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乱读后感
长安乱读后感
长安乱读后感1
前两天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长安乱》。韩寒写的,爵哥推荐的,我自己看的。说实话,刚看完的时候我是满头的雾水,不知道韩寒到底想表达什么。导致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好几天了才敢提笔写点感悟。我不会写书评,因为每一个写书的人都不是只为了写一本书来给世人阅读甚至评价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或者是思想。如果和某人的观点不同,甚至相悖,某人大可自己也去写一本来驳倒对方,只是自己写几句或好或坏的评语其实是很无聊的,只能给其他同样看这本书的人添个乐子。不过这个乐子由于历史悠久,慢慢发展到各个领域,到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了。黄健翔就是这里边的佼佼者。如果我们看一场球突然没有人去解说了,可能我们还会有点适应不了,甚至感觉到很没劲……
哈,说了那么多没用的。杂想嘛,能杂到什么程度就看我思维能跳多快了。既然是因为读《长安乱》才写的读后感,那我再回来琢磨琢磨这本书。没看懂是一回事,毕竟一本书只有写这本书的人自己才最清楚其“中心思想”。好像韩寒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看过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一本西班牙名著—《堂吉柯德》。同样两个人的旅行,都是一个主角,但《长安乱》里跟随主角的却不是仅仅是助手这样简单的关系,她还是主人公的爱妻,虽然没有过正式的结婚仪式,但同居久了自然就成事实婚姻,而且在小说的最后他的这个助手兼爱妻就死于给他生孩子……
也同样都有一匹矮小瘦弱痴痴呆呆的可怜的马与他们同行。但他们是夫妻所以就要合骑一匹马,因为或许只有两个异性同用一个交通工具才能演绎出更多精彩的暧昧情节。不过《长安乱》的主人公写的还是很传统的,他是一个不愿做武林盟主的练武奇才兼武林高手,身世不明且诡异,武器无敌且灵性。这个简介听起来很熟悉哈,貌似每个武侠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的。但故事的大小情节却并不传统,想必大家都明白暗箱操作这个词,那么这本书就能让人感觉到好像韩寒就是趴在暗箱里写出来的,站在揭露本质的坚定立场上用自己虚构的故事来映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此书中:故事背景是一个不知名的朝代,故事情节只能用少来形容,故事地点不超过五个名字……
但韩寒却通过这本书写出了他对一些事物许多的观点,什么事儿什么观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太多且没记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且思考过很多东西,对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哈,这个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不过也许这句话才是我的这篇杂想里最有意义的一句话了……
长安乱读后感2
第一次接触韩寒要从《零下一度》和《三重门》开始。
那时候,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零下一度》里面让人不由自主、忍俊不禁的会心一笑,和《三重门》里面那一段主人公与名字叫做Susan的女孩一段爱情,而我更喜欢的是前者。
韩是一个能写出一些诙谐小插曲的人,他最是喜欢写出一些令你既能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又有点符合我们这代人口味的文字——虽然,他耍的是一些小聪明,但让我耍的话我耍不出来。
正如我刚刚看过的《长安乱》,用一段很平实的文字却能让你莞尔一笑。虽然如此,但其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试想若是一个没头脑的写作者,又怎会那么一抖就能抖出许许多多的包袱出来,让你忍俊不禁呢!
前两个大段落我是在《萌芽》杂志上的连载上看到的,觉得挺有意思,看不到后面的也就觉得有点遗憾了。偶遇此书,便买了来。一气读完,偏又有点失望了,或许对其期望太高,或许它真的本没有前面写的好!
《长安乱》确实在写长安,一直在长安附近转悠——就这点倒是没有偏题——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长安附近,拟或“长安乱”中的“长安”仅是一个那样的的模棱两可的朝代的象征——因为没有朝代!
文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的命运是轮回所注定的,无法更改。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缘,注定三世才轮回这么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获得种种照顾,注定得遇种种奇缘,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注定了……不完美!
他很迷糊,略带迷茫,但好运不断,机遇连连,凡事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叹和笑料连连。
我们都是一个有一个不完美的人,也注定了主人公命运的不完整。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无征兆。让我想起在芸芸众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优势那么无法弥补。
我不能改变什么,因为这是命运,就注定了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就注定了我们终归于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最只能归属于你自己的归宿。
《长安乱》后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来的那么深刻,所以就难以留下好的印象。
总的来说韩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的看似玩世不恭,其实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性格使然吧!
长安乱读后感3
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接触韩寒的作品,但这本《长安乱》却给了我许多感触。要读到一本让你有感觉的书,也是不易的。小说的背景设置在纷乱的江湖,当然不免仇杀、争斗之类。小说的主角少林弟子释空,其身世是根据佛书的记载才找到的。无从知晓是谁孕育了这个生命。当然,作为主角,总是有些特异功能的――释空就有一双能洞察许多事物的眼睛,甚至是人的内心。
但有时,勘得太破,终究满目疮痍。“有些东西的深究只是一场残念”。释空看清了人世间诸多的情感,他生活在红尘之外的世界,看着这个世界如何变化。他说,他是个没有性格的人。
但是,即使自身的存在是个谜团,释空却仍然无畏的前行。也许,一切早已经不需要看得太清。因为,这是难逃的。而释空不离不弃的寄托――喜乐,终究死在了难逃的宿命里。释空决定一辈子都不在去埋葬喜乐的地方。想来,我们总懂得许多道理,可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释空的师父曾说:当你觉得某人无法淡去,你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这是破有道理的话,人生是场巧合。可,这也只能是用来听听的道理。又有谁真的能够将生命的某个部分淡忘呢?只不过,当人生渐渐写满经历,回望的时候,会有不同感触罢了。
韩寒在后记中写道,“作为人的本能,总是希望对方把什么事都讲清楚,这世间再复杂的事情也能讲的清楚。但关键是讲得清楚却弄不明白。”也许有时候,你觉得人生乱糟糟的,就像释空的一生,像是明白了所有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要懊恼,活在当下就好。
长安乱读后感4
今年夏天,有一部影片登上影坛,那就是《后会无期》,和家人观看之后,让我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影片导演韩寒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上高中时,我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家中书柜里有我保留的一本《长安乱》,看过影片后,又想拿出来读一读。
韩寒这个不安分的少年,终于在文坛上安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据说他去了赛车场,而且现在也是。只不过,他在这期间心情总是不平静,于是出了这本不是武侠又像武侠的书——《长安乱》。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不安静了,在赛车场上看见赛车飞驰或者不遂所愿的翻滚出赛道,于是在这书名中含“乱”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韩寒难得一见的安静。就像他在书中主人公所想的: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主人公释然,属于少林寺比较特殊的弟子之一,从小就得到方丈的器重,因为他是上天所降,拥有像蜘蛛侠般超强的眼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丈开外的即使再快的一个暗器或者一个动作。从释然的'身世开始,韩寒开始把佛家的道理搬了出来。他开始喜欢谈因果,谈随缘。这应该是随作者心境而变的写作方式,许多作家都会因为一些事的发生选择一个宗教皈依,如果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一位作家的话。
释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地方盖个房子,与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他喜欢的女孩叫喜乐,在少林寺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在一起了。喜乐这个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饥荒之年花费两个时辰的精力讨论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字一向团结的少林弟子还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以后的一切故事都和释然还有喜乐有关,两个人平静地走往长安,然后复仇参加武林大会,最后在一个小树林里盖了间房子。就这么平静,与那繁华的都城长安仿佛相隔千里。
韩寒安静的讲着故事,说起话来那么随意那么平静那么有趣,我们需要的不是思想。尽管他在文中也一贯地对一些现象进行讽刺着,比如为了在少林寺取一个好名字还要有钱或者走后门,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武林高手们一个个做着蠢事却不自知。但是整个情节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故意的有趣而不是为了像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那样刻意为思想而思想,也不愿意相信是韩寒已经写不出那种有思想的东西。毕竟现在的一批80后写手中像他写出这么有趣的文字的家伙真得不太多。
就这样安静的走来,韩寒的文笔和他的主人公,在江湖、在长安,营造着一种安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喜乐死掉,就那样安静的死掉,死掉得让人心痛。喜乐说:我看见你高兴,我就高兴,看见你难过,应该就会难过,可是我从没看见你难过过呢。不过你从不难过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记忆里,你还从没难过过一次,这说明你还是不一样啊。哈哈,你说,我如果要死了,你会不会难过啊?释然摸摸喜乐的头:我都难过很长时间了。就这么安静的对话,在临死之前。
喜乐死了,在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释然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有些狼狈的去做杀手,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埋了喜乐,他说这是难逃的,他决定一辈子不再去那里看望。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感动,差一点就会掉出眼泪。我相信韩寒在写一种生活,写一种互相信任的爱情,写一种平静的人生。我可以毫不讳言:我喜欢。只是整篇小说还是太短了,许多细节容不得仔细雕琢,也许那时间会耽误韩寒跑去赛车。
在小说最后,武当掌门找到释然想推他做皇帝,很明显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愿望。他提供的一个条件是献给释然一个叫“米豆”的女孩。释然问:怎么叫这个名字?米豆说: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我”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
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是些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就像赛车手韩寒在F1赛车场上,握紧那可以超越一切速度的方向盘,梦想着超越舒马赫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都是愿望。
那时候的韩寒是不安静的,但是,至少他安静过那么一回,在自己的书中,在那本名叫《长安乱》的小说中。那是段安静的时光,就像安静的愿望。
长安乱读后感5
《长安乱》--江湖之外的宁静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自己都是一场美好的希冀,像是一小团光,在残酷和狰狞面前,微微的、发着亮--题记《长安乱》是我读的第二本韩寒的书,第一本是《三重门》。
他的文风依然犀利尖刻,那份对于现实的无奈讽刺味道有很多都隐在了字里行间,相较于后者韩寒用的脏字明显的少了起来。虽然没有《三重门》那样每一句都竭尽全力的精彩,没有华丽的形容描写,没有慷慨激昂的呼吁,只有简单的平铺直叙,大段大段对话所组成的内容,语言甚至有些简单的过于苍白,但我依然喜欢他,他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在这之前我和很多喜欢韩寒的女孩一样只是喜欢,高山仰止般的相隔万里的、单纯的、片面的仰慕,我们明明不懂却要装作懂得的样子去和他人一起赞美韩寒在世人眼里的离经叛道。人云亦云:"这就是现实。"现实对于我们这些只会伤春悲秋的孩子来说就像是蕴着一层浓雾的山崖,隔得远远地,看起来圣洁而美好,殊不知在表面之下隐藏着的狰狞面孔时刻准备着将我们吞的连渣滓都不剩。和我一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比我看得远,所以在通往悬崖的荆棘路上受到的伤害也比我少。我无法想象要经过怎样无奈、怎样的失望才可以穿越过迷蒙看到它隐约的棱角。于是,我穿着洁净的衣服,带着最初的梦想去亲吻他脚下的土地。把脸埋在泥土里比尘埃还要低贱,让衣服沾满脏污,是否这样就可以和所有人一样--看到现实的真实面孔。
他说:"所以,一点点,就可以,倘若什么都是一点点,我想人一定活得很开心。"我的名字叫做袁苗苗,外公取名字的时候没有想得很多,只是朴实的希望我像一株幼苗,健康就好。一点点的祝福因为不谙世事致使我现在真的在阳光、雨露之下,拥有着所谓的幸福,看不见父母为了支撑起我的天空有着怎样辛苦的付出。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懂得《长安乱》的含义,我不懂,声嘶力竭般。是小说?是现实?是希冀?是无奈?无法明白。男主人公说:"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或许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一本安静的书,就像是一场美好的愿望。这般简单,仅此而已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些自以为是的简单在现实面前却极无力的愿望。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代表着自己内心里那一小片、保存的依然完好的、干干净净的、美好。
长安乱读后感6
最近韩寒的文章看的不少,不过我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了。先是看了他的《光荣日》,然后掉过头来看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长安乱》,现在正在看《一座城池》。我俨然有点像成了寒迷,但却不完全是吧。
《长安乱》我觉得是韩寒出版的书里我最欣赏的一本。
他以现代人的口吻演绎了一个古代故事,换上现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完美结合。
我看的他的前几部书的主角,基本都是以他本人为原型的。从表面上就可以轻易找出他的影子,而《长安乱》则是他的突破。表明上已完全脱骨,只能从人物的对话和幽默的细节依稀感觉到韩寒以前文章的风格。
《长安乱》总体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飘忽,台词直白,看人以一种很奇特的武侠小说的感觉。
可惜结局我却比较失望,韩寒文章的过程是那么的精彩,但结局永远是那么的黯然。可能是因为我阅读水平底,不懂品位吧。但他的文章的结尾我真的都是不甚满意。我宁愿他的文章都没有结尾,无限的连载,我也愿意无限的等待。
长安乱读后感7
长安,长安,长久治安,然而书的故事却正是在这“长久治安”的地方“乱”了起来。一开头,韩寒就说“长安”和“乱”,是一对反义的词语。但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反义,然而我们可以从名字上看的出这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一部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普通小说。看到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越往后看越觉得它是一本纯粹无厘头搞怪的故事书,当中的文段和各种情节确实让人捧腹不已,比如书中引子开头得一段,“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主角就只是看出是一个逗号的区别,而当他问师傅这当中的区别在哪时,得到的答案却是“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而这便让人嘴角上翘;以为藏有武林秘籍的山洞,可到最后才知道那是少林寺累积三百年的大粪池;少林武当两派高手对决在楼顶,最后以武当高手的饿死在楼顶结束…一个个傻傻搞怪的情节,一件件无厘头的蠢事安插在全文各个角落,实在让人嬉笑不已。
主人公的命运是轮回所注定的,无法更改。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缘,注定三世轮回这么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获得种种照顾,注定得遇种种奇缘,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注定了,不完美!他很迷糊,略带迷茫,但好运不断,机遇连连,凡事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叹和笑料连连。
文中一匹马起名叫小扁,就是一个“骗”字。骗什么我不知道,但小扁的成长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路程,从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最后渐渐适应这个纷杂多变的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每天像一条可怜的金龙鱼,被社会煎上一煎。喜乐喜欢小扁是因为它的单纯无知,但单纯的人也是难以驾驭的,你必须迁就他。
我们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上天注定了主人公命运的不完整。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无征兆。让我想起在芸芸众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优势,无法弥补。
长安乱整个基调是黑暗沉闷的,这应该和当时才二十出头的韩寒那几年的所见所感有一定关系。我们处于历史变革中的时代,尽管都看到很多问题的症结,却无法改变被左右的命运。
世上有一种痛苦是你能看到听到却无力改变。长安乱就像一局很大的棋,局里想反映出社会的太多问题。借古讽今这谁都应该能看的出来。他对中国现状社会的剖析相当有些看法,不过因为他的驾驭能力有限只能最终草草收尾。这也许是也是他故意为之的,反正在当时论起中国今后怎样谁都不不敢肯定。
读完后,心中那仿若惆怅,些许对人生得明悟却又带来更多的懵懂,以及结局那部分平朴的笔墨下的点点悲伤。
有的时候,没有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就象一样,记得最近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美丽的时刻,我觉得这本书就能给你们答案,没有永远的结局,也没有永远的美丽,我们就象书中的角色,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主人公,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
长安乱读后感8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长安乱,看完之后又想笑又想哭。我不晓得作者写这部作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批评讽刺我看不出来。感觉充满禅的味道,很让我感动就是。虽说这可能跟作者的写作目的差得十万八千里
很好的一本书
很禅的一本书
和韩寒其他书的风格会很不一样
里面有一些很不错的语段
个人认为是韩寒最不错的一本书了
绝对的一本好书,里面说任何一种结局就是另外一种安排的开始,就像他的歌《私奔》: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本书很有深意,也会让更多的人辩证的看韩寒,我相信!这本书很多话都很有禅意,最后的结局很伤感,但莫名中又有一种喜剧化,结局那个米豆就像喜乐一样都是一种寄托,没错仅此而已.
序言如此
虽然长安是故事里国度的首都,当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因为"长安"和"乱"是反义的,和首都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读后感《长安乱读后感》。
原书稿交给首都一家颇具名气的出版社后,就很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等啊等,守法的我终于等到了合同期满,免得被不守法的对方告了。这本书原来的责任编辑在追查伪本上也花了很多时间,但最终事情万般艰难,证据确凿但无法可循。这本书是我喜欢的小说之一,我总是希望它有个好的归宿。当然,归宿始终是作者本人,在出版社只是借宿。
于是,很无奈,读者们以后可能会看见我经常换封面或者换出版社。抗战的经验告诉我,在现在这样恶劣的文化环境下,只有游击队才能避免被全歼。
最后说一句,我还是很喜欢原来的封面和装帧设计,但不得已要换了,因为实在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