无限怅惘。
但这“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凄美最终还是难逃香魂离天的结局,难以被当时社会的世俗之风所接纳。在书中所建立的“女儿国”之中产生了许多这样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生悲剧。
再看看作者曹雪芹吧,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他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六十年,成了烜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来却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万分贫困。《红楼梦》一书就写与他凄凉困苦的晚年。当他写这本书是,已是贫困到了极点,妻子孩儿也得跟着他苦捱。
曹氏家族由兴转衰,更是一出悲剧。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也着实令人心酸,走进曹雪芹,走进他的凄美世界。读《红楼梦》,让我们仔细品味这部空前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想一睹为快。暑假里,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捧着《红楼梦》,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六
今年暑假有些闲空,却让《红楼梦》给迷住了。几天来,我都是恍恍惚惚,犹如置身荣国府,与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吃饭时好像与林黛玉、宝钗他们被刘姥姥逗得连连喷饭,手中的馒头成了山珍海味。睡觉时也隐隐约约听见宝玉在里屋说梦话,嘴里喊着“林妹妹***”
待看到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就好像进了另一个天地,一切都陌生起来。生性玩劣的宝玉竟乘乘入了家塾,作起八股文来了。这次已不是“恋风流情友入家塾”,更不是“起嫌疑玩童闹学堂”,而是迈步科举路了。再到后来,宝玉竟“喜结良缘”,黛玉则一命归天!宝玉虽痛哭了一阵,最后终于不出凤姐所料,生米已做成熟饭,无力回天了。书中写道:“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烟缘有定,自己也解了些***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渐渐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到宝钗身上***”看到此,让人愤愤之余又带惋惜,怜黛玉香消玉殒,而宝玉移情别恋,曹雪芹宏业米竟,而高鹗又续了个乾坤颠倒,一时百感交集。眼前那个花团锦簇、歌舞升平的世界立即变得面目全非,像一尊美丽的花瓶顷刻摔得粉碎。这是当时一切美好事物的结局,也是曹雪芹所要变达的真意。它给人以幸福被破灭后的悲痛,使人于悲痛中的人情世事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尽管这样做近乎残忍,但却是事理之必然,严重地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
但可惜的是高鹗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府延世泽”。这只能合适他高鹗个人之意,即不合社会发展之理,违背了曹公愿意。高鹗没有将这些药瓶完全打碎,只是轻轻地敲掉了几块,然后又粘了起来,近乎完整。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削弱了悲剧的意识,抹杀了反封建的力量。高鹗多事,弄巧成拙。其实,这是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他不是反封建的曹雪芹。
有人为曹雪芹没能完成巨著而感到遗憾。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残缺反而是他的成功极至,只有大乎先导和敢于留缺。一般人认为只有完整才是完美的,而伟大的艺术家认为完善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是任何的艺术形式也无法表现的。其实,我觉得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残缺。这话好像不符合逻辑,但我觉得却是规律,也许我的评论很幼稚很片面吧。就像断臂的维纳斯,若添上那条胳膊就不是世上最完美的人体了。看《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像已盖好的大楼只差封顶了,而高鹗却在上面硬架起了一个小阁楼似的,又再以装饰一番,自以为得计,即闹了个不论不类。这个续尾,有些画蛇添足了。说《红楼梦》好,前八十回最好!
不管怎样,《红楼梦》是伟大的,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心巧妙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故事,惊天动地的爱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它其中有无穷的民族宝藏,让人探索不尽。所谓:“平生不看《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这部世界名著啊!只有经过艰苦曲折的不断探寻,我们才能越来越多地发现它的伟大价值。
我平静已久的心潮随着《红楼梦》中的事故情节波澜起伏着,久久不能平静。也许真的是世事多变吧,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的爱,最终也可能烟消云散。像宝玉与黛玉那样***,哎!不想了,不想了。不过,我真的感觉到,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别的书,却不能没有《红楼梦》!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七
第十七至十八回主要讲了两件事:一,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元妃省亲。元妃省亲试了贾府中所有姑娘们以及宝玉的文采,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则唯独试了宝玉的文采,二者可作一对比。
首先,测试的文体不同。“题对额”测试的主要是题名,对联,匾额方面的文采。这种形式在我们今天依然存在。某个地区兴建了一座公园,公园的名称,亭子的名称,对联,桥的名称,屋舍的匾额等等。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沿袭至今。所以每到有这样的兴建,主办方会举办相应的征集活动,吸引文人骚客们来参加。
那么,从贾政对宝玉的'这次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一,贾政是一位严父,一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父亲。不管宝玉做得是否好,总是批评多于表扬。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父子关系。
二,宝玉确有一点才华,但是他的才华并非“实用”之才,只是“歪才学”。用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叫做“不务正业”。那什么才是正业呢?——学习,考试,考试考高分,能挣钱,被人认可,被社会认可,这样的工作,叫做正业。而宝玉只有一些"胡思乱想”,当然不能算“实用”之才。
三,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情形依然还是会出现的,爱好文学,音乐当然是“无用之学”,只有能挣到钱,能做到官,才会被人们认为“有用”。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永恒的问题。
一,薛林是佼佼者,探春其次,迎,惜,李纨次之。薛林二人,黛玉的才情要高一些,但人情世故略差,喜争强好胜。薛才情很高,情商更高,做事面面俱到。
二,宝玉在和姑娘们同试文采时,为什么总是垫底?和题对额时相比,差了不少,为什么?其实从小说的整体来看,宝玉并非才情不足之人,至少不是垫底。作者这样写,有作者的用意在。
其次,测试的人员不同。“题对额”测试的是宝玉兼及同行之人,以同行之人衬托了宝玉的才华。“省亲”测试的是姑娘们和宝玉,突出了薛林二人的才华。由此,可见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裙钗“胜于”须眉”。
最后,我想谈谈这些文体。从测试的文体来看,有的属于题名,有的属于对联,有的属于匾额,有的是律诗,这可见中国文学的丰富。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八
我津津有味地读着《红楼梦》这本中国古典名著,虽然似懂非懂地读着,但我还是爱不释手。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出自着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腻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对每个人的肖像描写,更为精彩。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传神的动作,然后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堪称绝妙!
比如说《红楼梦》第三回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十分逼真。
作者为了让王熙凤“乖巧”、“泼辣”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所以把她单独介绍了出来。作者先让王熙凤在笑声中出场,用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给我们一种非同一般的印象。接着,作者通过对她华丽的装饰、风騷的容貌,把王熙凤这位娇容华贵的少妇形象完美无瑕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的外貌,让人看了,一觉就是一个美男子。在作家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自幼娇身惯养,受老太太疼爱的富贵少爷。我通过深读发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是不愿受封建传统,他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要求独立,要求个性解放,以致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读完《红楼梦》后,我学会的写作知识,我今后一定会把这些运用到我的写作中去。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一点篇九
红楼梦里可爱的女生不少,可我偏偏喜欢晴雯。如果你问我喜欢她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她那风一般的性格。
诸多女子中,黛玉最有才,她的《葬花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可她有着太多的娇气和孤傲,那是云一般的女子;宝钗最有智慧,她的李代桃僵之计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是她有太多的俗气和世故,那是雨一般的女子;凤姐最有趣,她那一肚子的笑话和谜,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可是她有太多的狠毒、冷酷,那是电一般的女子。而晴雯不一样,她智慧而不耍手段,靓丽而不染世俗,世间女子的可爱之处几乎都聚集在她身上。
最初认识晴雯,是在怡红院的树下,我还记得她带着顽童似的笑脸,把扇子撕得嗞嗞作响,惹得宝玉在一旁拍手叫好,袭人则骂她糟蹋东西,可谓“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一笑”。仅仅几把香扇,我喜欢上了这个会笑会闹的女孩。大观园里,愿意如此笑给大家看的也只有她了。她率直而不计后果,给她平添几分英气,也埋下了祸根,像风一样,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再次见晴雯。是在灯下,生病了,还要给宝玉补衣裳,传来一阵阵咳嗽,如此坚强,而我,每次生病都依赖父母、责怪他们。从不劳动,我不禁低下了头。作者都不由得在这一回给晴雯加上了个“勇”字,说到大胆豪爽,和她一比高下的尤三姐,可哪有她那份纯真。
最后一次见晴雯,不是舒服的怡红院,而是那破旧的小屋,虽然没有富足的环境,但依旧光彩照人,这多么难得,我遇到不会的数学题时,都不尝试,直接放弃,可她却依旧如风。
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也化成了一缕风儿。好一位风一般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