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篇一
一、通假字
1)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 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 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
为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三、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思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讨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
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
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篇二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
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篇三
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第一段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段
本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义;不义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6.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背诵课文完成本课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