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节
每当在小饭桌看到同学们浪费食物、乱丢饭菜时,我就会想到《1942》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1942年秋,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在河南打响,此时的河南正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无法生存的河南人只好外出逃荒,在一路乞讨的过程中,他们一边要躲避日本人的飞机、大炮的轰炸,还要被汤恩伯的国民党部队抢夺仅有的食物用品。在多重苦难的压迫之下,可怜的人们忍饥挨饿,吃野菜、剥树皮、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饿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的人甚至卖掉自己的儿女来换取一点吃的。可怕的是还发生了野狗吃人的现象。
当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睛模糊了,电影的大屏幕显示,在这次大逃难过程中,有140万老百姓死于饥饿和战乱。我想:我们现在每天都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不懂饥饿的滋味,所以,在小饭桌吃饭时有许多同学把自己吃不下的饭菜随手倒掉,视饭菜如粪土。但是,你们知道吗?要是我们每人节约一粒米就可以挽救多少条生命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想创建一个“忆苦思甜节”。
“忆苦思甜节”这一天,我们学生可以倾听老师或家长讲述40年代我们国家缺粮时候的故事,感受苦日子年代,百姓多么的艰苦、贫穷。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这一天观看这方面的视频,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更能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会不由自主的去节约粮食,不再挑肥拣瘦。这天,在饭店吃饭不能要太多的菜,而且要以素食、粗粮为主,吃不完的一定要打包带走。在家里,吃饭也不能铺张浪费,让孩子充分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有了这个节日,孩子们一定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希望我的这个美好愿望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