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不出?是“目的颤抖”“穿针理论”?还是实力不济?
01
我最近在被两篇共6000多字的论文搞得瑟瑟发抖。
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写公众号推文一样文思泉涌呢?生活不易,秋秋叹气。
而到了结课周,我发现身边好多小伙伴都在为论文焦头烂额。
“一上午写了300字。”
“写不出论文我就坐着一直吃,已经吃了一天了啊啊啊啊。”
“生活中令我深感无力的瞬间,就是论文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时候。”
“别读研了,连结课论文都写不出来。”
等。
大概生活中最让人崩溃的瞬间就是你明明目前做不到却一直被逼迫的时候了。
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由于人类的惰性,我们常常会把事情推到,才完成,也就是俗称的“拖延症”。
而我们面对“”,却总是把思想集中在最后成果和目标上,高度的焦虑和被迫的注意集中感并不会让我们立马提高效率,反而会加深我们的紧张氛围,事倍功半。
02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目的颤抖”,也叫做“穿针心理”。
其实意思很容易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越全神贯注的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越紧张越做不好。”
这让我想起我妈妈穿针的时候,她总是搬着板凳坐在阳台向阳处,手指间捻着线头,眯着眼小心翼翼穿线,有时候一两次穿不进去她就会着急,不小心扎到手后会更生气,手一挥便召唤出我妹妹,将任务交给她。
她真的不行么?当然不是,她只是杂念太多,顾虑太多罢了。
火箭少女101中的段奥娟成团前曾经是一个素人,身材管理并不显著,和其他团员相比确实有点差距。
可是,在录制《创造101》期间的她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公演安排,她都做不到显著的提升自己的身材管理水平。而在成团一周年左右,镜头惊喜的发现,她瘦了。
锁骨,马甲线,直角肩都出现在了这个曾经的微胖女孩身上。
面对记者的疑问,她说,“我就是这样的,太着急去做一件事反而效果不好,不太上心了,慢慢的也就可以了。”
这就是典型的“目的颤抖”。
当你所有的心思都在一个目标的时候,目标不会变得很强大,反而会变得很脆弱。脆弱到你的手一抖,目标就粉身碎骨了。
03
而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现实,关于《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我花了四天时间写作,全文3000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完成的,那我前几天在干嘛?
在被自己“焦虑”的情绪主导着。
担心自己的中心不够切题,担心自己不能在截至时间前完成,担心因为提交的慢老师的印象不好,担心查重率高,眼看着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定稿了,我的主题框架还没有出来。
你看我担心了这么多,效率却一点都没有提升,反而当我静下心,放下顾虑后,才会一步一步更接近目标。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克服这种“目的颤抖”,最关键的就是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科学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另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乃至恐慌的情绪。考试结果也表明,许多同学考试失利、高考落榜,并不完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以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造成的。
来源于网络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心态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平和积极的心态下,一个人会变得从容镇定,思维灵活,他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显得愈加聪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而在紧张慌乱的心态下,一个人会变得思维迟钝,想象贫乏,他的潜能就会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中,从而显得木讷,不管做什么事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见“目的颤抖”效应。例如:
1) 长时间注目一个汉字,越看越不象,越看越没有把握,只好查字典验证
2)使劲盯一幅画,盯到一定时间,眼睛的焦距不听使唤,那幅画变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
3) 写诗。左不是,右不是,深不是,浅不是,上不是,下不是
4) 穿针引线的时候,竭力想稳住双手而事与愿违
等
但请不要忘记的一点是,综合素质和实力也是克服“目的颤抖”的重要条件。
只有实力和心里素质同时具备,目标才会离你越来越近。
放下顾虑
潜心学习
文|秋秋
图|网络|谨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