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1
去年有看过原著,看完后心情是一种闷闷的,仿佛夏日的暴雨来之前的午后,给人难受又沉闷的悲苦,想打开窗,但没有风。现在重读了一遍,再读的过程中这种感觉依旧不减。
真的很佩服作者的文笔,描述的人物,风景能给人一幕幕强烈画面感。描述的心理活动是那么细致入微,直接撞击心口又在某些点上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对mariam和laila的命运只能悲悯,而我最感到伤心的是娜娜。父亲,和自己爱的人的软弱饱受摧残硬生生练就了她的尖酸刻薄,对世界充满敌意,看清了当时男人的本质就是把罪恶推给女人,普通指南针总是指向南一样。形成了她自己的一套女性在当时的生存哲理就是两个字忍耐。可是她有着爱,有着这个世界对她的来说是唯一温情的mariam,她的唯一,生怕她离去,所以使用了她女儿不太理解的方法,想要让女儿安稳度过,她告诉她女儿生存的不二法则,告诉女儿从她人生当中所总结出了人生道理。但是,像她自己小时候也会对父亲存着无尽的信任和爱一样,她的mariam也是如此。当一切已来不及,她唯一的希望破灭,她所说的生活哲学一忍耐,也没有办法挽留她。她带着无爱,无望的心情结束自己的生命,哀莫大于心死。在那样一个活不下去的地方,也许早早的眼不见为净的死也是另一种活法。
《灿烂千阳》读后感2
《灿烂千阳》以两个女人的一生作为主线,讲述了在动乱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
莱拉是幸运的,从小在开明的父亲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随着房子被击中父母离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却又被希拉德设下的圈套误以为塔里克已经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发现自己有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违心地嫁给了希拉德。但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与塔里克还有孩子们在一起。
玛丽雅姆作为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从那么期盼父亲的到来到去找父亲结果被远嫁到遥远的地方,离开了家,母亲因为她的出走而自杀,希拉德是个残暴专横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莱拉。曾经与母亲娜娜在房顶看月亮,在树下看落叶,在河边钓鱼的日子只能是美丽的回忆,快乐只属于过去。最终,她选择自己一人承受杀人的惩罚不肯与莱拉共同离去。
命运让莱拉与玛丽雅姆相识,并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敌视到后来的亲密如母女一般,莱拉在玛丽雅姆的帮助下(与希拉德对打中打死了他)脱离了苦海,而玛丽雅姆却被执行了死刑。但是玛丽雅姆在最后是平静淡然的离去,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莱拉与莱拉孩子真心的爱,她用自己的最后力气帮助了她们,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而当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生活的小村庄,见到了玛丽雅姆生前喜爱的毛拉之孙,并打开了玛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与信,莱拉哭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与道歉来得太晚了,一切都成为了迟到的爱。
《灿烂千阳》引领着我用眼、用心去领略这个国家的风景、人物、事件,没有机会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书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这个井底之蛙能够读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经历过的体验。也许我还是不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的内涵,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认知,但是,这已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纷繁复杂的命运。
初看《灿烂千阳》的名字,我错以为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故事,当翻开书,一页页一字字地认真读过之后,便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了,虽然作者为这两个故事设置了还算不错的结局,但其中间的波折、痛苦、欺骗、暴力、水深火热却更让我记忆深刻。不知道灿烂的千阳是否能够最终照耀在他们身上,不知道风筝是否最终能够快乐地飘扬,只有祝福、只有祈盼。当经历了如此创伤的人们重新看见灿烂的太阳与舞动的风筝,那将是一幅更加美好与幸福的景象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3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读书笔记 )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深重灾难,但是,由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拥有自己权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灿烂千阳》读后感4
寒假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读了《灿烂千阳》。这本温暖而又残酷的书牢牢拴住了我的心灵。玛丽亚姆和莱拉这两个名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为玛丽亚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认为她理应得到上帝的宽耍因为这个悲剧是由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暴力,就不会有她的所作所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玛丽亚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为一个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样?是塔利控制了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他如果宽恕了玛丽亚姆,自己也会性命难保。在黑暗的社会里,一丁点儿亮光终究会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气候。她们受尽了磨难,拉希德根本不把她们作为人来看待,仅仅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而她们又能如何?只有一个字,忍!在动乱的社会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还保留着一个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们还保留着自己那宝贵的尊严。这个社会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妇女必须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时必须由男人所伴同。如没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带来的只能是棍鞭的惩罚。她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顺从。她们甚至没有反抗的权力。才14、15岁,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过早的看到社会的残酷。这个社会令她们丢掉了许多,许多。
社会需要改革,需要还给她们自由、平等。需要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我为玛丽亚姆和莱拉所动容。她们给予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即使社会再阴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汇成爱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铸就坚固的情谊之墙。看到玛丽亚姆的就义,看到莱拉访问玛丽亚姆的故居时,我的眼泪不听话的流了出来,心里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这造就了一种美,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是那种夕阳西下的美,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动人的心弦。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还给阿富汗妇女们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季节。也正如文章所说:“玛丽亚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块岩石,经受着流水的冲刷”。不错,玛丽亚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藏有高尚的节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会的摧残。但当另一位心存高洁的人----莱拉来到她身边时,她的心门不由自主的打开,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情感的需求与寄托,只不过有些人是不善于表达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这种情感促使玛丽亚姆获得了最高的救赎,促使莱拉过上了新的生活。书读完了。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在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书名的真实含义:太阳不会计较任何一块土地。它的灿烂的光芒会照射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会给阿富汗带来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个人的心上;而玛丽亚姆与莱拉的情谊就如同那悬挂在高空中的太阳,它永远光芳万丈!我希望和平与自由真正有一天能来到阿富汗,能让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与光明。
《灿烂千阳》读后感5
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律师的推荐。同时这本书也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塞尼的作品。
这本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
一、女主人公玛丽雅姆
女主人公玛丽雅姆是一个私生女,被当地人所忌讳和厌恶。他的父亲扎里勒很富有,有三个太太,10个孩子(不连她)。他的母亲因为她的出走寻父,而选择了自杀。而他的父亲为了名声,拒绝了与她相见。最后为了不与她同处一个城市,在她15岁的时候,将他嫁给了一个大她20多岁的鞋匠。
她的丈夫拉希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脾气暴躁,喜欢发号施令,并且经常无理由家暴,重男轻女,认为女人天生就应该服从男人,不喜欢女孩,并把玛利亚姆当成奴仆一样在驱使。
玛利亚姆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私生子,是一个羞耻的人,害死了母亲,被父亲抛弃,走到哪里都将会被人唾弃和指责。她结婚之后7次流产,一次次遭受着丈夫的暴力,忍气吞声,过着没有尊严的日子。
二、女主人公莱拉
莱拉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接受过好的教育,却因为战争,父母双亡。在被拉希德的欺骗下,他误以为她的情人塔里克死亡。为了在战争的环境下,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塔里克的孩子,忍辱负重嫁给了当时已经将近60岁的拉希德。在生下塔里克的孩子(女)阿拉兹之后,她为拉希德生下了一个儿子。尽管她也经常遭受拉希德的家庭暴力,但是她会反抗,并且经常敢于和他争吵。
三、歧视妇女的制度
在第一次策划逃跑付诸于行动时,因为国家规定女人外出必须有男人跟随,他们的行踪被暴露,没有成功逃跑。不得不感叹于阿富汗歧视妇女的制度,女人像是男人的附属品,不能独立外出,设置各种关卡。
四、不可能的友谊。
玛利雅姆和莱拉身为拉希德妻子,看似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友谊,但是因为他们共同处于拉希德的控制下,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两个人之间有了深厚的友谊,相互做家务和吐露心声。在拉希德几乎要掐死莱拉的时候,一直以来懦弱、胆小的玛丽雅姆杀死了拉希德,让一切苦难从此结束。但是也因为此,玛丽雅姆一人承担了拉希德死亡的责任,最后被处死,成全了莱拉的幸福。
塔里克最后回来了,真相也浮出水面,拉希德当年为了让莱拉死心,编造了塔里克死亡的消息。塔里克没有忘记莱拉。他带着莱拉和两个孩子离开了……
五、印象最深刻
"如果一个国家的女人没有接受教育,那这个民族将无法进步。"可见受过教育的女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当一个女人处于暴力环境下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反抗和自强。男女平等才会有幸福的未来。
《灿烂千阳》读后感6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xx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7
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胡赛尼的小说里总是充满泪水和辛酸,却又饱含善意和希望。故事不同,但是他的笔下,最高贵的始终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普通人。他们不管遭遇的是炮火还是贫困,都始终守护着心底的善良。
反倒是那些看似体面的富人,自私又狭隘。富贵,富贵,其实富的未必贵。因为高贵不是以金子来衡量的,而是看一颗心的光芒。
曾经,小女孩玛丽亚姆最最想见的人是扎里勒。每天,她的事情就是三件:在他没来看她的时候等待她,在他来了的时候爱慕他,在他走了之后回味并重新等待。
可是有一天,她在最需要他支持的时候跑去找他,才明白一切落空了。她那么相信他、盼望他,原来都不值得。"我总是不停地想着你,我常常祈祷你长命百岁,我不知道我是你的耻辱。"为了自己的利益,她被他像个包袱一样甩掉,像瘟疫一样地躲避。
原来,他给她的那些关心和问候都是虚假的、廉价的。就像假花,就算做得再怎么逼真,再怎么好看,但是没有香气。一切都怪她自己想太多了。客车越驶越远,她没有回头去看他逐渐向后退去的身影,也没有回头去看他消失在阵阵尾气和灰尘之中。
后来的很多年后,当扎里勒发现自己再也遇不到一颗那样纯真无瑕的心灵,发现原来这份感情是那么罕有和宝贵时,怎么弥补也晚了。
他说"希望你会再一次敲响我的家门,给我一个机会做那些多年前就该做的事:为你开门,迎接你,把你抱在怀里。"他想实现当年她说过,要和他一起看《木偶奇遇记》的心愿。可是,他们已在伤心、战乱和岁月中失散。
扎里勒最终忏悔了,并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张影碟、一份财富。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她要的不是影碟,而是和他一起坐在影院、亲密无间的好时光。她要的不是钱财,而是他毫不犹豫敞开的怀抱。
那个电影《木偶奇遇记》里,撒谎的匹诺曹鼻子变长了,受到了惩罚。扎里勒也一样,因为曾经的欺骗和逃避,付出了沉重的懊悔和代价。
故事中,不管是富裕的扎里勒,还是强壮的拉希德,始终没有他们看上去那么强大。他们的心是自私和懦弱的,所以才用强有力的外表伪装自己。
真正强大的是少了一条腿的埃里克。当埃里克深爱的女孩莱拉已经衰老沧桑、面目全非时,他依然遵守当年的约定,来到她的身边。对她呵护备至,甚至对她和别人的孩子也视如己出。他用尽一切热情,温暖并缝补她破碎和冰冻了的心。莱拉和埃里克半夜醒来,手仍然紧紧地握在一起,"握得指节发白,就像儿童紧张得抓紧气球的绳子一样"。
扎里勒和埃里克的强烈反差告诉我们:一个不在乎你的人,爱自己胜过爱你的人,就算你冲破险阻走到他的面前、把沉甸甸的心意捧出来送给他,他也会背过身去;而一个真心在乎你的人,就算你有一天变得又老又丑,就算你早就放弃了寻找他,根本没打算去麻烦他,他也会穿越千山万水找到你,用他炽热的手掌捧起你、呵护你那颗千疮百孔了的心。
实现了梦想的莱拉,没有忘记好姐妹玛丽亚姆的梦想。姐妹间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彼此理解的感情,反倒比变质了的亲情和同床共枕实则冰冷自私的丈夫,更加深厚和温暖。
读《灿烂千阳》,总让我不知不觉地想起《追风筝的人》。胡赛尼是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不用华丽的辞藻,只用满腔真情讲述。总能让你含着泪水,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心碎不已,泪流不止,却又于绝望中发现人性中隐藏的光芒和美好。
就像故事中那些坚强善良的生命一样,纵使有1000滴泪珠不断洒落,但那晶莹中会反射出1000个太阳,那是希望之光、真诚之光、善良之光。
《灿烂千阳》读后感8
读完小说后看评论里面说,译者对于出版社擅自改了书名很不高兴,应该是“一千个灿烂的太陽”。现在回头来看,觉得的确,“灿烂千陽”有些过于追求语言上的美感,而在意向上表达得并不够准确。“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陽。”但是就算是一千个太陽的光芒,也驱赶不走被战争笼罩的黑暗,散不去人们内心的恐惧与冷漠。玛丽雅姆,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一生受尽了悲惨与屈辱,但是她的圣洁,她骨子里的坚忍顽强,在她灵魂深处的高贵品质,永远不会随着她的死而消逝,她永远都在人们心中,在那里,她会发出一千个太陽般灿烂的光芒。
在读这本小说时,哭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玛丽雅姆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胡塞尼用他温婉柔和的笔触,用了很长的篇幅,把玛丽雅姆的心境描绘的及其细腻感人。她自出生就是低贱的‘哈拉米’,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让她一生受尽了悲惨与屈辱。最初,在隐约感到一切的信仰都是她臆想的美好时,她还是懂得去抗争,但是慢慢她已经不再有力气去争取,她明白一切都是徒劳。她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已经心如死灰,一直躲在自己心里的角落,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她说“爱是是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而她再也不会让自己存在一丝一毫的爱与希望。她不知道悲哀失望是什么滋味,麻木的活着,毫无怨念。可是就算是这样,就算她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算是她强迫自己用现实的残酷层层包皮裹住内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有嫩芽从内心深处冲破层层阻碍迅速成长起来,那是她积压了一生的希望。她终于还是梦到自己可以不被排除在兄弟姐妹之外,梦到父亲来接她回家,梦到母亲呼唤她回家吃饭,梦到好多好多美好的片段。她知道自己一生都过得不好,但还是忍不住希望可以活得再长久一些。她强迫自己压下去的希望,最后还是都燃起来了,虽然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她觉得自己从莱拉和阿兹莎那里得到了爱,这是她黑白的人生中仅有的色彩。为了莱拉一家能活下去,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最后时刻,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令人深深地震撼与感动。
第二次,是莱拉到玛丽雅姆的泥屋去,在那里,莱拉让自己的怀念尽情释放,当她闭上眼睛,玛丽雅姆的面容就那么清晰的在脑海中浮现。突然之间,时光又仿佛迅速倒流,她看见年轻的玛丽雅姆就坐在桌边认真的缝一个布娃娃。这一幕也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我看见还是那么年轻的玛丽雅姆,面容平静祥和,眼神透亮纯净,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这个女孩,她以后不会对生活有太多要求,不会展露自己的悲哀失望以及被人嘲笑的梦想,纵使生活艰辛,但心中的爱与善良始终不曾被磨灭。她不停地被污泥冲刷,内心却依然高贵圣洁,她的灵魂深处,有着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与希望。在莱拉离开泥屋时,她轻声对玛丽雅姆说着再见,仿佛不忍吵醒她的安睡,而我,也早已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最后一次,是在莱拉取走玛丽雅姆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时。莱拉无法理解那个放着木偶奇遇记的录影带,玛丽雅姆跟莱拉讲了几乎是所有的遭遇,但是唯独没有提及这点。坐在父亲的电影院里面和兄弟姐妹一起看木偶奇遇记,是她小时候多么强烈的愿望,不过她早已明白了那时她是多么的异想天开吧。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后悔,如果她当时想要的不多,满足于跟父亲一周一次的相聚,能理解母亲爱她的方式,那么这个谎言是不是就不会被戳破,或者至少持续的再久一些。现在父亲把木偶奇遇记寄给她了,可是她再也看不到了,也永远不会知道父亲在用这种方式,企图赎罪,祈求她的原谅。而那封信,更是让我泪水涟涟一度读不下去。信里满满的写着一位父亲的无奈羞愧以及忏悔,他说玛丽雅姆是个乖女儿,说他怀念和她在一起的日子,说他后悔太多太多的事情,说他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给玛丽雅姆封上了自己的一点遗产,他知道一切已经太迟,但还是希望死后能当她的好父亲。已经心肌衰竭面临死亡的他,多么希望最后还能见见自己的女儿,他希望像一位真正的父亲那样,为她开门,然后把她抱在怀里。但是他终究没有等到。一想到这位老父亲始终满怀期待等着敲门声响起,但最后落寞而又绝望的死去,就心酸的不能自已。玛丽雅姆小时候那种心情,终于也轮到他来体会。而更让我感到心痛的是,玛丽雅姆不曾有机会阅读这封信。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曾经深深伤害过她的父亲,在最后时刻不停地跟她说着原谅我,那么真切的恳求她来看看他。她这一生都没有好日子,而上天连父亲做的最后一点弥补都不肯给她。
最后,莱拉坚持回到了自己的家园,重建了孤儿院,她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希望,活下去。这个国家有着络绎不绝的苦难,在这个国家最底层的妇女,更是受尽了落后制度的压迫,不过它就像耸立的城墙,虽然伤痕累累,一点儿都不漂亮,但依然屹立着,而它的子民,虽然可能都已对生活绝望,但我相信,他们被冷漠恐惧包皮裹住的心里,总会有希望的嫩芽试着冲出障碍。玛丽雅姆离他们并不远,她就在这儿,她在所有人心中。在那儿,她永远会发出一千个太陽般灿烂的光芒,让希望的嫩芽得以茁壮生长,最终成为茂密的树林,为他们撑开自己的那片天空。
《灿烂千阳》读后感9
我是先看完《追风筝的人》再看《灿烂千阳》的,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读后感 )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可以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助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可以谓之“博爱”。
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文明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己今后所面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品质。而现在,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和谐,是共存知道,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必须做的。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能照亮这片苦难的土地?能温暖这些冰冷彻骨的心?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都逐渐走出了那些深切的苦难之后,这些被我们遗忘或者根本就不熟知的无法想象的苦难的时空,只能让我们记住两个字——感恩。
关于不可宽怒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哎是真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耳畔萦绕着安果曼的诗句: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我可以操出失去欣喜地鸣一段诗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立柳树,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