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阅读的朝圣路-1601字作文
雨天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把一个人甩在沙发上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无任何功利驱使,思接千载,魂飘万里。香山居士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美句,窃以为如果有这样的高妙境界,换成我,决不会把美好时光浪费在与朋友喝酒聊天上。不妨这样遐想,你和朋友每人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抵背而读,那种快意怎一个“好”字了得。
哲人早就界定过:“读一本好书的过程就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一本书里说到了你想说而你又无法言说清楚的东西时,你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读到某些句子时,已是泪眼婆娑,你却浑然不知,完全高蹈于作者的精神王国之中。读书与年龄息息相关,年轻时喜欢的东西,老了不一定喜欢。同一作品,不同年龄段的阅读感受也是不甚相同的。因为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再创造过程有很大的关系,高妙的作品像国画一样,给观者留下了巨大的补白空间,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会填补上不同的生活画面,这正好印证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鉴赏观点。
小学时,对一些古诗句烂熟于心,但个中味道并没有体味到,只是一种囫囵吞枣的阅读。太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子美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半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哪句没有悄无声息地潜入心底,但未能读出滋味,那是成长和阅读需要付出的代价!柳柳州的《江雪》,今天我读一次哭一次,不知这是何种阅读体验?我们来看看这让人揪心的20个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炼意,一首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见,古代诗人在作诗时是很重视诗歌背后隐藏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丹青高手,《江雪》给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大雪封山,万籁俱寂,野渡孤舟,独钓江雪。这幅图画里,有人,有物,有动作,有意境,但从诗歌背后透出的是一种闲适,一种孤寂,一种旷远。我们不妨从每句里提炼出一个字:绝、灭、孤、独,然后稍加组合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字:灭绝孤独!这首诗看似意境阔大,实际上它同样难逃脱抒发“小我”感情的窠臼。想把“孤独”消灭掉,那就说明当时的柳宗元是孤寂的,落魄的,志不得伸的!他只能借助文学这个载体来浇心中的块垒,这也完全符合文人的性格特点。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含“空”字,但“空”的内涵迥异。第一个境界追问的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人生难题;第二个境界阐明的是人已经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各成体系,互不关涉;第三个境界探求的是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三个境界渐次深入,直达本质。那么,读书也该有三个境界:为升学而读→为工作而读→为人生而读。显然,前面的两种读书境界过多地著上了功利的色彩。
只有读书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地在你我的血液中流淌时,这种境界才是最高妙的,但这也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活于社会中,难逃鲜明的社会属性,很多时候是我们主动去适应社会,一些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嬗变而嬗变。比如,阅读看书,做学问,本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内之事。但,我们反观当下,网络盛行,文化快餐,“恶搞”升级,很多人为利忙,为名奔,静下心来看几本书,讲几句真话,却成了一种奢侈!已故作家巴金不是被国人誉为“中国的良心”吗?实际上,他只不过是做了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事——读真书,说真话!
现在大学里的一些博士在完成论文时都喜欢“摆渡”(百度)+“狗狗”(搜狗),据说这种拼凑的文章能顺利pass!这种方法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通行一世。阅读该是一种很愉悦的事,于个人而言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不该强求。古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警句,今有“强摁头的牛不喝水”的谚语。读书是一个自律的活动,它不需强求,更不需摊派!“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不读书的风气成为社会的常态,并被人们纷纷效仿时,那是对社会的一种绝妙反讽!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彻底颠覆!作为中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达到为人生而读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为今后的工作而读,为明天的希望而读。读书犹如朝圣,各自有各自的朝圣路!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得读,不能把读书硬生生地从我们身体中给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